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素无纹,古人腕上的简约风
三国时期,曹操帐下,曾有一任主簿,名叫繁钦,以善诗、赋、文章知名。他有一首《定情诗》凄美缠绵,流传至今。
其中两句“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都提到了古人的腕上装饰,一为“金环”,一为“跳脱”,即今天我们说的金银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跳脱、条脱、臂钏、臂环、手环、约臂、约腕……根据佩戴位置不同,叫法略有不同。明清时期,一般将戴在腕处单圈称“镯”,戴在手臂多圈称“钏”,但叫法并不拘泥,基本可统称为镯。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兽面纹玉镯
浙江省博物馆藏
手镯的历史相当久远,新石器时代已有多件玉镯、陶镯出现,金银手镯的出现则较晚,从1977年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一对金臂钏,我们可知古人至少在商代已经以黄金做腕饰了。
这对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金臂钏,是用锤揲法将直径0.4厘米的金条相对弯成圆环形,环两端锤扁呈扇形,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明快,十分罕有,颇为珍贵。
商 金臂钏
首都博物馆藏
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手镯最常见的样式,仍是光素无纹,或略带弦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是大行简约风。观复博物馆藏有一对六朝时期的龙首金镯,除镯头龙首外,周身光素无纹、纤细、简约,正是当时的典型特征。
六朝 龙首金镯
观复博物馆藏
隋唐时代,金银手镯的佩戴已十分普遍。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女子的腕上都有体现。
唐诗中亦有不少描写,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中的“银钏金钗来负水”,白居易《盐商妇》中的“皓腕肥来银钏窄”,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中的“腕摇金钏响”,牛峤《应天长·玉楼春望晴烟灭》中的“舞衫斜卷金条脱”等。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四龙金镯
咸阳文保中心藏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工艺更为复杂的金镶宝手镯,如隋朝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对金镯,镶嵌宝珠,设有活扣,制作极为精妙。但同时代的相似之例实在太少,学者认为这类手镯未成格局。
隋 李静训墓出土金手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宋代,手镯成了婚嫁聘礼中必不可少的“三金”之一,即金钏、金鋜(金戒指)和金帔坠(霞帔底端的压脚)。金钏大致包括两种,单环的手镯和多环的“缠臂金”。
这“缠臂金”的形态仍与《簪花仕女图》中相似,盘拢成圈,别有韵致。同时也出现在不少诗词中,如苏轼《寒具》中的“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朱淑真《恨别》中的“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等。
宋 金臂钏
常熟博物馆藏
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宋以后手镯上的装饰愈加丰富,到明清时期,更是集前代工艺之大成,繁复、精美的累丝嵌宝、包镶等做法成为特色。
清 银镀金累丝手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镶珠石镯
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带有早期风格、光素无纹的金银手镯,却从未退出审美舞台。
比如贵州省博物馆藏的一件明代龙头金手镯,镯头一对刻花龙首,镯身光素无纹,与上面提到的六朝龙首金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对清代金光素镯,造型极简,线条流畅,充满了现代简约的时尚理念。
都说时尚是轮回,虽然今人的生活背景已与古人大相径庭,古老的样式依旧动人如初,在各种各样的女子或男子手中,亦是倾诉深情之物,因为我们对美的体悟一脉相承。
明 龙头金手镯
贵州博物馆藏
清 金光素镯
故宫博物院藏
撷几分古意、享当下生活,观复博物馆以馆藏六朝龙首金镯为蓝本,复刻造制观复金琼瑶瑛·龙首手镯,纯银材质,分素银款与镀金款两式▼
镯臂细而光滑,以简单胜繁缛,其韵全依古物。至镯口处,錾刻出一对相向的龙首,龙口张开,气势不凡,有二龙戏珠之意。
经典开口镯设计,佩戴舒适。一款纯银,一款纯银镀金。银色光洁素雅,镀金华美大气,无论男女皆可佩戴,于腕间轻巧一点,古韵盎然。
5月26日-5月29日,观复金琼瑶瑛·龙首手镯限时特惠中~
此期间,购买观复系列首饰,订单金额满600元,即送价值108元观复帆布包一个!
进入店铺,搜索“金琼瑶瑛”、“龙首”、“手镯”,可查看更多相关好物。
点击 阅读原文 惠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