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冠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它做对了什么?
“关键在沟通,新加坡政府每走一步都会和民众透明地沟通。”谈及新加坡抗疫取得的成就时,新加坡眼董事长许振义这样回答。
透明、坦诚是新加坡在疫情期间始终坚持的沟通原则。疫情之初,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要求,把内阁每天收到的详细疫情报告,包括电子表格和数据页都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布。
时任卫生部长甘金龙表示,新加坡政府坚持“尽可能透明。我们知道的就是你们将知道的,我们告诉你的就是我们知道的。回答问题时,我们坦诚相待。如果我们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我们会去找出答案。”
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民众了解新冠信息几乎没有门槛。打开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民众可以直接看到过去28天全国感染人数、死亡率、需要吸氧及ICU患者比率。
点开“更多统计数据”,民众能看到本地和外来毒株基因测序的结果,了解国内各类毒株所占的比例,XBB、BQ.1、BF.7这些毒株占比多少,根本不需要猜。民众还能看到过去一个月ICU病房使用率,包括新冠病人、非新冠病人和空置的比率,直观感受到疫情的严重程度[5]。
我们不想来个大爆炸
新加坡政府在沟通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这只是民众心理层面的建设,如果没有充实的物资准备,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这些心理准备只会瓦解。
李显龙在2022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应对新冠危机,新加坡学到的重要一课是提前计划。他说,“无论眼前的问题有多紧迫,都要提前预测和计划。在整个新冠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提前考虑几步,并为不同的突发事件做准备。”
“在我们每天有几十个病例,每天做几百个PCR测试的时候,我们开始考虑当我们有几百个病例,每天需要做几千个PCR测试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李显龙说,"这些应急计划和行动必须提前做好。如果我们等到病例真正激增时才采取行动,那就太晚了[14]。"
2020年疫情之初,新加坡民众也曾经在超市抢购方便面、卫生纸、消毒液,在线上抢购口罩。但从清零转向共存这段时间里,药品、抗原、血氧仪之类抢手的防疫物资,却没有抢购断货一类的情况出现。
许振义也表示,疫情之初口罩和消毒液曾经缺货。但在他的印象里退烧药、特效药、疫苗从来没有缺货,只是特效药需要医生处方,会分配给危重病人。
这要归功于政府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放开前一个多月,新加坡政府控股的淡马锡基金开始为所有家庭发放免费血氧仪。各家的邮箱都收到了带兑换券的传单,居民可以在一个月内去各网点兑换血氧仪,出了问题可以更换。血氧仪的说明书不仅说明了用法和指标,还专门提到了“沉默性肺炎”的风险[15]。
新加坡政府还在2021年8月到9月向每个家庭分发了6套抗原,并在10月到12月期间又分发了10套抗原。需要居家隔离自测抗原的密接人员还可以凭身份证件,从新加坡上百个24小时营业的售货机上领取3套抗原[16]。
转向开放前后,疫苗是新加坡抗疫的重点。新加坡的疫苗防线构筑很及时,2021年9月2日,已经有80%的民众实现完全接种,83%的人至少打过一针。脆弱人群的保护尤其到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84%,60-69岁老年人口覆盖率达到90%[17]。
9月中旬,新加坡开始推动加强针接种,首先是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为了推进加强针的接种,李显龙公开接种加强针,并说“冠病疫苗专家团已建议像我这样的60岁及以上人士、乐龄护理设施住户及有免疫缺陷者接种多一剂疫苗[18]。”
截至10月7日,已经有大约72%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预约或接种了加强针。在10月4日和9日,加强针的接种范围逐步扩大到50-59、30-49岁的成年人[19]。
绝大多数人都接种了mRNA疫苗,科兴疫苗占比不到2%。虽然新加坡承认科兴疫苗,但新冠疫苗接种委员会还是建议优先接种mRNA和亚蛋白疫苗,因为它们保护力更强[20]。
新加坡能快速推动疫苗接种,也是建立在前期的准备上。
在世界各国围绕疫苗的争夺战中,新加坡抢在了最前头。早在2020年6月,新加坡就抢先下订单,甚至出溢价购买了莫德纳疫苗,当时各类疫苗还没有完成临床实验。2020年8月,新加坡又和科兴及辉瑞达成协议,12月辉瑞疫苗就到达新加坡。后续新加坡政府还在和其他公司协商,购买其他疫苗作为备份和应急之用[21]。
许振义表示,新加坡政府曾经承认,抢先下单疫苗是新加坡政府下的赌注,冒着部分疫苗研发不成功或者交付失败的风险,但好处是可以第一时间拿到疫苗,为新加坡民众接种。
李显龙曾在演讲中表示,为了实现确保疫苗供应的承诺,新加坡在不同的候选疫苗上花了一大笔钱,而且不是都有回报,但“为了保护新加坡人和加快我们向新常态的转变,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代价。”
2021年8月31日,新加坡正大力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疫苗接种工作。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新加坡外交部还捐助了50万剂辉瑞疫苗给澳大利亚,可见新加坡的疫苗储备充裕到了何等程度[22]。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第三针疫苗
图源:新加坡通讯与新闻部
牛津大学团队制定的严格指数,是新冠管控政策严格程度的指标[26]。从新加坡的数据图上看,转向共存并不意味着180度转弯,一口气取消全部管控政策。而是对接种疫苗(绿色线)和没接种疫苗(红色线)的人群采取不同策略,接种疫苗的人群可以先享受宽松的防疫政策,到下个阶段没接种疫苗的再跟上,一个一个台阶下得非常稳健。
2021年8月10日后,新加坡放宽了防控政策,正式向共存转变,但很快病例开始呈指数级增长。新加坡政府于9月27日后再次收紧防疫政策:居家办公、居家上学、堂食人数限定在两人等。
这次收紧,新加坡卫生部明确提出“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并确保它不会不堪重负。” 李显龙也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减缓病例的增幅,让医护人员有喘息的机会,让医疗体系能够稳定下来。”
王乙康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讲得更为明确,放开后抗疫的重点是减少重症病例,确保医疗设施不会不胜负荷。“要是不能够的话,我们就要坦白跟民众解释,需要收紧防疫措施[27]。”
调整防控政策
制版编辑 | 松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