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不想做网红? 我们和它的建筑师董功聊了聊 |CityTalk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不想做网红? 我们和它的建筑师董功聊了聊 |CityTalk

科技

36氪城市频道年终策划City Talk,对话直向建筑创始人董功。

文|宋虹姗

编辑岳嘉
封面来源直向建筑、摄影:苏圣亮

作为《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的实习公司,直向建筑事务所参加综艺录制后,创始人董功的作品再度被公众“审视”。

孤独图书馆、阳朔糖舍、船长之家在社交媒体的讨论度再度上升,尤其是位于北戴河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2015年建成来,它从籍籍无名的度假区景点,成为了全国文青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一开始,董功不太开心,他觉得建筑要给人庇护与冒险的可能性,单纯被定义为网红,代表着它不够深刻。

如今,面对社会各界褒贬,一个曾经沉浸在建筑学界,与社会存在某种程度隔离的建筑师,逐渐与大众对它作品的定义相互和解。他对36氪说,“我现在没那么在意了,因为各种声音引起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意义。

2022年10月,因为Valentino的品牌活动,董功设计的阿那亚海边礼堂被刷上了鲜明的粉红色,有人调侃式地问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董功怎么看?马寅说,“他考虑不到两分钟就同意了。”

图源:阿那亚

董功起初对图书馆的规划是安静、阳春白雪的读书空间,但是交付后的现实情况总是超出他的想象。运营者、使用者、自然环境使建筑面貌发生改变,这是建筑师的意外收获,也挑战了他过去经验中使用者对于空间利用的边界。

《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中有的年轻建筑设计师更倾向把个性化表达加在作品里,董功建议他们:个性是一个路径,但不是目的。建筑师与社会产生共情的能力很重要,最好的建筑,应该和大众产生关系。

直向建筑事务所位于北京三里屯,不是在繁华的商业写字楼,而是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建筑群落中,团队47人(包括实习生),办公面积900平方米。在他办公室的光线由自然光逐渐变为城市夜幕光影的对谈过程中,他反复提到几个关键词:光线、情感和反套路化。

董功认为,在富人、穷人所有人面前,光线是一个平等的资源。“建筑师比较高级的意义,就是能通过设计变废为宝,把一个本来平淡的空间,做成高贵。而不是要用最贵的材料,去拼贴那些珠光宝气的东西。”

但这些坚持,似乎与商业化不太相关。董功在2008年回国成立直向建筑,他坦言事务所成立前六七年,还有点飘摇的状态,甚至有一段时间,他还在思考这件事能不能干得下去。 

董功直向建筑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36氪城市频道年终策划City Talk,与董功的对话实录(经过编辑节选):
十年后大家如果还喜欢孤独图书馆,可以再讨论网红的意义 

阿那亚海边图书馆(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

摄影:陈颢

36氪:七年前你说比较排斥孤独图书馆被贴上“网红建筑”标签,现在如何看待?

董功:对于出圈类社会媒体的评论,我也处在学习的过程中。孤独图书馆在2015年盖好,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之前,建筑师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圈子里,有清华、同济、东南、天大几所足够学术高度的高校,以及专业垂类媒体。我自己挺享受在行业内部探讨问题,在那个圈子里觉得很舒适,等于说与外界有一个缓冲区。

而社会性媒体对图书馆的评价褒贬不一,有非常尖锐的批评,比如“孤独到极致,是无聊”;也有表扬的声音,这些让图书馆变成一个现象。我当时不太适应,作为一个被建筑圈隔离起来的一个建筑师,突然面对社会大众多元的评论,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现在我轻松很多,因为各种声音引起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意义。十年之前,社会层面讨论的建筑,应该都是历史遗迹,或殿堂级的大型项目,比如故宫、鸟巢。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艺术和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基本还比较空白。今天,他们开始喜欢建筑,自发去各处打卡,这是个进步。建筑空间的魅力,已经开始影响到日常人的生活了。

现在你说“网红”这个词,我也没那么在意了。最近与马寅在阿那亚的对谈中,我们俩就提到,网红的帽子肯定摘不掉了,那我们就争取做一个老网红。很多2015年出现的网红建筑,到现在已经没有声音了。阿那亚有对生活方式、社群、艺术文化的整体思考,我们也跟着被放在和社会有紧密关系的讨论之中,这对于我们是幸运的。那我们就争取把这个时间拖得更长,再过十年,如果大家还是很喜欢图书馆,我觉得到时候还可以再讨论一下网红的意义。

36氪:一个建筑在交付之后,随着被使用者、自然的磨砺,可能会呈现建筑师未曾想到的变化,在这之中有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董功:当然,这基本上是一个规律。现象之中包含两个方向,一种是消极的,就是甲方在做房子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后面怎么用,后期由于管理的问题,建筑就被废弃了,或者用一个很粗暴的方式去使用,我们遇到的这种情况不多。

另外一种是“积极的不一样”,由于公众喜欢这个空间和质量,甲方或运营管理者会让房子在使用上产生新的可能性,这个并不是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就想好了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在2015年-2019年中间,有三四年的时间,阿那亚其他公共空间还没有做出来,孤独图书馆被承载了很多种功能。有时候会办美术展,或者变成演出的空间。应该是2018那一年,孤独图书馆办了150场活动,基本上就是两三天一场。这些活动也让我们思考怎样充分利用空间,比如在办音乐演出时,阶梯正好是观众的看台。 

孤独图书馆使用照片

我觉得一个建筑的好的使用状态,就是建筑师提供了一个物理的、场所的起点,不同的使用者会往里注入很多想象力。后来我也问自己,我开始设计时,希望这是一个特别安静、有点阳春白雪的图书空间,但后面千变万化的使用,也挑战了我作为一个建筑师对空间利用的一些边界,我自己收获也是很大的。

36氪:在建筑规划期,如果遇到和业主的意见相左情况,如何处理分歧?

董功:因为近几年经历的这些项目,在如何定位建筑未来的状态这块,我们是有一些经验的。有时业主他有非常良好的期待和愿景,但可能不太实际。所以我们争取能够介入到很前期的、关于功能可行性的讨论中去,用我们专业的经验去影响业主的判断。我们跟马寅的合作,在开始阶段都会有很长时间的讨论。

现在正在做的两三个项目也曾经出现过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即将开放的雾灵山汤泉小馆项目,是一个开放的公共温泉空间。其实最初那个空间是要做图书馆的,2018年孤独图书馆火了起来,从马寅的角度,他会认为图书馆是个标配,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以及雾灵山有温泉资源这点,他也会反复地思考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冷静下来看,其实让一个社区有活力,也不一定非得是图书馆。这些公共空间必须得适合这个地点,跟地点要有非常针对性的关系,或者是一种有质量的生活方式,未来才会释放出能量。不一定套用图书馆空间,就能取得无限次的成功。
年轻一代建筑师需要调动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综艺截图

36氪:最近您参与录制了《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年轻一代建筑专业学生和您这一代有什么区别?

董功:我感受到一些区别,但因为一共只有十位实习生,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代表所有这一代建筑师的特点。我九十年代初上大学,你如果问那个年代1000位建筑专业的人,是否一生都愿意真正投身于建筑这件事在当时也是少数。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建筑还是需要一些天赋,进入学校或工作后的反馈能让人知道是否适合做这行,这个难以判断是两代人还是个体的特点。

从社会大趋势来讲,现在的孩子们更注重个性化的表达,我们这一代从小看的都是梵高、塞尚、约翰·克里斯托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接受的是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个人情感或情绪化表达,那种微妙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压抑的。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个人诉求可以比我们更加能释放出来。换句话说,个人意志越来越重要,也被尊重,我觉得这个大趋势应该不是建筑界的,是整体社会一个进步的象征。

36氪:您在“offer”节目里说,“建筑的终极意义,是跟共性有关的”,年轻一代建筑师会不会更注重个性化的表达,而忽略建筑的公共性?

董功:这可能跟他们所处的阶段有关系,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但如何理解理想?其实是和个人的经验、履历、专业能力有关的,我们都在追求一个最好的建筑的可能性。就像我在节目里说的,最好的建筑,是要和大众有关系的。建筑师其实都在调动这些关系,以此和社会产生共情的能力。但是对于这些在读书的学生,他们刚进入学科当中,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可能还沉浸在空间的美、建筑的艺术性表达之中,随着他们的发展,会逐渐认识到,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6氪:年轻人进入建筑设计行业的社会讨论度一直很高,尤其在一线城市,新人的薪资待遇水平不高,往往需要“用爱发电”、靠理想支撑,您怎么看?

董功:我觉得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像欧洲和美国。先不谈文化、民族意识形态这些层面,就谈行业,行业的发展是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现在美国和欧洲建筑行业的薪资,在社会的架构里也是偏低的。学建筑的孩子们一般家庭背景都还不错,学建筑也很辛苦,在欧洲、美国加班都很多。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慢慢有它的规律。无论是在中国、法国、美国,我们经历了前二三十年那个快速发展建筑的时代,让这一行相对来说变成一个挺热门的行业,但发展太快意味着城市里高质量的好建筑并不多。

做建筑的确是需要稍微慢下来,让真正喜欢它的人去做这些事。而不是曾经那种,简单地因为这是一个热门的行业,或者一个人对专业毫无兴趣,但看重能带来好的收入这一点。行业在往更适合的方向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大浪淘沙。

我坚定地认为,建筑的意义是永远存在的。虽然我们的城市,有很多虚拟空间的数字技术存在,但这仍然无法取代一个好的、真实的空间,能给人的生活一种全方位的、积极的影响。
VR可以模拟场景,但无法取代阳光照在身上

船长之家(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北茭村)

摄影:陈颢

改造完成后使用照片

36氪:疫情期间,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向往加强了。我们处于一个后疫情时代,随着时代情绪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变得不同,这是否会影响您对于建筑作品的规划?

董功:疫情这件事让我更坚定了一些对建筑的理解,我觉得建筑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人的生活、情感和这个世界上一个具体的地点,能够联系在一起,这是建筑很重要的力量,它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来源。非专业的人可能说不出来,一个好的空间是怎样把人的具体生活和物质世界连在一起的,但是他会感觉到有光线、通风的空间很健康,或这个空间带有精神性的氛围,让他心情舒畅、带给他一些启发。

疫情可能让人与现实世界隔离,这对我们生活是很大的扰动。现在管控放开,人们渴望更快地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恢复和现实世界、天空、大地、自然那种真实的关系。VR技术可以模拟这些场景,但无法取代你在呼吸新鲜空气、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

建筑师可以介入、创造现实世界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力量,所以我对这个行业还是挺乐观的。有质量、能把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空间,会越来越被需要。那些平庸、特别功能性的空间,反而容易被取代。

36氪:把建筑数字化、流程化的初创公司在近几年发展很快,时代和各行各业的方向也是如此,如何用长期主义、学术和审美坚持去应对越来越流程化、数字化的行业?如何看待装配式建筑技术?

董功: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怎么理解、使用技术。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北京的冬天和夏天,我们可以依赖技术。但在其他的七八个月,建筑有能力提供、调动更好的通风、采光。

装配式建筑可以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干扰,但建筑除了技术上的可持续性,还有文化上的可持续性。作为几千年人类发展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筑反射着每一代的审美和思潮。所以装配式建筑不应该是简单地计算出一个房子,还需要建筑师注入感人的氛围、空间的情感。如果建筑师放弃这些,做出纯功能性意义的东西,缺乏人文的可持续性,就会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

由于全球的能源问题,我们过多讨论技术上的可持续性,国内外都有这个趋势,在极端的节点上,我们似乎忘掉了文化、情感的可持续性。我在欧洲、美国教书的时候也是,稍微谈一点精神性、美的东西,好像是错误的。建筑界很多人兴奋于技术的发展,从而找到了新方向,大家不谈美,只谈建筑怎么能节能、降低碳足迹的消耗。在我看来,建筑是有基本原则的,自然、人的情感、文化的延续、技术都是原则,过分强调技术,没有任何责任感,简单地用套路化、流程化的东西,加速设计时间,再回头看肯定会有问题。

36氪:2010年,直向的天津张家窝镇小学就已经采用了地源热泵,绿色屋顶,可渗透景观等等绿色环保措施,现在这是否成为业主的强制要求?

董功:我们近两三年也承接了甲方有零能耗要求的项目,我的体会是,这些跟一个好的建筑并不矛盾,我们会请专业的顾问团队在过程中给我们提意见配合,但最终这只是建筑师考虑的若干层面的一层。低能耗的房子依然可以有好的空间氛围、光线,不应该只解决了技术问题,被技术占据思考维度,其他层面再差也没有关系,这是建筑师的价值观问题。

36氪: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涉及改变建筑用途,在规划设计方面有哪些实际困难?

董功:改造加更新的项目,它的时间周期往往会比新建一个项目还要长,造价更高,所以这时候好多地产商从经济角度算账,宁可拆掉重建,是这类项目遇到最大的困难。城市更新是非常有意义的,当你去到有历史的城市,城市遗留下来的状态其实跟我们完全无关,但你看到这些有时间积淀的空间,会很容易融入那个环境,会觉得舒服,那个环境自然而然带着一种质量;当你看到那些新城,那些路边的小树苗,可能会觉得城市空间的质量不高。

一个城市或居住的环境,能不能留下历史发展的痕迹,这是社会大众会对一个地方有没有归属感的重要一点。我认为城市更新是一个方向,因为城市化的要求,我们经历了大拆大建的时代,顾不上那些细腻的情感。但是现在大家更关心,自己与城市之间的文化、情感的联系。所以,任何一个有历史的街区、城市片段都要被尊重。

城市更新骨子里的意义,是能够建立有情感依托的生存环境,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在很多项目上,也是这么去跟管理者、甲方游说,试图去这么做,但是往往一算时间的账、投资的账以后,就会遇到一些困难。

36氪:遇到这样的困难会如何处理?

董功:甲方最后还是能接受我们建议的项目里,印象深刻的是南开大学的海冰楼,一个为南开大学八里台老校区的师生、校友提供一处集会、展览、教培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原来有礼堂、食堂、放映厅、舞会厅的空间,那个房子当时质量已经很差了,一开始跟校方、投资方聊更新概念的时候,当时有声音说不用留,因为它也不是历史保护建筑,但我们还是强烈建议要留下建筑。

因为那个空间承载了很多南开师生的记忆,有人拍婚纱照、约会,都是在那发生的。最后南开的高层领导也强烈建议留下建筑。随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很多决策者也都在进步,有判断力的决策者也越来越多。城市更新已经变成国家倡导的城市发展的方向,我觉得未来发展应该会稍微容易一些。

改造前

改造后的南开大学海冰楼

摄影:陈颢

光线资源是平等的,无论使用者是贫是富

阳朔糖舍酒店

摄影:苏圣亮

36氪:为什么您一直强调光线在空间的运用?

董功:光线在我的设计里非常重要,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自然光是一个资源,能让人在心理和身体上有健康的感受,光线可以被诗意地刻画在空间当中,而且光是动的,四季、从早到晚都不一样。一个建筑是固定的,但由于自然光的作用,它会让空间有一种生命感。

对于光的处理,并不是单纯设计一个玻璃幕墙,让自然光最大化,那不一定是高质量的光线,过度采光一个是会造成光污染,还会因为隔热不好,带来夏天会热、冬天会冷的效果。而且光不一定非得是直射光,有的时候,反射光、漫射光。它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光是免费的,这个资源是很平等的,他不是富人用大理石,穷人只能用土坯房,世界上所有地方的人都有这个资源。在我看,设计里比较高级的东西,或者说建筑师比较高级的意义,就是你能通过设计变废为宝,把一个本来平淡的东西,做成一个高贵的东西。而不是要用最贵的材料,去拼贴那些珠光宝气的东西,来让空间实现品质感。

这件事关键看建筑师有没有专业能力和意识,如果建筑师只需要多花点时间在设计上,去让资源在空间里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给人好的感受,那干嘛不去做呢?

36氪:建筑如果大面积地使用人工光,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董功:我基本上不赞成白天还需要用大量的人工光,当然美术馆不一样,尤其是对古典绘画的保护,不允许有自然光。除了这些非常有技术性要求的空间,我觉得所有的空间在白天都应该尽量用自然光。

有的时候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做一个小学的项目,如果窗户没有任何处理,阳光直接从窗户照射,小孩子会产生眩光,看自己的桌子很亮,突然抬眼看老师、看黑板就会有一段时间看不见。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被处理的,避免直射光进入到靠窗户的桌子,可以有漫射光进来,但漫射光往往进光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做遮阳的时候,遮阳板的上面可以设置反射板,如果有高侧窗,通过那块板,光线就会被反射到天花板上,这会打亮教室里比较深的地方。

所以机械地用自然光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建筑师真的去了解人的行为,绝大部分情况其实都是可以被处理,就是需要花更多的设计时间。
我曾经思考过,直向建筑还能不能继续下去

直向建筑(位于北京三里屯)

36氪:2008年到2016年,直向建筑每年完成的项目不到4个,之后每年完成的项目数都略有增长,是如何在时间和设计完成度之间平衡的?

董功:我们在2008年成立,到2023年正好是15年,的确经历了几个阶段。前六七年是一个原始积累的阶段,那个时候还是有点飘摇的,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还在思考这个事能不能干得下去。

就拿这次同样参与“offer”录制的北京建院对比,他们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平台,有点像航空母舰的存在,是需要为国家去解决基建问题的;从另一侧面看,他们的项目来源有保障,在体制内有一个自我循环的系统。而我们完全需要在商业运作市场、在学术影响上作出一些东西,来建立行业地位,没有其他任何保障。

大概是2016年之后,我感觉事务所进入到项目不用我太操心的状态,也从原来的十个人,扩大将近五十人的规模。从项目的节奏来说,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临时性停工是经常事件。虽然饱和程度没有问题,进度在变慢,但我们设计时间反而变得充裕。我认为管控放开之后,2023年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36氪:随着商业模式的稳定,事务所的规模会继续扩大吗?

董功:我内心不觉得我们还会再变大。我们坚持的原则是不会为了满足项目运营的现金流而做得很快,也不太在乎建筑最终的状态。无论是大小项目,在质量上,还是要努力追求到我们认为的标准。

36氪:回到最开始的故事,2008年成立时,为什么给事务所取名为“直向建筑”?

董功:当时其实也没想那么多,我们创业的时候也不知道直向能做成什么样,那时同期创立的好多小事务所,到最后大部分走着走着都出问题了。我们属于比较幸运的,当时也没觉得这个名字有那么重要,但是它肯定反映了我们一些价值观,就是做事要有效率、明确。

在建筑上,我个人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我认为建筑是一个很直接的事。创立阶段,我从美国刚回来,注意到国内的建筑学术期刊、媒体存在一些附庸风雅的东西,非要扯一些其他东西来渲染建筑好像有多深刻。起名为直向建筑,就是直来直去、做好建筑的意思。

现在的想法也有点变了,建筑是有复杂度的,我15年前没有理解到,其实建筑的形式、思考逻辑、搭建上,会有一种很珍贵、混沌、复杂,没那么清晰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会让建筑会更生动,不是所有东西都被限定得很明确。这是一个建筑师在不同阶段对建筑的不同理解,“直向建筑”这个名字,起码代表了2008年我的看法。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36氪城市频道年终策划City Talk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青面獠牙兔”邮票让收藏界沸腾,99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竟还是个隐藏的建筑师?我们和50家公司聊了聊,发现了IP授权领域新图景我们和粉丝聊了聊,总结出了「关系该结束了」的42个信号。值得收藏!看海一定要去阿那亚!超火酒店绝美海景,一家人温馨浪漫~毛泽东如何看台湾每年花1000万“造景”,为什么每个餐厅都想做网红?如何持续架构治理?我们和 ChatGPT 聊了一会?对话陆铭:人口负增长城市,最终不会消失|CityTalk火爆全网的ChatGPT到底是啥?会抢谁的“饭碗”?我们和TA聊了聊火出圈的“ChatGPT”到底是什么?和它聊了聊,发现……我们和15位品牌人聊了聊2023:元气恢复,勇于乐观2022 年的科技创业都流行什么?我们跟不同行业的 9 位创业者聊了聊我们与ChatGPT聊了聊我们和周云蓬、房东的猫、海尾巴,聊了聊他们眼中的民谣从 Independence Pass 到 Black Canyon - 多彩科州之旅(六)Processed food是怎样一步步让你overeat我们和ChatGPT聊了下如何创业,结果…从4000万到30亿,阿那亚做对了什么?1930年代航拍的中国老照片,能不能看到你的家乡?两名中国留学生在枪击案中受伤,驻芝加哥总领馆紧急提醒!华裔作家小说成为费城图书馆年度推荐图书筑格精选丨高线公园背后的建筑师:DS+R创始人伊丽莎白·迪勒筑格精选丨鼓舞人心的建筑:世界伟大建筑师当代住宅喊你来真格实习|我们跟三位 ZhenIntern 聊了聊,“毕业”后都在做什么?我们关起门来聊了聊,今天还需要双11吗?“全美Top30 VS 国内985,谁能赢?”我们和清华、范德堡本科学姐聊了聊...关于奥密克戎,我们和感染的老人、孕妇、小孩聊了聊我二姨,想做网红《流浪地球2》靠谱么?我们和科学顾问聊了聊《黑豹2》幕后的建筑世界;ArchDaily年度建筑大奖公布|建筑周回放 Vol.21美国入境档案--饶漱石陆璀沉闷许久的建筑圈,这些建筑师会有什么大动作?FastTrack Universität 2023莱比锡大学公立语言项目招生简章我们和ChatGPT聊了聊2023年的数字化|展望2023BIG创始人 Bjarke Ingels,世界上最会“自我营销”的建筑师?山东省向旧金山图书馆捐赠200册两语图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