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核酸和健康码不搞落地检,春运客流可能大幅增长
28.12.2022
本文字数:1966,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导读:不再对乘客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不再实施乘客测温。
作者 | 第一财经 章轲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将加速释放,春运期间公众出行将更加便捷。
交通运输部消息,经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意,12月2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等印发《2023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和运输服务保障总体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2023年综合运输春运从1月7日开始,至2月15日结束,共40天。《方案》称,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将加速释放,春运客流将从低位运行加快反弹,客流总量可能出现大幅度增长。
但同时,能源、粮食等重点物资及医疗、民生等物资运输任务艰巨;春运期间人员流动、货运物流活动密集,人员交叉活动频繁,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感染风险高;交通运输长期低负荷运行,设施设备和人员保障安全隐患增加,如管理不到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可能易发多发。
《方案》明确,优化公众出行政策环境。各地要科学精准执行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及“乙类乙管”各项措施。不再对乘客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不再实施乘客测温。不得随意暂停或限制客运服务,不得随意限制车辆、船舶正常通行。严禁在公路上非法设置各类检查卡点、随意拦截车辆,加快恢复已暂停的客运服务。落实好春节假期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
结合探亲人员回家过年和返岗出行集中时段,通过增加运力投放、加密运输班次、强化城乡衔接、增开定制客运线路、开行包车等方式,提升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畅通返乡返岗人员出行“最后一公里”。
为保障务工人员有序返乡返岗。《方案》明确,务工人员集中输出地、输入地要加强衔接配合,指导园区、企业、社区(村)加强务工人员健康监测和人文关怀,起讫地有关部门要协同联动,引导和保障返乡返岗务工人员安全、健康出行。返乡返岗出行需求相对集中且具备条件的,可结合实际组织开行务工人员包车、专列(包车厢)、包机等“点对点”运输。
《方案》提出,各地要合理确定寒假放假时间,避峰错峰安排春季开学返校。原则上,高校应尽可能避免在春运期间开学;确需在春运期间开学的,要坚持“一地一案”“一校一策”“一级一策”组织开学返校,尽量避开春运返程客流高峰期。
《方案》明确,将交通物流从业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不再查验货车司机、船员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对跨区域流动货车司机开展落地检。严禁擅自关停关闭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严禁以任何形式限制运输服务。
为保障能源、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畅通有序。《方案》特别提出,加强重点铁路线路现场管理、重点盯控和优先保障,确保大秦、唐包、瓦日、浩吉、侯月、石太等煤炭运输大通道畅通。充分发挥7省区11条公路运输主通道作用,强化重点物资运输公路服务联合保障,坚决防止发生长时间、大范围车辆拥堵,必要时高速公路收费站要设置煤炭运输专用通道。
根据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27日公布的监测汇总数据,12月26日,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其中: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运输货物1045.4万吨,环比增长1.91%;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625.09万辆,环比增长13.4%;监测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72.5万吨,环比增长31.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2.6万TEU,环比增长4.9%;民航保障货运航班395班(其中国际货运航班256班,国内货运航班139班),环比下降16.5%;邮政快递揽收量约3.08亿件,环比增长9.6%;投递量约3.33亿件,环比增长2.8%。
截至12月26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无临时关闭关停收费站、服务区。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日前表示,交通运输部将持续加强交通运输物流运行动态监测,持续巩固做好物流保通保畅,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安全畅通。加强今冬明春能源、粮食、农资农机等重点物资运输供需对接,提升能源运输保障能力,确保粮食运输安全有序,保障运输主通道、主枢纽稳定运行。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下成立的春运工作专班,由交通运输部为组长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为副组长单位,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家疾控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国家铁路集团为成员单位。
此外,交通运输部建立春运调度指挥人员预备队制度,对预备队实行封闭管理。各省(区、市)在省级疫情防控领导机构下成立春运工作专班,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加强统一调度督导,畅通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疾控、应急管理、气象、社区等多部门、多单位协作机制,提升多领域协同管理服务效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