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M | 具有感染人潜力的新发蜱传病毒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2022年12月16日,史卫峰团队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了针对潜在感染人的新发蜱传病毒的评论文章“The human-infection potential of emerging tick-borne viruses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
作为一种全球分布的专性嗜血体外寄生虫,蜱是仅次于蚊子的媒介生物,可将多种致病病毒、细菌和原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近年来,多种因素,如人口增长和流动性增加、城市化、气候变化以及由于人类入侵导致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重叠等,导致蜱虫叮咬的频率增加。在过去二十年中,基于宏基因组或宏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许多蜱虫病毒组研究,发现了大量新病毒。这些发现揭示了全球蜱传病毒极高的遗传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蜱传病毒具备了感染人或者哺乳动物的潜力,特别是蜱传布尼亚病毒和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内罗病毒科的四种病毒值得特别关注:Tacheng tick virus 1(TcTV-1)、Songling virus(SGLV)、Beiji nairovirus(BJNV)和Yezo virus(YEZV)。TcTV-1、SGLV和BJNV分别于2020年和2021在中国的发热患者中首次报道,而YEZV则于2021在日本报道(图1)。2019年,在中国寄生于骆驼体表的亚洲璃眼蜱中首次分离出一种之前发现于中亚的内罗病毒Tamdy virus(TAMV)。血清学证据表明,中国新疆的骆驼和人群可能发生过TAMV感染。
除此之外,2012年以来科学家至少还发现了八种具有感染人潜力的新型蜱传病毒,包括Alongshan tick virus (ALSV)、Bourbon virus (BRBV)、Guertu virus (GTV)、Heartland virus (HRTV)、Jingmen tick virus (JMTV)、Karshi virus (KSIV)、Mukawa virus (MKWV)和Tacheng tick virus 2 (TcTV-2)。它们分别属于正粘病毒科、黄病毒科和白纤病毒科。
图1 代表性蜱传内罗病毒系统发育关系示意图
职业暴露于游离蜱虫和寄生于牲畜的蜱虫、生活在家畜放牧区或附近是蜱虫叮咬的危险因素,也是人类感染蜱传病毒的高风险因素。考虑到中国和世界各地从事畜牧业的人数众多,文章指出,人畜共患蜱传传染病疾病负担被大大低估了。
总之,文章呼吁加强对新发、再发和新出现的可能感染人类和哺乳动物的蜱传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关注。相关研究应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快速、准确的诊断试验,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和预防性疫苗,对高危人群进行横断面和纵向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更好地评估蜱传传染病的疾病负担,监测高风险的人群和哺乳动物,监测蜱传病毒跨物种传播及基因组进化与变异,以及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蜱虫分布和蜱媒传染病的影响等。
史卫峰为本文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病毒研究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周宏副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徐琳副教授参与了文章撰写。本工作得到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2019QL006)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79-022-00845-3
来源:病毒学界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