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两大节日合体,然后才有了它
提起腊八,现在的人们除了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外,一般很难想到别的风俗了。在很多人眼里,不起眼的腊八甚至都很难算是个节日,连“吃饺子还是吃面”的争论都没有它的份儿。
然而,这个今天看来十分缺少存在感的传统节日,出身却十分显赫——它可是由古代两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合流演变而来的。
今天你喝了腊八粥没?|图虫创意
除了煮粥, 腊八里还有什么名堂?
“臘”、“腊”、“蠟”、“蜡”,
它们都是啥关系?
在语文考卷上,不少吃货可能都写过“味同嚼腊”这样的错别字,在拼音输入法广泛使用的今天,这样的混淆似乎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了。然而,在讨论腊八节时,理清“臘”、“腊”、“蠟”和“蜡”这四个字的关系却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来说,“臘”和“腊”、“蠟”和“蜡”基本上就是同一个字的繁简对照版而已。但是在古代,它们却本是区别很大的四个字。
“腊”读[xī],本来指干肉,也是个副词,指(负面的)极端。“蠟”读[là],指的是一些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也就是“蜡烛”的那个“蜡”,“蜡梅”的“蜡”取的也是这个字。这两个字和本文内容关系不大,而“臘”[là]和“蜡”[zhà]才是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主角,它们本来分别是一种祭祀的名称。
蜡梅,不是腊梅哦。|pixabay
简化字方案将“臘”简化成了“腊”,“蠟”简化为“蜡”,把两个高频字合并到两个超低频字上面。这样的处理对日常生活固然便利,但却让本文的表述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此处我们需要事先进行一点说明:本文在本小节以外出现的所有的“腊”,指的其实都是“臘”的简化字。
“腊”:祭祀祖先神灵的年末祭典
“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关于腊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莫过很多人学过的《左传·僖公五年传》上那段“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的古文了。这段古文是“唇亡齿寒”、“假虞灭虢”、“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等重要成语的来源。
在这段文章中,宫之奇在进谏虞公不要对晋国军队开放边境通行权无果以后,做出了虞国要完的预测:“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大意是虞国不会再有祭祖的机会了,晋国这次出兵就会灭亡虞国,不需要再打车出来跑一趟了。
“腊”的祭祀对象是祖先和神灵。《礼记·月令第六》记载在“孟冬之月”时,“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五祀”是五种神灵,东汉著名学者郑玄认为分别是“门”、“户”(这两种都是门神)、“中霤[liù]”(一般认为就是总被孙大圣欺负的那个土地老儿,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则认为同社神)、灶(年年被往嘴里硬塞高热量奇难吃食品糖瓜,还会给人家说好话的灶王爷,后来对灶神的祭祀单独分离了出去)、行五种家神。
连天子也会参加的祭祖、祭神活动,在祖先崇拜情结严重的古人那里无疑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玉烛宝典》引著名的女性极端男权主义者班昭的话说:“腊,一岁之大祀”。
腊祭的具体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而同时,正赶上庆贺丰收的“蜡”日
而在举行腊祭的腊月里,庆祝农业丰收的“蜡”祭也在火热进行中。“蜡”主要祭祀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它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带有“报恩”的性质。
在先秦时期,这同样也是一个会由天子亲自参与的重要祭祀活动。《礼记·效特牲第十一》对蜡祭有一段详细的介绍: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这一段文字是成语“仁至义尽”的出处。这里说明,蜡同样是岁末十二月的重要活动。天子行此祭时需要祭祀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和水庸共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祭祀时要唱“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种祝愿农业条件良好的歌谣。这种祭祀的有无与农业收成有关。如果收成不好,那就“八蜡不通”,诸位农神如果不努力保佑人类风调雨顺就别想在年末胖上三斤。在祭祀完成以后,直至年末,国家都不再有劳民的工程了。
蜡祭在民间带有岁末纵酒狂欢的性质。郑玄提到蜡祭时说这一天“民无不醉者如狂矣”,正是当时蜡祭的真实写照。《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记载子贡观看民间蜡祭的情景,回来对孔子汇报说“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些话未必真的由孔子所说,但蜡日狂欢、减压的意义无疑是社会上的共识。
蜡祭纵酒狂欢的一面也很像是一场年末派对。|pixabay
这么巧?那就在一起吧
腊、蜡都是在年末举行、带有狂欢色彩的重要祭祀,既然赶到一起,何不索性一块儿过了?
在民间,两种祭祀从汉代就开始合流。腊祭开始附带了蜡祭的狂欢色彩。《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引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独断》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与此同时,蜡祭也在向腊祭靠拢。《玉烛宝典》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十二月:(臈)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应为“斋”)、馔、扫涤,遂臈先祖、五祀。”(按:括号里的字是我填改的。)又称:“是月也,群神频行,大蜡礼兴,乃冢祀君师、九族、友朋,以崇慎终不背之义。”这个“臈”就是腊祭。
从这段材料看,在当时,民间的腊祭与蜡祭仍然是不同的祭祀,但是蜡祭的祭祀对象已经从农神变成了与自己有关系的现实人物。蜡祭祭九族(中的死者),腊祭祭先祖,外延上未免有很大重合,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们在一起了。
大概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从东汉时期开始,甚至有一些学者都误以为腊和蜡最初只是一种祭祀的不同名称。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引用一本叫《礼传》的书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这里把“腊”和“蜡”视为同一种祭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异名。物种日历蜡梅篇中也引用了《广雅·释天》上一段类似的话:“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此外还有人认为“蜡”是这种祭祀的统称,而“腊”则是周代人对这种祭祀的专名。如南朝萧梁的刘孝标在注《世说新语》时引用南朝刘宋的雷宗次《五经要义》说:“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隋代以前官方的蜡、腊二祭一直是不同的,但大家对二者在汉代开始在民间渐渐合流则没有多少争议。
魏晋时期以后,这两个节日在民间已经基本不作区分了。腊日的狂欢节越来越热闹,还有了为新年采办年货的性质。晋裴秀《大蜡》诗曰:“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反袂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有这么多东西可以买买买,可见年终剁手节本来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由于祭祖是一种家族活动,腊祭还发展出了家庭团聚的节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三《时序部十八》引谢承《后汉书》(不是《二十四史》里那本范晔的《后汉书》)说东汉官员第五伦在外做官,不能和妈妈在一起,“至腊日,常悲恋垂涕。”这些节俗都一直流传到了唐宋时期。在唐代,腊日还有过燃灯的习俗。不过这在后世并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早期腊祭:
五德轮转挑日子
先秦时期腊祭的日期已经很难具体考证了。直到汉代,腊日的时间才有了明确的历史记载。而那时,腊日的时间要靠“五行属性”来确定。
五行学说自战国末年渐趋成型,到了汉代则颇为盛行。那时候,人们开了很多脑洞,拿五行来附会世上的各种问题。当时产生了一种颇有影响力的学说叫“五德终始说”,它认为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五行属性,称为“五德”,只有顺应了这些属性才能顺应天时,国祚绵长。根据当时人迷信的想法,这个观点就可以决定腊日的日期。
在汉代,一直存在一派人认为汉代属于“火”德。这一派在西汉末年以后伴随着王莽势力的崛起而彻底战胜“土”德说成为了绝对主流。《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引高堂隆《魏台访议》曰:
“王者各以其行之盛祖,以其终腊。水始生于申,盛于子,终于辰,故水行之君以子祖辰腊。火始生于寅,盛于午,终于戌,故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腊。木始生于亥,盛于卯,终于未,故木行之君以卯祖未腊。金始生于巳,盛于酉,终于丑,故金行之君以酉祖丑腊。土始生于未,盛于戌,终于辰,故土行之君以戌祖辰腊。”
于是汉人多在腊月的某个戌日举行腊祭。在东汉时期,这个日期被固定在了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上。《说文解字》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正是对当时节日时间的说明。
佛教影响下形成的腊八日
这个五德轮转选腊日的转盘最晚到宋代还在继续。但是民间却在佛教影响下另外形成了一个固定于历法的腊日,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腊八了。
南朝萧梁时期的宗懍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沐浴转除罪障。”腊日被固定到了十二月八日上。此时的腊日既有传统腊日庆祝所谓的阳气恢复,春草重生的特点,又包含了“作金刚力士”、“沐浴”、“除罪障”这些佛教色彩明确的特征。
后来,汉传佛教干脆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十二月八日是“佛成道日”的传说,说释迎牟尼修行的时候曾饿倒在地,一位牧女给他吃了一种用各种粘米和糯米熬成的杂烩饭。吃完这碗饭,释迦牟尼跳到河里洗了洗澡,又坐到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为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初八口熬制“腊八粥”供佛。
此后,腊八日干脆从腊日中独立出来,成为了和腊日并存的独立的佛教节日。此时的腊八节主要是佛教徒及其同情者在庆祝,其核心节俗也基本只剩下佛教的风俗。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云:“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这正是腊八日沐浴、拜佛风俗的体现。腊八粥本来也是一种起源于宋代的佛教食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看晕了?再来整理下节日关系图吧。
宋代以后,曾经极为重要的腊日日渐式微,最终于清朝的乾隆十年被彻底废除;而脱胎于腊日的腊八,却借助一种好喝的粥广为流传,一直存续至今。由此可见,吃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
作者:清洁工
一个AI
你们不光能吃,还能躺。晚上吃饱喝足了是不是又躺下玩手机了?可能几百年后过节不光流行问吃不吃饺子,还流行问是躺床上还是沙发上。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