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原本是个充满巨大想象空间的行业,但近两年的风向却急转直下。
每隔一段时间,“自动驾驶寒冬”的相关言论就开始甚嚣尘上。众多行业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惨烈事件,也为言论支持者提供了一连串的佐证素材:今年下半年,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Aurora被爆出负面消息——“面临生存压力,公司将通过裁员、高管降薪、出售资产、减少福利等方式节省开支,甚至或将整体打包出售给苹果或微软”,引发行业热议;随后10月,同样来自美国的明星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突然官宣倒闭,震惊业界。回顾过往,成立七年的Argo AI可谓“优等生”——累计吸金26亿美元,估值一度高达70亿美元,团队规模达2000人,而且还背靠福特和大众两家车企“大金主”;当业界还在为Argo AI的陨落而惋惜时,小马智行、图森未来等中国自动驾驶公司也相继传出裁员、组织架构调整等消息。如此密集的行业事件发生在短短半年间,令外界再次重新审视这项曾经带来无限遐想的新技术。而这次,外界的质疑点不再是“自动驾驶的未来还有多远”,而直接变成了“自动驾驶还有未来吗”。自动驾驶还有未来吗?作为自动驾驶公司元戎启行的CEO,周光也常常要面对外界对行业的质疑,但他从未怀疑过这项技术能够产生的巨大价值。“现阶段,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正在进行一个‘脱虚向实’的过程,近期发生的行业事件只能证明某些企业的商业路径是难以走通的。”周光表示,“虽然全球经济环境下行,但真正专注于自动驾驶量产的公司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自动驾驶芯片公司Mobileye的再度上市。今年10月,Mobileye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大涨38%。“现阶段,企业是否有持续性的收入、是否能实现自我造血,这是非常重要的。”周光表示。正是这种理念,持续支撑着元戎启行从虚虚实实的行业背景中“脱颖而出”。
做别人看不懂的事
就像许多自动驾驶公司的创始人一样,周光也是纯粹的技术背景出身。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博士毕业于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向。2016年加入百度美国研究院自动驾驶事业部,负责多传感器融合和感知深度学习算法,正式进入自动驾驶行业。在商业社会中,技术背景出身的创始人虽然大多掌握着深厚的行业前沿技术积累,但公司后续发展往往不被外界所看好。原因有二,一方面,这类创始人通常比较年轻,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仍需不断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长期科研训练出来的思维,可能会让他们在商业决策中,看起来像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元戎启行的掌舵人,他很早就意识到,公司所做的任何动作都应该以商业化为指导目标。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他预判这项伟大的技术想要最终落地,至少要先经历百亿公里的测试里程,而测试里程达到百亿公里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大车队规模。“你可以倒推,百亿公里,假设每辆车每年跑1万公里,100万台车一年就采完了,但要是只有1000辆车,就要跑1000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沿着这个思路,他进一步判断,量产是自动驾驶实现落地的重要环节。“你可以再倒推,量产需要什么呢,就是需要既便宜、又功耗低的产品。”周光认为。正因如此,元戎启行在2019年刚刚成立时,就提出研发推理引擎技术,以便自动驾驶算法能够在低成本、低功耗的硬件平台上高效、稳定地运行。2020年初,元戎启行基于英伟达Xavier打造了低功耗计算平台,将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的成本降到传统方案的一半,相较于传统方案而言,该方案的体积也大大缩小,这不仅令自动驾驶汽车的后备箱空间不再被庞大的主机占用,也不需要对计算平台增加液冷散热设备。当时,各家自动驾驶企业的竞争焦点仍集中在为技术突破拼算力上,元戎启行的做法算是异类的存在,不少同行对此表示费解,“低功耗有什么用呢?反正上车体验的效果不都是一样的?”、“功耗高一点怎么了,不就是费点电?”“其实这在技术上并不是难点,无非是大家做事的思路不同。”周光谈到。事实也在朝着元戎启行的预判前行,随着近两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自动驾驶企业意识到低功耗的重要性,这被行业视为自动驾驶走向量产的必经之路。而在该领域积累了三年研发经验的元戎启行,进一步与英伟达达成合作,通过采用Orin芯片,元戎启行计算平台的整体功耗150瓦,可支持轿车、SUV、轻卡等多种自动驾驶车型。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前装量产成本进一步实现降低,实现了硬件量产成本3000美元。目前,元戎启行正基于该方案与国内知名车企展开了量产合作。
自2019年成立以来,“量产”可谓是元戎启行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周光将实现自动驾驶的过程比喻为“登火星”,人类能够登月,不代表人类也能够登陆火星。“没有人实现过。”他接着说,“别说在全中国各地跑了,即便将范围缩小到一个小小的广东省,现在的技术也是做不到的。”他很早就意识到,元戎启行应该重点发力“量产应用”。作为技术背景出身的创始人,他有着很强的理性思维,善于用实际数字去分析问题。周光以深圳为例拆解问题:目前深圳大约有超过2万辆出租车,每辆车每天大概能行驶300公里,全年行驶里程超过21亿公里,而深圳的出租车死亡率约为每年20人,如此计算,大约1~2亿公里就会出现1例死亡案例。“要确保自动驾驶安全,百亿公里的测试里程是必须的,而这无法通过L4级自动驾驶的运营来实现,只能通过大规模量产应用实现。”他表示。以量产为目标,元戎启行在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多传感器融合路线,一方面这能为车辆提供更精准、稳定、全面的环境信息,帮助其实现人类“眼睛”般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一套传感器冗余的系统,同时满足各类驾驶场景的需求,更好地实现量产。基于过去的技术积累,元戎启行自研的前融合感知算法,能够让价格更便宜的固态、半固态激光雷达发挥更大作用,最大限度地替代昂贵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在工具链层面,元戎启行试图通过自研推理引擎的方式,降低自动驾驶系统对高算力芯片的依赖。目前,大多数市场上开源的推理引擎仍无法处理复杂的L4级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模型,元戎启行自2019年起就在该领域进行研发,推出了推理引擎DeepRoute-Engine,推理速度比开源的推理引擎要快6倍,这打破了芯片的算力制约,为L4级自动驾驶系统在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平台上运行提供了另一层保障。正是这些“提前量”准备,令如今的元戎启行收获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我们所做的一切举动,都是因为当时想要必须要量产才做的,量产的前提,则是适配性一定要好。”周光解释说,“别的公司遇到的适配性问题,在元戎可能少很多,目前我们基本能适配不同的车型、不同的传感器、不同的计算平台。”放眼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元戎启行成立的2019年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时间点”。当时,中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的融资已经有遇冷趋势。数据显示,在2019年发生的27次自动驾驶融资事件中,仅有2次事件的融资轮次为天使轮或种子轮,占7.4%;而2018年,这一数字为21,占总事件的28.9%,这表明资本更加关注行业头部公司。为了在这种行业环境中获得市场认可,元戎启行曾在成立初期尝试港口这种较为封闭、难度较低、能更快实现商业化的业务场景。“但其实港口市场规模并不大,天花板太低了。”周光回忆说,“长远来看,虽然港口容易做,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的价值有限。元戎启行应该去做一些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情。”这样的理念一直支撑着元戎启行的发展。将港口项目砍掉后,元戎启行便将重心聚焦于L4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和落地,除了应用于出行市场的乘用车,元戎启行还面向与乘用车处于同一运行区域的同城货运市场,展开了L4级自动驾驶轻卡的研发和测试。
随后,元戎启行很快赢得了阿里的青睐,获得后者领投的3亿美元B轮融资。
让自动驾驶成为基础设施
一路走来,周光其实经历过很多重身份。年少时,他是个“不安分”的淘气小孩,虽然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都曾“惨遭”他的拆解,但超于常人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为他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求学时,他进入人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一心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工作后,他重新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兴趣点“机器人”,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他在人工智能爆火前夜,成为了一名“自动驾驶工程师”;而现在,他将过去的经验积累复用,开始掌舵一家头部自动驾驶公司。谈及过去经历,周光很感谢自己曾在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的求学经历。“2012年前,机器学习都是数学物理背景的学生来做的。”他表示,“机器学习的很多逻辑都与数学密不可分,这个事情本质上是通过一些数据的方式去寻找里面的规律,和写代码没有太大关系。”严谨的数理逻辑确保了周光具备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而成长过程中的多重身份则造就了周光与普通创业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他既善于用发散性思维寻找各种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备将已知的知识抽丝剥茧,进而进行重新整合的能力。这种思维模式下,周光开始重新审视公司的未来发展。在外界看来自动驾驶行业前景尚不十分明朗的当下,元戎启行是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元戎启行未来的天花板。对此,周光表示:“哪一天外界提起元戎启行和提起中国移动一样,就够了。”他提到,在20年前,中国移动看起来也是一家充满高科技感的公司,但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自动驾驶也一样,20年后,自动驾驶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基础设施,而元戎启行,未来就会成为这样一家如水光电公司一般的基础设施公司,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但成为基础设施公司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企业精准地踩中时代机会,更需要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持续加大投入。过去十年间,伴随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行业中诞生了一批年轻的公司,而近两年,因为路线选择的不同,有些企业倒闭了、有些企业卖身了、还有些企业则开启了更快的发展之路。自从进入自动驾驶领域,周光就对行业的未来深信不疑。“很多目标的实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人定胜天是行不通的,要顺应天时。”他表示,“既然时代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enjoy呢?”
虽然仅仅成立三年,元戎启行却走出了一条与友商不一样的道路,从最初认准量产之路,到后来的自研传感器融合、推理引擎技术路线,再到进入L4级轻卡领域。元戎启行走出的每一步,看似与行业当时的主流路线“格格不入”,但行业随后发生的发展趋势无疑不在证明元戎启行选择的前瞻性。这源于创始人对未来的精准判断与对技术前景的始终深信不疑。“可能现在行业中有些公司既想做高等级的自动驾驶,也不愿放弃做低等级的自动驾驶,但元戎启行不这样想。”周光表示,“从成立的那天起,元戎启行要做的就是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这一点从来没有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过。”周光一直都是一个果决坚定的人。当被问到“是否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做过一些后悔的事”之类的问题,他的回答始终都是“没有”。即便是在首次创业失败的过程中,他也没有一天失眠。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元戎启行一定会在经历大浪淘沙后成为一家伟大的基础设施公司。从物理学家、科学家再到企业创始人,周光已经习惯于将精力放在内心关注的事情上,而非他人的眼光。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会将其视之为通向成功的必经道路而非挫折。他的创业之路不仅是一场斯多葛主义的实践,也形成自身事业发展的吸引力法则,这让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抓住机会,并沉浸其中。在自动驾驶这条他已经认定的道路上,周光已经走了近十年,而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更久,他仍会将精力集中于此,更快速的带领元戎启行成为一家类似水光电存在的基础设施公司。“既然做了自动驾驶,元戎启行的目标肯定是要做到满分甚至超满分,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交出一张80分的答卷。”周光无疑是幸运的,时代给了他大展宏图的机会。36岁的他还想做一些能改变人类的事情,而这,正在慢慢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