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打第四针?
文 | 北方朔风
上周卫健委发布了第四针疫苗的相关安排,各个地区开始进行准备进行接种,对于新的趋势,显然大家依然存在很多困惑;同时,目前每日疫苗的接种人数依然是不尽人意;而在笔者之前的文章评论区之中,也有不少人对于疫苗的接种,依然存在着一些疑惑,所以就这些问题,这里笔者尝试做出一些解释,希望在现在的情况下,能为大家起到一点帮助。
老实说,按照笔者的观点,现在开打第四针,着实是有些晚了的。提前一段时间进行第四针的接种,而不是到了现在疫情蔓延的时候才进行接种,显然是更有利于高危人群健康的,而不是像是现在这样,前往医疗场所进行疫苗接种,本身就有感染的风险,之前的几个月疫苗接种系统的压力并不大,开放针对老年人的第四针,条件上也是成熟的。
不过牢骚归牢骚,一个事实还是要重申一下的,对于高龄老人,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第四针疫苗是很有价值的选项,可以明显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但是考虑现在的情况,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实在是难以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总的来说,老年人在能相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第四针疫苗的接种,绝对不是坏事。
目前第四针疫苗的接种,还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让笔者补充一下,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除了老年人,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也应该是第四针接种的重点,因为研究已经多次证明,无论是肿瘤患者,透析患者,还是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他们感染新冠之后,重症和死亡风险都高于普通人群,并且疫苗接种之中,他们的免疫系统表现往往比正常人的差不少,所以额外的加强针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考虑国内的情况,这类人群可能反而是疫苗接种比例最低的一类人群,别说第四针,甚至有些人一针都还没有接种过。
无论是从医学角度或是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情,欧美的各个医学机构,对于这一大类病人的接种优先级几乎是最高的,美国cdc甚至直接建议透析诊所直接给患者接种疫苗。当然,笔者知道这些人群不愿意接种疫苗是有原因的,他们担心风险,同时医生未必愿意给这些患者进行接种。疫苗的风险是存在的,部分慢性疾病患者在接种疫苗时候,不良反应相比较普通人群,确实是高出一些的。
但是必须要从科学角度所说的是,在新冠广泛流行的环境下,新冠病毒本身的风险,是疫苗接种的上百倍甚至更高,这是必须做出的选择题,不是可以逃避的问题。至于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国内大多数疫苗对于安全性要求是较为严格的,甚至存在这样的说法,国内的mrna疫苗路线速度较慢,一定程度也是因为安全性的问题,因为mrna疫苗因为较为激烈的免疫反应,不良反应有时候会相对较重,即使这些不良反应是一过性的,不会影响健康的也是如此。
至于医生不愿意给这类患者进行接种,很大程度上是医护人员为了规避风险,这种心态令人遗憾,但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医疗的普遍现状,医患之间的信任总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让医患双方都不敢冒风险。不过随着政策上的调整,医生总归是能放开一些手脚的。
在这里,笔者建议如果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真诚的,有信任的和医生沟通一下,笔者相信大多数医生是会建议患者进行疫苗接种的,信任大多数时候是能换来信任的,我相信医生的肯定,比笔者的文章说服力还是多一些的。当然,确实有少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即使到了现在,对于新冠的风险性依然缺乏认知,笔者很难说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但是如果咨询的医生告诉你新冠没什么事情,笔者个人拙劣的建议是,或许需要更换一位医生去咨询了。
关于第四针,虽然目前主要还是针对老年人,但是毫不意外,未来几个月里边,会推向大多数人群。所以还有一些问题,成为了大家困惑的热点。比如说最近经常有人问的是,新冠感染之后多久可以接种第四针疫苗?应该说这个问题成为热点最起码不是坏事,最起码很多人现在明白,新冠一次感染的免疫力是十分不稳定的。按照笔者所了解的说法,部分地区医疗机构的指导意见是认为感染六个月之后可以接种,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误。
多个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和感染之间之间的时间间隔,稍微长一些是有助于提高疫苗效果的。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大环境,二次感染的平均时间很可能也只有六个月,这样的话,接种第二针岂不是十分麻烦?其次这一点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恐怕也难以落实吧。如果笔者估计的没有错,这个时间是来自于这些疫苗的实验,距离前一针最起码需要六个月,然后套用到了指导意见上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考虑到现在的情况,这恐怕就有些死板了。
按照欧美的经验,只要不是在感染急性期进行接种,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额外的不良反应。不过笔者并不推荐这样的选项,如果可能的话,间隔三个月还是有必要的,如果估计不错,未来的政策也需要进行调整,但是具体如何调整,依然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第四针接种哪个疫苗会比较好。总的来说呢,笔者的看法是,相对较新的,使用新技术,多价的疫苗,会好一些,未来几个月里边,应该还会有多个疫苗被批准使用,不过说到底也就是好一些,目前并不存在哪个疫苗一定特别优于其他疫苗,倘若真的出现这样的技术,笔者第一时间肯定会和大家分享的。
当然在实际情况之中,新疫苗铺货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还是之前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物流的时候。很多小的接种点,疫苗品类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还是有什么打什么比较好。
除此之外,笔者还听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抱怨,比如一位第一针是康希诺疫苗的朋友吐槽,他能选择的加强选项只有康希诺,这着实有点尴尬。笔者查阅资料,随后就猜到了情况,这并不是康希诺疫苗不能和其他的搭配,只是因为大多数疫苗厂家的加强针实验,是以灭活疫苗作为基础的,只有康希诺自家进行了加强针实验,实际上类似的问题不止这个,比如说现在批准的第四针方案,除了康希诺都是三次灭活,实际上对于两次灭活加其他疫苗的序贯免疫者来说,就有点尴尬了。而现在第四针的选项已经不少了,并且未来还会有更多,那么第五针开打的时候,岂不是很多人因为厂家不做实验,就没有选项了?
笔者估计,这方面的限制未来应该会进行放开,毕竟新冠广泛流行的情况下,疫苗的相关审批必然会简化,但是简化到什么程度,才是能平衡公共卫生利益和风险呢?这个问题不好给出答案,比如说美国批准原型加ba4/5二价的时候,只有动物实验的数据,即使现在这款二价已经在北美大规模接种,医学界依然对此很是诟病,认为这不符合流程,而且动物实验的数据,也只能说是有优势,并不是巨大优势。类似的问题,未来我们可能也要面对,笔者建议,对这方面的新闻未来要保持关注。
还有一些关于新冠后遗症的问题,疫苗接种可以降低新冠后遗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是降低的不太多,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学界的公论了,不过在现在的大环境之下,能降低一点总比不降低来得好。此外还有些研究认为,部分新冠后遗症患者,在接种疫苗之后,症状出现了缓解。
对于这个传闻,笔者确实阅读到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献,但是笔者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的质量等级都比较低,不足以作为医疗行为的依据,不过定期接种疫苗,总归是有点好处的。
此外,还有些人咨询其他疫苗的接种。得益于新冠疫苗的投入,其他呼吸道疾病疫苗的研发这两年的进度也快了不少。考虑未来秋冬季节医疗系统可能会面对的巨大负担,对于免疫力相对较为脆弱的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以降低不少风险,毕竟很多时候合并感染是十分糟糕的。
同时最近rsv疫苗也刚刚在美国获批,呼吸道合胞病毒每年也会给儿童和老年人带来不少的负担,未来国内开放接种之后,笔者也建议合适的人群进行接种。同时在未来,肯定会出现同时针对新冠流感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到时候选择这种疫苗,总的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项。
在未来一段时间,每年一次到两次的新冠疫苗接种是难以避免的事实,笔者毫不怀疑,除非是出现某个石破天惊的技术突破,否则疫苗接种率是会持续降低的,这样的技术突破,恐怕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疫苗疲劳现象是全球性的问题,恐怕不会有什么意外。但是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说,笔者希望有条件的读者,定期接种疫苗。
笔者在这里要说清楚,定期接种疫苗带来的好处是有限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更要说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疫苗倦怠问题,是因为对疫苗预期过高之后的落差,这种预期过高,并不只是来自于疫苗公司的宣传,更多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感受,但是当这些幻想破灭之后,落差也就更大。
所以笔者要说的是,定期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概率,但是因为因为病毒的突变,和人类对于粘膜免疫的认识依然有限,所以降低的不会太多;可以降低感染之后症状的严重性,但是不是很持久,目前阶段可能不会超过六个月。不过考虑到重复感染的额外风险,和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好处,就足以让大家每年抽出一点时 间,进行一到两次的疫苗接种了,在现在的大环境里边,比这个还优秀的医疗健康选择,已经不是很多了。
纵观历史,在疾病流行的时候,保持科学而理性的判断力是非常困难的,恐惧,愤怒,期待与失望,这些情绪都在所难免,但是保持判断力,依然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那么信任疫苗,也不应该过度期望疫苗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但是疫苗依然是现在的情况下,最好的自我保护选项,或许没有之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