《阿凡达2》能救市吗?影院经理说,我曾见证过它的奇迹 | 人类真实故事集11
大家好,我是猛哥。
这个月再过不久,《阿凡达2》就要上映了。
电影院圈子流传一句话,今年大家都在等《阿凡达2》来救市。
为什么一部电影会被寄予这样的厚望?或者说,为什么大家期待的是阿凡达,而不是别的什么?
因为2010年,正是《阿凡达》的上映拉开了中国电影院大发展的序幕。我们现在能很方便找到电影院,也可以说是因为《阿凡达》给了市场信心。
那年也是万星成为影院经理的第二年,他没见过像《阿凡达》一样火爆的场面,“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都在那一年发生了”。
也许类似事也会发生在今年。
以下是他的讲述:
如果你也有故事,或者认识能给我讲故事的人,欢迎加我微信:mengge_1990
我今年42岁,从事电影院行业已经有13年。2010年春节,《阿凡达》上映,给我震撼实在太大了。
那是我接手一个影城的第一年,地方不是市中心。过年了,很多员工跟我请假,要回家过年,我同意了。最后只留了两个员工跟我,三个人。
《阿凡达》一开始没有什么宣传,大家对卡梅隆的认知,也就是他拍过《泰坦尼克号》,大家也不知道这部影片的剧情跟意义。
它是过年前上的,大年初一的时候彻底爆了。爆到什么程度,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都在那一年发生了。
第一个,很多影城可乐、爆米花,所有东西都卖空了。
当时没有想到这部影片是划时代的,就没有囤货。而且过年调不到货,所有厂家都休息了,物流也不是特别发达。
大家没有东西卖,只能紧急去超市或者批发市场批一些替代品,但是可乐爆米花没法替代。
我们当时去肯德基借了很多,因为肯德基有百事可乐糖浆包,如果关系好,你跟他打个借条,过完年还。
第二个,场场爆满,员工不够用。
我都要哭了,我们每场结束打扫卫生都没法打扫,就把垃圾往座位底下扫。
没有办法了,只有我们三个人,一个人放电影,一个人卖票,一个人做可乐爆米花。
然后,很多年没有出现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关系户打电话过来要票,说你一定要给我留几张票,我带我小孩来看。
很多不看电影的人,甚至是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都过来看了。
这部电影给大家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原来电影有3D的,而且还能做到这么美。
其实之前《飞屋环游记》已经让我很吃惊了,我当时戴上3D眼镜看,就是一个字爽,房子就在你面前,用很多气球带上去。
为了看《阿凡达》,我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去隔壁的城市无锡,一个比较老的影城,大光明影城,听名字也是比较土气的。
它派个人坐到门口,100块钱一张票,都打好了,你没得选座位。
就是为了巨幕这两个字。
当时看《阿凡达》是很疯狂的,人们并不是很在意钱的多少,一定要一睹为快。大家都问,你看了没有,你看的是什么?如果你说看的是巨幕,好多人都是羡慕的眼光看着你。
去无锡看《阿凡达》,没想到100%能买到票,因为很多人都是买不到票的。我们很顺利买到了票,还买到比较好的位置,所以开心得不得了。
看电影之前,我们坐在座位上笑,很开心,就拍照留念了。
我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妻子
当时,大部分年轻人都会选择影院作为约会场所,我作为影院经理也负责这一块业务。
相亲活动经常会选择在影院,大家交点钱看看电影配个对,多好。还有求婚活动,或者婚庆的广告业务。总之,那是年轻人的一个社交场所。
我职业路径也规划好了,先做小店的店长,然后做大店店长,然后做区域的。
那年年底,我结婚了。我感觉未来一片光明。
每个影院都有自己的售票系统。作为影院经理,我老是会去刷后台,看看每一场有多少人买票了,或者现在票房有多少?
买了票的座位变红色,满堂红是最好的,看到它从几张票变成全红,很开心。
当时票价在25到35之间,比较好的万达,要四五十块钱。
大的影城,像UME、万达、博纳(因为票价贵),都有黄牛。黄牛的票来自于影院卖的团体票,采购量比较大,所以很便宜。
法律上没有法管控黄牛,就靠影城跟他们博弈。但我只经历了一年,就没黄牛了,而且一夜之间全国都没黄牛了。
很多事情不需要你努力,时代到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没想到多年以后,这也成了电影院的命运)你知道是什么把黄牛给消灭了吗?
2010年,我已经是店长了,从广东到了华东,亲身经历了很多大城市的疯狂。那时有100多个团购网站,美团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还有什么糯米团、F团。
在这个时期,北京有一个影院,全国很多影院的人都去朝圣。它是全国第一家票房过亿的影城,叫成龙耀莱影城。
它是一个废弃的商业楼,影城老板把整个项目全部拿下来做影城,所以规模特别大,大概有十五六个厅,五六千个座位。
根本因素是它票价特别便宜,跟所有的团购网站和银行都合作了,很多银行和
团购网站都派了人去入驻,现场摆一些桌子凳子,排队的人从影城的大堂一直排到地下车库,很多保安在维持秩序。
装修是挺豪华的,但是里面乱糟糟的,卫生间也比较脏。
我拿招商银行的卡刷,九块九一张票,刷了两张,扔了一张。这种情况下,黄牛就彻底凉了。
看完店以后,我在附近的小店吃了点饭,喝点小酒,内心想成龙耀莱不过如此。既羡慕嫉妒恨,也有一点嘲笑。
我自己的电影院在佛山一个小县城,2009年,电影院影片比较少,特别是国外电影比较少,一部电影可以放一个月再下映,不像现在放十几天就下了。
那年有很多优秀的影片,我印象最深的是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我没想到在那个小县城,散场的时候,人还是满座的,大家一起鼓了掌。
那年1月,我才从老家坐火车南下,到广东参加培训,成为电影院人。
上一份职业是做超市的,因为竞争太激烈,想换一份工作。当时电影院正好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没有新鲜血液进来,所以招聘门槛放得很低。
它招店长,我以为跟超市店长类似,一个很豪华的影城,管很多人。我接受了邀请,去之前花了很多钱,刷卡买了一套西装。
结果影院的情况和超市完全不同,管的人少,事情也简单。我去的是一个很普通的亲民小影院,还发了一套工装给我,自己的西装根本没用上。
我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每个岗位都要经历两到三天。
我做影院经理的日子
当时还有胶片机,15分钟一个拷贝,放完了以后又把片子倒回来。但是数字机也出现了,影片拷到服务器里就能放了。
我觉得,电影院有电影看,工作也不累,只要把片子排好,把人员安排好,大家都能在那里得到满足,挺好。
所有人都没想到,以《阿凡达》为序幕,影院狂潮来了,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影院也追求设备的专业化、高端化,不惜花钱更新换代,从国外进口新设备,3D、IMAX、金属银幕、全景深慢慢出现了。
影院和影片的数量是互相促进的,大家看到放映市场这么好,制片方也是拼命地投入。
我换了一家单位,人事问我是不是考虑到北京总部?
我觉得,北京是中国电影的中心,应该去一去,就答应了。后来机缘巧合,我成为了选址开发经理。
一开始我也是浑浑噩噩的,看不懂工程图纸,不知道怎么做,就按照公司提供给我的一些地址,去拜访,去拍照,做整理。
作为选址人的压力还是偏大的,比店长要跑很多地方,还要写很多报告,跟不同的人谈。看100个项目,能进入谈判阶段的只有10个,真正能够定下来开业的只有一个。
但是若干年后,我再回到这个项目上,看到人来人往繁忙的样子,很欣慰。
因为我看过它还是毛坯的样子,以前这个地方很偏僻,后来慢慢起商业,起了住宅,成为一个商圈。
我刚做影院选址的头两三年是最快乐的。
我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通勤坐地铁,是很不愉快的经历。突然可以全国放飞,去体验各地的美食,各地的风情,只不过要写些报告,要观察一些东西。
我跑过大概100个城市,出差虽然很累,但是一个人比较自由,不用打卡,不用通勤,不用遭受堵车。我觉得很好,每个地方都留了美好的回忆。
2012出差汕头,一家经典的老影城
像我去沈阳,我都惊呆了,那么多女人抽烟喝酒,肉这么便宜,一大盆地上,把我吓傻了。
而且那两三年只要舍得花时间,项目达成率还是挺高的。那几年我算上奖金,一年在四五十万以上,是到目前为止的顶峰,房子车子都是在那个阶段买的。
到了一五一六年,有十几个品牌去争夺一个项目的时候,我担心这个行业过热。很多外面的人来了,不是真正从事影院的人,很多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了解。
租金也已经涨得很高了。我有一个公式,年租金和年票房的比,不能超过15%。当我去谈项目的时候,很多项目都超过了这个比例。
我觉得租金太高了,但还有很多人抢。
2018年,因为项目价格太高了,我拿不了项目,没有什么奖金了。
加上很多人找我说,影院不开了,你帮我找下下家。为什么,当时租金太高了,票房收入又不高,入不敷出。
这种事件越来越多了,我就感觉到不对。再加上收入锐减,所以开始换行业了。
我是2018年年底离开这个行业的,还是做选址,只不过是餐饮或者书店的选址。但我还是很关注电影院行业,没想到2020年春节发生那样的事件,震惊整个圈子。
徐峥主演的《囧妈》,这部影片宣传得很好,准备冲五十个亿,影院提前售卖了很多票。
大年三十的下午,很多地方已经报告了从武汉回去的人里有疫情。徐峥决定,这部影片卖给一个视频网站免费播放,影院不上了。
这把很多影院人气得,发微博发微信声讨他。
从此以后,影院江河日下,加上疫情就不行了(很难再开门营业),很多人上了被执行人或者黑名单,彻底凉凉了。
我当时没想到疫情会这么长,以为一年半年就过去了,这是对影院的一个促进作用,能够把一些乱七八糟的行外人给踢出去。
但是这个药也太猛了,倒下了很多很好的公司或者投资人。
身边有好多熟人是收二手设备的,他们在疫情前还到处出差去收,现在也不去收了。太多了,收不了了。
一开始很多人还想逢低买进,捡漏,但是都三年多了,现在这种心理的人都没了。
BB机比并不是被同行打败的,它是被手机打败的。真正能打败中国电影院的,并不是影片不好或者内部的竞争乱象,而是观众的变化。
看电影的人永远都是20岁左右的人,但是现在,他们的观念和十年前的年轻人是有一定差异的。
好多新的娱乐跟社交方式在层出不穷地出来。剧本杀在我们这很火爆,轰趴消费也很旺,还有网游,电竞,它都是影院顾客分流的一些方式。
以前电影院举办的活动,深受年轻人喜欢
还有各种各样的媒体在把顾客给拉走,比如视频网站,包括腾讯爱奇艺。
我觉得,这是不可逆的时代趋势。
以前的同行里,有的去开网约车了,有的投资做餐饮,有个兄弟做了菜鸟驿站,收入不是很高,还好比较稳定。
2018年,我刚刚转行的时候不是很忙,考了教师资格证。
我以前历史非常好,中学阶段因为班主任是物理老师,强行把我留在了理科。结果我考得很差,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转文科了,考上了大学。
但是也没有学历史,学了经济学。
一直有历史这个兴趣爱好,所以我考教师资格证时,专业选了历史。经过了两三年努力,初中的跟高中的都考了。
运气不是很好,入这行的时候,国家大力整顿教培行业。现在收入不是很高,勉强维持生活。
我觉得最优秀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眼光比较超前。我们作为普通人,眼光超前可能做不到,但是一定要紧跟上时代潮流。
时代有时代的特征,有它的变化,你要尽快跟上变化,尽量早点下水。
80年代,90年代,00年代,每个年代的主题跟发展都不一样,还是要去融入。当然年纪越大,融入感就越差,但是没办法,你还得去适应。
现在我做教育,我也想做直播、录播,做一些小的视频,做引流。
时代是不可逆的,但是影院自己还是要做出改变。现在影院有一点很不好,千篇一律,吃的东西一样,装修也差不多。
其实可以引进一些多元化经营,把人流量变现成一些收入,能喝下咖啡或者吃个饭。
我最后一次去电影院,是今年的夏天,全家人一起去的。电影名字我忘记了,国产片,还可以。
现在,那家电影院很糟糕,租期快到了,商场的人想再换一家。
这个城市的影院情况我都清楚,四五十家,只有两三家比较好,大部分都是勉强维持经营,核心是跟甲方达成了降租协议。
很多人会撤出这个行业,最后留下来是饱含热情的。
我想过,如果退休的时候,我有一定财富,我想开一个小的、文艺范儿的、比较精致的小影院。不要太大,不要座位数太多。
很多影院人都有这个经历,在自己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或者比较烦恼的时候,到楼上的放映间,看着投影投在银幕上。
一般人没上去过,我经常去。那是人世间最安静、最放松的地方。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阿凡达2》能否成为救市之作?
大部分都是悲观的回答,不认为这种结果会发生,即便对电影院有些作用,也不过是喘口气的作用。
也有人说,电影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精神需求,可替代的太多了。
如果这真的是历史大潮,真的每个人都很清醒地意识到,电影院在不可避免地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会觉得,见证这样的事发生很伤感。
像万星一样,我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在电影院里。它们是不是就像一个个缤纷绚丽的梦,醒来了,再也没有了?
制作人:猛哥
编辑:马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