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离开华为!百万年薪“天才少年”稚晖君发文:“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
12月27日消息,在离职传闻发酵多天后,“天才少年”稚晖君发微博确认其已从华为离开,将开启一段新的创业生活。
公开资料显示,稚晖君的真名叫彭志辉。201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通学院,2020年因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盟华为上海AI研究所,年薪百万。
更为人所熟知的是,稚晖君是B站知名UP主,他曾在B站上发布自制游戏充电宝、钢铁侠机械臂、模块化机械键盘、自动驾驶自行车等等。由于酷爱DIY硬件,稚晖君也被网友称为“野生钢铁侠”。被成为“野生钢铁侠”。截至目前,稚晖君在视频平台B站拥有粉丝228.6万,发布过50个视频,最高播放量超过600万次。
有知情人士表示:稚晖君离职并非业务原因。他在华为绩效表现非常好,入职这几年也拿了不少奖项。
今年3月,华为高管在2021年报发布会上透露,过去两年内,华为总共招聘了超过300名“天才少年”,今年4月和7月,华为相继两次发布“天才少年”召集令和招聘计划。
01
“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
近日,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离职的消息甚嚣尘上。
有匿名华为知情人士12月23日在知乎上匿名爆料称,稚晖君大概两到三个月前,就提了离职申请,上周是正式离职。
离职前,稚晖君的绩效表现非常好,近几次绩效全A。在华为内网的荣誉墙上,还可以看到他入职华为后,拿了不少奖项,如总裁奖、明日之星、金牌团队等等。
对于稚晖君的离职原因,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计算产品线今年人事变化很大,从SE到PE到部长和SPDT总裁都换过一遍,可能是稚晖君离职的原因之一。他个人觉得机器人这块业务华为短期不太可能大规模投入,所以还是决定出去做,大概率还是会保持和华为的合作。
稚晖君离开华为后,据说是去做机器人方向的创业,具体什么类型的还不清楚,但资金方面已经找到了一些资源。
据说,稚晖君已经获得了天使轮投资。
对于从华为离职的传闻,12月27日,稚晖君在微博发文回应称:“我离开菊厂(华为)啦。非常感谢在这里遇到的并肩前行的伙伴,在菊厂的几年非常开心,也成长了很多,能带着一些光环在华为工作奋斗,是我个人非常珍惜的荣誉和经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依然会永远视自己为华为的一份子。”
对于网传稚晖君下一站的方向是从事机器人创业项目,12月27日,稚晖君在微博回应中称:“传言不虚,细节不表,接下来我会开启一段新的事业,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把握把它做好,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和梦想。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年轻热血不知天高地厚也许就是我最后的倔强吧。”
图源:稚晖君微博
02
B站野生“钢铁侠”
2021年10月,稚晖君在B站发布视频《我造了一台钢铁侠的机械臂》,引起全网热议。
在视频中,稚晖君改造了一台老款的二手机械臂,涉及到算法、精度和新装硬件等,也采用了华为鸿蒙系统,使得机械臂可以同步实现操作者手臂上的动作,他在厕所中远程操纵机械臂缝合了一颗葡萄。
在这一条视频的评论区,有网友留言称,“我现在理解了‘十个普通工程师也比不上一个天才工程师’。”
2021年10月,稚晖君在微博上表示:“我觉得我既不是天才,也已经不是少年了,我只是个很爱折腾的极客。之后还是会继续分享我的一些爱好和创造,我觉得可能‘野生钢铁侠’这个称呼更适合自己。”
稚晖君直言:“小时候家里没有条件,上大学才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关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我能力的不足之间的巨大偏差,我在学校期间也和视频评论区很多同学一样迷茫过,不过比较幸运的是一路坚持了下来。”
稚晖君称,他在华为的几年非常开心,成长了很多,能带着一些光环在华为工作奋斗,是他非常珍惜的荣誉和经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依然会永远视自己为华为一份子。”
对于离开后的去向,稚晖君表示,全职做视频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他未来会继续把视频当作是记录创业生活的窗口,“接下来我会开启一段新的事业,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把握把它做好,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和梦想。”
03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备受关注
2019年6月,任正非签署了一份内部文件,“天才少年”招聘计划第一次被大家熟知。
据华为官网显示,“天才少年”计划是由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围绕“联接”“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云与计算”“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六大课题展开。
2019年6月,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披露:任正非表示,“今年(2019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2020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2019年7月,任正非签发总裁办电子邮件,宣布对当年8位“天才少年”实行年薪制管理。最高年薪为182万-201万元;其次为140.5万-156.5万元;最后89.6万-100.8万元。
2020年底,稚晖君正式与华为接洽,开始了前后七轮的面试。华为公司的面试,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筛选和审核,挑战和阻碍也在慢慢提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表现不好,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三轮技术面试、专家面试、主管面试、CTO面试,再到总裁面试,稚晖君一路过关斩将。
他说面试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是技术问题,进入最后一轮面试,总裁问道:“你最看中华为的是什么?”稚晖君回答:“我看重在华为这个平台的学习机会,以我这个年龄,最需要的是自我提升和发展。”他说,毕竟他还没有到可以消费自己影响力的时候。最终,稚晖君敲开了华为公司的大门。2020年9月30日,稚晖君27岁的生日之前,华为公司将一张offer(录用信)交到其手中。
稚晖君研究自行车自动驾驶曾得到任正非的认可。2021年8月,任正非在华为公司中央研究院创新先锋座谈会上与部分科学家、专家、实习生的讲话中表示:“有人研究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没有约束过他。我们要生产自行车吗?没有啊。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术刀’,或许以后会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巨大的商业价值。”
今年3月,华为2021年报发布会上,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说,人才、科研、创新是华为赖以发展的基础,华为任何时候都会加大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引。2020年-2021年,华为共招聘应届毕业生约2.6万人,有300多名是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2022年,华为计划招聘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
今年4月25日,华为面向全球发布“天才少年”召集令,彼时华为介绍,华为招聘的“天才少年”不限学历、不限学校,只要可以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领域有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力就有机会加入,华为可以给“天才少年”提供世界最顶级的资源和平台,拥有世界最顶级的导师通力合作,入职就能拿到至少5倍的保底薪酬,最高年收入可达到201万元。
今年6月10日,华为心声社区最新披露了任正非对天才少年的选拔标准,他说,“目前的教育体制可能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代,理论建设不够,不适合信息时代,希望在教育上能够真正重视,允许一些‘怪异’的学生成长。我们公司的天才少年,最重要的是看他的破题能力,而不是他的综合素质。”
今年7月,华为再公开任正非内部讲话纪要,任正非表示,进入华为公司,就没有“天才少年”这个名词了,也没有博士、学士之分,也没有年轻专家、老专家之分。
今年7月,华为新员工座谈纪要显示,华为常务监事陈黎芳说,“天才少年”也好,“博士”也好,这些都是进华为之前的标签,是一些招聘用的语言。但这些标签不意味着贡献。
陈黎芳称,“天才少年”进入华为后也需要成长,不可能永远当少年,最终还是要看实际发挥的价值和贡献。
04
百万年薪留不住博士
放眼海内外,如何留住人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一个大问题。
2019年初,任正非曾签发一则“公司创新主体的2012实验室及研发体系的博士员工群体为什么流失”的邮件。经过对82名离职博士员工、115名在职博士员工进行深度调研访谈和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图源:华为心声社区
特别是离职群体中为数不少的特招博士,在校招时就被定位为公司未来各领域内技术领军人物。
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岗位与个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术能力弱导致自身发挥受限、自身特有优势无法发挥等,尤其是入职2年内的博士员工,满怀激情而来,而在一次次学无所用的心灰意冷中离去。
有人表示:“我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图像及深度学习,入职后从事偏硬件和落地的岗位”;也有人表示:“学图像的博士转去做知识图谱,完全要重头学起”,“研究方向是系统架构/硬件/嵌入式,入职后从事内存测试算法”……
还有人表示,“在华为,申请转部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提就会留给领导的印象不好,后面会影响绩效”,“转部门很难,如果转不成,新的部门没去成,原部门就会进入资源池,风险太大,还不如离职了”。
随着技术种类的增多、技术变化的加快,部分主管自身技术能力的南郭化,不能很好的理解与指明技术发展的方向,严重束缚了团队与自身技术能力的发挥。
离职的博士员工不约而同地对当前与在华为时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对比,提到了很多他们认为能真正发挥自身才干的组织氛围要求。富有挑战的机会、结果导向的简单氛围、相对宽阔的发挥空间、活跃的学习环境、能将技术想法变成实际贡献,是博士员工能真正发挥作用的组织土壤。
不过,华为也注意到,制造部的人尽其用、水土匹配做的比较好,博士离职率明显要低于整体水平,2015年至2019年仅为7.7%。
而后,汲取制造部的经验,任正非在公开信中提出了整改意见:博士员工更适合不确定性、需要研究探索的工作;对博士员工采用极简管理和年薪制,三年为限,勇于试错,好让他们潜心攻坚。
就岗位安排不当造成的人才流失问题,华为可以及时发现,并做出针对性调整。
但拉长视线,笼罩在制裁阴影下,各种禁令、各种限制,被迫暂停新芯片研发项目,大幅放缓的手机出货量,华为极限承压的产业链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Bug”。
来源 | 综合自中国证券报、红星新闻、券商中国、华为心声社区
封面 | 稚晖君微博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513373688,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51337368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