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攒塑料袋狂热爱好者
文|读者:Karen
“塑料袋理论”源于李雪琴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的发言。她说东北的家庭有一种习惯是攒塑料袋,装外卖的袋子、买菜的袋子等大大小小的袋子都会被积攒下来放在一个柜子里。虽然会被外人嫌老土,但有趣的是,当有一天不知道需要用什么东西去装物件的时候,那个柜子里的塑料袋总有一个能派上用场。我看完以后一拍大腿,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我积攒塑料袋的习惯可以追溯到爸妈那里。用过一次的塑料袋本居于有用和无用的分界线上,不过本着“变废为宝”的原则,他们常常将来自各处的塑料袋转化为垃圾袋使用,而那些先天优势不足的袋子就只能当作垃圾处理。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以至于我第一次看到有专门的垃圾袋出售时不由得吃了一惊,心想“垃圾的待遇也太高了”。
但不得不说,将垃圾扔入光滑平整、手感柔和的垃圾袋确实为扔垃圾这件小事增加了一些莫名的仪式感,投掷的动作汇聚了我更多的潇洒和注意力,成功的结果也带来如剪彩一般的欣喜与满足。在被学校查寝室时“垃圾袋里不要有垃圾”的奇葩规定洗礼多年以后,我终于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装得满满当当的垃圾袋了。
穿梭于各种商店的我总是会收获一堆塑料袋,通过它们我也会在心里评价那些商家。要是塑料袋又大又结实,那商家人品应该不错;要是塑料袋上有商家logo和信息,说明商家比较看重宣传。有时这些信息还会起到其他作用,有一天家楼下的水果店在促销草莓,扩音喇叭的声音大到我住十多层高都能听清价格。正当我苦于被这噪音折磨时,我瞥到了桌上的橘子,随即在“塑料袋宝库”里翻找,找到了印有这家水果店信息的塑料袋。一个电话过去,世界清静不少,也免去了我拨通市长热线的麻烦。
作为一个不善于收纳和整理的人,塑料袋也成为了我收拾物品的好工具。甭管什么东西,只要往塑料袋里一扔,再把袋口一系,就算大功告成。尽管找东西的时候可能会麻烦点,但也要比学习收纳规范和技术轻松多了。搬家时,塑料袋也基本能解决我全部家当的包装问题,让我不用再为打包行李而劳神费时,仿佛随时随地都能换个新家住。出于“能用就行”的行事准则,我也没有买花花绿绿的收纳盒、收纳筐和收纳箱,打开我的柜子,映入眼帘的只有放在简易置物架上的各种圆胀系紧的塑料袋。古有“不要以封面来评价一本书”,今有“不要以塑料袋来预判里面装的内容”,只有打开袋子才会意识到,我装袜子的袋子是来自水果店的。
我总是非常珍惜每个身价超过1元的袋子,它们不仅稀缺,而且容量够大,仅有一个就能让我避免几乎所有“东西装不下”的尴尬。对于我这种“攒袋狂魔”和价格敏感者而言,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袋到用时恨没带”,就跟以前上学时和老师说“作业写完但落在家里了”似的。所以我在超市收银台不得已买了一次袋子以后,就养成了随身携带袋子的好习惯。尽管我平时出门时会背大容量的背包,但还是会同时准备一个大袋子增加安全感,因为我在路上说不定就走进哪家市场或者生鲜店和大爷大妈们在特价区疯狂拼手速了。把战利品提回家以后,我揉了揉因为袋子过沉而被勒红的手指,发觉“一个大袋子不够,下次得再准备一个同款”。
《凶手的购物目录》剧照
如果说塑料袋象征着实实在在地过日子,那纸袋总是会附带一些高级感、环保元素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哪怕只是一个土黄色的、少有图案和花纹装饰的用来装面包的纸袋都值得被多看两眼,那些带有图画、文字和明显品牌logo的袋子就更不用说了,赏心悦目到我有时候恨不得作为收藏,同时也告诉自己“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不要用它们做垃圾袋”,毕竟它们不能沾水,袋口还系不紧。
虽然塑料袋不会过期,但有时候我也好奇我什么时候才能把它们用完。然而转念一想,用完了不就得花钱买专门的垃圾袋了吗?这个钱还是可以省的,多逛几次水果店,新鲜水果有了,搬家、装垃圾和装袜子的袋子也有了。
《这个杀手不太冷》剧照
排版:树树/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