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传奇程序员用“考古”方式剖析微服务利弊:我们都被骗了?

传奇程序员用“考古”方式剖析微服务利弊:我们都被骗了?

公众号新闻

编译 | 核子可乐、Tina
忘记历史之人,注定将重蹈覆辙。

最近,关于微服务的讨论又多了起来,包括马斯克、GitHub 前 CTO 都加入了批判微服务的阵营。昨天,传奇程序员 Ted Neward 也在他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作为一位 IT 行业的“老年人”,他用溯源的方式,挑选文献进行了“考古”,以此分析微服务想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利弊。

Ted Neward 在 IT 行业工作了 30 多年,在这期间他多数时间都在担任初创企业的架构师或 CTO。同时他还在各种技术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撰写了很多书籍(下图为他撰写的部分书籍)和文章。多年来,他积累了至少 10 种编程语言相关的应用知识。

由于成就斐然,他从 2015 年开始就接受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的邀请,任职客座教授。但他更为传奇的地方是没有计算机学位,“事实上,我认为我的文科学位(国际关系)比我见过的任何计算机科学学位都更适合我从事开发和编程的职业。”

Ted Neward 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微服务旨在解决两个技术问题:模块化(关注点分离、隐藏实现、文档接口等)和可扩展性(能够为特定模块增加计算、内存和 IO 的数量)。

第一个问题,模块化,可以在语言层面解决。通过“考古”计算机科学里开创性的论文,他认为使用“模块(Modules)”可以达到微服务想要的效果,这就是这篇博文的重点。第二个问题,即可伸缩性,解决可伸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分布式”上的难题,然而这几十年来,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分布式系统很难被「做对」”。这听起来像是在制造新问题,然后再花时间和金钱来修复它。

Ted Neward 分析角度与众不同,也因此在一天之内给 Hacker News 带来了 500 多条评论。有网友回忆说,“拿 Twitter 举例来说,他们似乎是在 2014 年采用了微服务。2013 年的时候,他们应该是使用单体架构,当时的 MAU 达到了 2 亿的水平。而如今大多数公司永远也达不到 2013 年 Twitter 的规模。”

这让人感慨如果在 IT 行业拥有足够长的工作经历、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网友纷纷评论:

“现在的团队很‘年轻’,他们渴望尝试和学习使用微服务。”

“这是我不喜欢在缺乏‘老人’的团队中工作的原因之一。年轻的开发者仍然会犯很多老开发者已经犯过或见过的错误。年轻人认为‘老人’们行动缓慢,但他们也创造了稳定性和控制力。在初创企业中,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能够快速行动和交付。不过,企业通常得到的是一座由意大利面条建造的高塔,他们就用这样的代码为实际用户提供服务。”

“我作为团队中的老家伙(也比经理年长)的经历是,年轻人只想尝试新技术,喜欢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无论老人的观点如何,而年轻的经理也对老人的疑心很大。”

......

“当你谈论微服务时,你谈论的可能是模块”原文翻译:


人人都在讨论微服务,有这个必要吗?

架构变迁就如同一股流行之风,总有人提出新想法,迫切希望改进现有架构的行业,在没搞清背景和细微差别的情况下迅速把它们推向主流。然后一夜之间,这东西就火起来了。微服务无疑就是目前最火的议题,所以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的根源。

据说用上微服务之后,我们就能…

…获得一大堆收益!

  • “可扩展性”:“可以把代码拆分成更小的部分,独立加以开发、测试、部署和更新。”

  • “更专注”:“……让开发者专注于解决业务问题和业务逻辑。”

  • “可用性”:“后端数据必须始终可用于多种设备……”

  • “简单性”:“简化了大型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开发流程。”

  • “响应性”:“……让分布式应用程序通过扩展,应对不断变化的事务负载……”

  • “可靠性”:“复制的服务器组能在发生故障时继续运行,避免引发单点故障。即使发生故障,所运行的应用程序也能恢复至良好状态。”

但我想提醒大家,这六条好处其实各有来历:两条来自微服务文献 (博文、论文之类)、两条来自 20 年前的 EJB 文献,还有两条来自四十多年前的老技术 Oracle Tuxedo。怎么样,各位能分得清楚吗?

总之,技术行业其实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炒作说辞。

“忘记历史之人,注定将重蹈覆辙。”George Santanyana,《理性生活》(1905 年)

 说起微服务的炒作宣传,咱们看看某篇企业博文给出的十条总结:

  1. 有助于推广大数据最佳实践。微服务天然适应数据管道架构,符合大数据的收集、摄取、处理和交付方式。数据管道中的各个步骤,都会以微服务的形式处理一项小任务。

  2. 相对更易构建和维护。由于用途单一,所以微服务可由较小团队进行构建和维护。各团队可以跨职能组建,同时专注于解决方案中的特定微服务子集。

  3. 有助于提高代码质量。将整体解决方案模块化成一个个离散组件,有助于应用开发团队每次只关注一小部分工作,从而简化编码和测试流程。

  4. 简化跨团队协调过程。与以往涉及重量级进程间通信协议的传统面向服务架构(SOA)不同,微服务通过事件流方法降低了集成难度。

  5. 可支持实时处理。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是发布 - 订阅框架,可支持实时数据处理以提供即时输出与洞察。

  6. 能适应快速增长。微服务让代码和数据能够复用模块化架构,降低多数据驱动型用例和解决方案的部署难度,从而快速增加业务价值。

  7. 能提升产出规模。数据集往往以不同方式呈现给不同受众,微服务则简化了为不同最终用户提取数据的方式。

  8. 易于评估应用程序生命周期中的更新。各种高级分析环境,包括用于机器学习的分析环境,需要一些方法来根据新创建的模型评估现有计算模型。微服务架构中的 A-B 及多变量测试,让用户能够轻松验证更新后的模型。

  9. 可实现规模伸缩。这种可伸缩性不仅能提供更高容量,也能轻松发现扩展瓶颈,立足微服务层级解决这些瓶颈。

  10. 有大量流行工具可供选。大数据及开源社区的各种技术,都能在微服务架构中运行良好。Apache Hadoop、Apache Spark、NoSQL 数据库和各种流分析工具都跟微服务很搭调。

话说得倒是漂亮,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下面咱们就一条条来分析:

  1. 有助于推广大数据最佳实践。从 70 年代以来,管道加过滤器架构就一直在软件领域发挥作用,当时的各类 Unix 系统提出了以下原则:

    1. 每个程序只做好一件事。如果需要完成新任务,别添加新“功能”来提高旧程序的复杂度,而应重新构建新程序。

    2. 将每个程序的输出,都看作另一程序的输入。不要用无关信息混淆输出。严格避免使用列式或二进制输入格式。不要总想着使用交互式输入。

  2. 相对更易构建和维护。人家 Unix 早就实现过了。

  3. 有助于提高代码质量。如果说每次只关注一小部分有助于提高代码质量,那 Unix 之前也实现过了。

  4. 简化跨团队协调过程。这话说得就很可笑,什么“面向服务架构(SOA)……往往涉及重量级进程间通信协议”——这说的是 JSON over HTTP 呗?或者说,这是指一切 SOA 都需要 SOAP、WSDL、XML Schema 和 WS-* 的完整规范集?可微服务并没有用任何方式阻止使用这些“重量级”协议,某些微服务甚至建议使用 gRPC——这是一种跟 IIOP 很相似的二进制协议,而后者来自 CORBA,正是各种“重量级”协议的前身。

  5. 可支持实时处理。实时处理哪里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之前就有很多系统在使用发布 - 订阅或者“事件总线”模型来实现,根本就不需要劳微服务的大驾。

  6. 能适应快速增长。“复用模块化架构”……大家还记得有多少东西在以可复用为卖点吗?编程语言是一种(OOP、函数式语言、过程语言等),库和框架也是。总有一天,大家会看透这种宣传伎俩,不再理会什么“可复用性”。

  7. 能提升产出规模。“数据集往往以不同方式呈现给不同受众”,SAP Crystal Reports 的主页上就写着差不多的话,这哪是微服务的原创?

  8. 易于评估应用程序生命周期中的更新。机器学习和高级分析环境需要“根据新创建的模型评估现有计算模型”……净是空话,一点实际的都没有。可实现规模伸缩。那么问题来了——EJB、事务性中间件(比如 Tuxedo)和大型机,谁又不能实现规模伸缩了?

  9. 有大量流行工具可供选择。每次技术炒作进入“没活可整”的尴尬期后,都喜欢拿工具选项说事。当初的 CASE 是如此,后来的 UML 也是如此,没什么新鲜的。

而且敏锐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以上这些观点有差不多一半都可以总结成:创建并维护更小、相互独立的代码和数据“块”,通过彼此版本化,让它们使用共通的输入和输出以实现进一步系统集成。

微服务的实质,原来是……

模块。

没错,这里说的就是低级“模块”。模块的概念从 1970 年代起就是大部分编程语言的核心,只是早期语言还不这么说。CLR(C#、F#、Visual Basic 等)中将其称为“程序集”,JVM(Java、Kotlin、Clojure、Scala、Groovy 等)称其为“JAR”或“包”,各种操作系统的动态链接库里也有模块的身影(Windows 上叫 DLL,Unix 中叫 so 或者 a,MacOS 则是 /Library 目录下的 Frameworks)。它们的内部格式有异,但基本目标相同:实现一个独立构建、管理、版本控制和部署的代码单元,以供重复使用。

咱们来看看计算机科学论文中是怎么给模块下定义的:

“项目工作的明确定义与细分,保障了系统的模块化。每个任务都将形成一个独立的、不同于其他的程序模块。在实现时,每个模块及其输入 / 输出都经过明确定义,与其他系统的预期接口不会混淆。在检查开始前,先对各个任务进行同步以避免调度问题。最终,系统会以模块化形式进行维护;系统错误和缺陷可被追溯至特定的系统模块,从而限制错误搜索的具体范围。”

上述论断来自 David Parnas 的开创性论文《On the Criteria To Be Used in Decomposing Systems into Modules》(https://www.win.tue.nl/~wstomv/edu/2ip30/references/criteria_for_modularization.pdf),这可是篇 50 多年前的 1971 年写成的文章。其中提出的明确定义出“独立的、不同于其他的程序模块”已经涵盖了半数所谓微服务优势,并证明咱们 50 年前就在这么做了。

所以,何必为了微服务而过分激动?毕竟我们想要的微服务优势,其实跟微服务、服务甚至是分布式系统都没啥关系。

探究微服务的核心,我们该关注的是……

组织清晰度。

亚马逊一早就在公开讨论微服务概念,但却没法像独立开发团队那样真正把这套架构用起来。理由很简单,大厂面对的阻力更多——DBA 团队得做相应的架构变更,QA 需要构建新的 bug 测试,基础设施要额外采购服务器,UX 团队则得为演示创建新原型。

这些元素相加,导致架构变更难以推进。而这其实是一个个普通 IT 团队中各类职能的缩影(涵盖分析、开发、设计、测试、数据管理、部署、管控等)。换言之,要想拥抱微服务架构,那现有团队要么想办法集中起各种不同的技能组合,要么是要求每位成员都具备完整的技能集(也就是所谓「全栈开发者」),这明显会大大增加招聘难度。另外,大家还得为生产中断负责,成员们得承担起随叫随到的责任,这些新要求肯定会在薪酬和法律条款上有所体现。只有解决掉所有这些问题,各个团队才能独立构建工件,让打字速度成为开发效率的唯一瓶颈……

但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在追求微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

分布式计算谬误。

分布式计算谬误最早由 Peter Deutsch 在 80 年代的 Sun 公司内部演讲中提出,随后又出现在 1994 年由 Ann Wolrath 和 Jim Waldo 撰写的开创性论文《A Not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https://scholar.harvard.edu/files/waldo/files/waldo-94.pdf)当中。

“概括来讲,分布式系统很难被「做对」——无论这个「做对」是指性能、可靠性还是可扩展性。”

即使是在五十年前,在把系统拆分成运行在单个操作系统节点上的内存模块时,由跨进程或库边界数据传递带来的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当跨网络线路进行数据传递时,如今的大部分微服务会把通信延迟提升五到七个数量级。而且这个问题没法通过向网络添加更多节点来“扩展”解决——反而是节点越多,情况越糟。

确实,把微服务托管在同一台机器上、加载到运行独立微服务容器镜像的虚拟机集群内,确实能降低一些相互影响(例如使用 Docker Compose 或 Kubernetes 托管一组 Docker 容器)。但这样会增加虚拟机进程边界间的延迟(根据七层模型,即使其中某些层可以完全模拟,也必然拉高延迟),而且单一节点还会带来运行可靠性问题。

而且还没等解决掉分布式计算谬误,另一个相关问题又跳了出来:企业计算谬误。

当我们谈论微服务时,我们应当……

认真考虑自己在谈论什么。

有必要把问题拆分成一个个独立实体吗?如果需要,其实用托管在 Docker 容器中的独立进程就够了,或者可以在遵循标准化 API 约定或其他选项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中引入独立模块。总之,这是个非常成熟的应用需求,过去 20 年来的任何技术都能解决,包括 servlet、ASP.NET、Ruby、Python、C++,甚至是最不好用的 Perl。关键是在动手之前,先为集成和通信约定建立一套易于理解的通用架构底板。

是不是想减少团队面对的依赖项?那最靠谱的办法应该是整理各依赖项,再跟合作伙伴一同确认可以消解掉其中哪些。如果想要继续坚持“以技能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数据库、基础设施、QA 和开发等职能按小组进行明确划分),那就跟公司高层合作,尝试将每位成员以“矩阵元素”的形式填充进团队报告体系。总之,最重要的是确保团队对自己所构建的内容拥有清晰认知,而且可以明确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服务 / 微服务 / 模块到底有什么用。关键是给团队以方向和目标、达成目标的自主权,同时辅以必要的鼓励和引导

也许这两大需求才是我们追求微服务的真实意义。谁能解决问题,就选择谁——真的没必要一定是微服务。

参考链接

http://blogs.newardassociates.com/blog/2023/you-want-modules-not-microservices.html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4230641

声明:本文为 InfoQ 翻译整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今日好文推荐

反Twitter平台用户激增250万,这名29岁程序员如何凭一己之力扛住超8倍流量增长?

张勇、刘强东、马化腾接连“发飙”,痛批内部问题;头条抖音飞书开始优化,部分员工零赔偿;推特自马斯克接管以来首次大范围宕机|Q资讯

取代搜索,“干掉”艺术家?顶流「AIGC」的疯狂与争议

市场增速超20%,国产操作系统“浴火重生” | 解读操作系统的 2022

活动预告

2023 年技术趋势、InfoQ 最新合作规划、重磅年度奖项、神秘乐队献唱,惊喜彩蛋......1 月 5 日 16:00,锁定 2022 InfoQ 极客传媒合作伙伴年度盛典,我们将为你一一揭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微服务虽已老生常谈,但生命力超出不少人想象 | 解读微服务的2022中国古人的不均与今人理解的不均黄晓明首谈离婚,揭露和baby婚姻真相:对不起,我们都被捞女骗了!如何用“ISPACE”方法在45分钟写出地道的英文作文?又一位传奇程序员,离职了!离开Meta很多人爱吃的这种菜竟是肿瘤“加速剂”?揭开真相后,才知道原来都被骗了BBC纪录片:跑步不伤膝,散步才磨损膝盖?每天1万步更不能“养生”?我们都被骗了?【谣言】网络虚假新闻满天飞,连杜鲁多都被骗了...数百程序员专门教AI写代码、40个bug能修复31个,“取代程序员”这次要成真了?2022年全球程序员收入报告出炉:国内程序员人均56w年薪。。网友说:我拖后腿了!ChatGPT通过谷歌程序员面试,薪资达18.3万美元!ChatGPT通过谷歌程序员面试,薪资达18.3万美元!传奇程序员卡神从Meta离职,曝老东家效率低下:GPU利用率5%简直是冒犯黄晓明终于被anglebaby逼疯了?离婚“内幕”大曝光:被外遇10年,我们都被捞女骗了!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办公室“考古记” ​| 经济学人商业学中文视听99篇《枫叶为什么这样红》澳洲物价飞涨根本原因找到! 竟然是人为造成, 所有人都被骗了!最航运 | 解析微软刚发布的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人跟狗一样,招人喜欢才有人要。。。董宇辉回应离职,首次透露工资收入:原来,我们都被骗了!永久封禁!“1888万天价彩礼”真相曝光:原来我们都被骗了!理解一下资本神反转!大S自曝“雇佣”具俊晔假结婚,震惊娱乐圈:果然,我们都被她骗了自毁前程!哈佛严查作弊:27名学生被勒令退学,其中包括中国留学生张桂梅的真面目:这一次,总算被曝光了!果然,我们都被骗了…终于知道春节期间病毒“消失”的原因了,或许我们都被病毒欺骗了12岁咳嗽一周硬抗成大白肺,70岁不咳嗽不发烧肺也白了!原来我们都被奥密克戎骗了胡鑫宇尸检细节曝光:果然,我们都被骗了...终于知道春节期间病毒“消失”的原因了,原来我们都被病毒骗了“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五项重要成果!痴迷编程、厌倦低效和内斗,传奇程序员、VR大神John Carmack离开Meta5天感染两种毒株?自称病毒学博士!全网都被骗了!黄晓明和baby离婚「内幕」终于曝光:被外遇10年,我们都被捞女骗了!传奇程序员、VR大神John Carmack离开Meta,怒斥公司低效,斗争心累黄晓明和baby离婚“内幕”终于遭曝光:被外遇10年,我们都被捞女骗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