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侠来了!民营房企重出江湖,透露什么信号?公众号新闻2022-12-28 08:12转载自 | 楼市黄大大作者 | 瓜片等了一整年,民营房企终于杀回来了!地方ZF,终于有望解开燃眉之急。接盘侠重出江湖,楼市运转加速,透露什么信号?太着急了!地方ZF望穿秋水。盘点一下2022的钱袋子,原本旱涝保收的卖地收入,“凭空蒸发”了一半。22个集中供地城市,比去年少入账足足9000亿!有机构预估,今年全年的含宅用地成交金额将同比暴跌五成。即便是一线城市如广州,也足足少了558亿元。相当于去年财政收入的30%消失了。这种危难时刻,民营房企的出现简直就是“白马王子”。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也没想到,上一秒还躺在ICU上的民营房企,突然掉头杀进了土拍市场!12月15日,广州举行了一场只有6宗地块的“迷你土拍”。最热门的天河梅花铝厂地块,坐拥寸土寸金的地段却惨遭流拍,无疑为楼市蒙上了一层阴影。至暗时刻,民营房企站了出来。方圆联手知识城集团,以37.9亿元竞得黄埔区一宗宅地,狠狠扳回一局。整个广州的地产圈都沸腾了。要知道,上一次有民企在广州拿地,还要追溯到整整7个月之前!这宗地块属于“定向出让”,率先出场的是方圆地产。太不容易了!在过去这一年里,我们见过太多房企“临阵脱逃”,明明报名买地,却一次都没举牌。也见过太多房企“忍痛割爱”,选择了退地拿钱,保命要紧。比如深陷债务危机的祥生,刚刚退掉了杭州下沙的一宗地块,有几栋楼甚至已经结顶了。方圆的入场,不仅打破了国家队的“垄断”,更是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无独有偶。刚刚落幕的天津土拍,民企的存在感也相当高,拿地金额占比高达56.4%!其中,既有龙湖这样的全国性龙头房企,也有山西鹏飞集团这样的“能源大鳄”,还有泰达实业这样有国资背景的“本地虎”。前几天,来自江苏南通的亚伦房地产,在强手如林的深圳土拍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虎口夺食”。宝中安居地块,开拍前便有多达28家房企报名,热度不是一般的高。首次进入深圳的亚伦集团,过五关斩六将,以近乎触顶的价格将地块收入囊中。苏州、无锡和青岛,还出现了本土民企与地方国资联手,成立合资企业拿地的潮流。民营房企,在2022年的岁末杀出一记漂亮的“回马枪”。它们为什么又可以了?这个重要的变化,要从2022年土拍市场的演变说起。大半年里,财大气粗的央国企,都是那个最坚定的依靠。看看今年的房企拿地榜单吧,前排几乎被“国家队”包揽了。动辄几百亿的拿地金额,说买就买。1-11月,拿地金额排名前5的房企,央企承包了4个席位。民营房企只有滨江集团1家入围Top10。去年同期花掉1333亿买地的“宇宙房企”碧桂园,今年只用掉了一个零头:61亿元。排名从第1名暴跌至49名。只可惜,到了年末,央国企也撑不住了。从今年二批次集中供地起,央国企所占的份额一直在下降。从二批次的47%,到三批次的29%,再到四批次的27%,大撤退早就开始了。在最近完成五批次供地的3座城市里,央国企居然只占9%。挥一挥衣袖,不带有一丝多余的感情。持续一整年的高强度拿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呀。不信你看华润置地,去年前11个月拿地金额897亿元,今年同期819亿元,仅仅少了个零头。然而,今年的市场行情远比去年冷淡,实力雄厚的央企也受到冲击。收入下降,支出却没减少,你说压力能不大嘛?!更何况,央国企要的是“门当户对”,基本只奔着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大概率成为2022年“地王”的华润置地,在一二线城市投资占比达92%。深圳全部四轮土拍,华润置地都有真金白银打投,共计花费超过200亿元。今年上半年,保利发展在一二线城市的拓展金额占比高达85%,同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九成资金花在了38个核心城市,比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招商蛇口也提出资源获取聚焦“强心30城”,深耕其中“6+10城”,聚焦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苏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想让他们托底?醒醒吧!对地方来说,民营房企再不下场,真的要揭不开锅了!“救火队长”城投公司的溃败,无异于雪上加霜。2021年下半年,土拍规则骤然收紧,央国企放慢步伐,民企玩失踪,临危受命的城投公司披挂上阵,开始了“攻城略地”。据克而瑞统计,截止到2022年7月,地方城投类公司已获取了40%的地块。侠之大者,为国接盘。集中供地以来,城投类公司在22城总拿地金额近9000亿元,占总金额的28%,拿地幅数超过1000幅,占总幅数的38%。土拍都冷成这样了,居然还是广大城投营造出来的“虚假繁荣”。风险,也早已悄悄埋下。安信证券做过一个统计:15个集中供地样本城市,2021年国企、民企拿地开工率分别达到75%和68%,而城投拿地开工率仅有27%,效率低得惊人。效率奇低的“奥秘”,在于四个字:暂缓开发。2021年以来,七成以上的城投拿地采用“暂缓开发”的方式。由于城投托底的地块,大多位于无人问津的郊区,或者低能级城市,也是这一轮成交量和房价跌得最惨的区域。既然盖了房子也卖不动,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干脆躺平晒太阳。还有些城投公司拿地,完全是出于托底考虑,根本就没有开发计划。然而,买地的钱不是大风挂来的。贷款买来的土地大量积压在手上,迟迟没有开发销售回款,地方债务风险不断累积。据东方金诚,最近4个月持续逾期名单内的城投主体数量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区县级和低评级主体中——正是托底拿地的主体。很显然,不能再让雪球越滚越大了。10月8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扎紧了城投拿地的口子,用词相当严厉: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左手换右手的土地空转游戏,终于还是玩不下去了。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换句话说,土地财政理不顺,可是要出大问题的。国家队和地方队都显露疲态,需要有人接过接力棒。民营房企空降,也算是某种众望所归。相比一年前,楼市政策方向已经发生了惊天逆转。房地产重新确立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住房改善被摆在了扩大内需的第一位,救市之心前所未有坚决,预期彻底扭转。12月以来,强二线城市掀起“取消限购潮”,佛山打响第一枪之后,南京东莞已经跟进。汹涌的改善需求蓄势待发。更重要的是,缺钱缺疯了的民营房企,也开始能接到水了。自从“金融16条”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有120多家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授信。60多家银行共计授信额度超过4.8万亿元。至少有30家房企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计划也在紧密推进中,业内人士指出,行业融资环境的实质性拐点已经出现。融资,是为了现在能活下去。拿地,是为了将来能活下去。土地是房企的生命线。不能持续增加优质土地储备,也就无法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何况,如今的土拍市场,捡漏的机会并不少。一方面,各地持续增加优质土地供应量,很多城市都拿出了核心区域的压箱底好货。寸土寸金的上海静安区,今年一口气出让4宗宅地,比前两年加起来还多。另一方面,“竞品质”“竞自持”等限制性条件取消,土地价格下调,使得今年的地块利润空间更为充足。特别是一线城市地块,利润空间普遍在10%以上。当嗅觉灵敏的民企开始抢占资源,也标志着这一轮的房地产调控周期,开始彻底掉头。提早布局,才有机会在下一轮周期把握先机。房企和个人,都是同样的道理。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严选好物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