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柳书院“少爷”爆火,有钱即是正义?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贝小戎
万柳书院少爷仅凭一条五秒的胯下运球视频就火了,视频中他都没有露脸,穿着一双毛拖鞋、灰袜子、黄裤子,但网友看到定位是万柳书院,那是一套要上亿的房子,大家还通过以前的定位推断出他就读于名校,更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他家里挂的齐白石的画,如果是真的,价值4.2亿。
我们只能看到有钱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任性消费,但其实有钱人还有所谓非炫耀性消费,而且“在富人的生活中,炫耀性消费已经被非炫耀性消费所取代”,非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在不起眼却又价值不菲的消费,如教育、医疗保健、育儿和保姆、家政服务人员上方面的投入,这是更理智、更有价值的花费,也是普通人更加望洋兴叹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霍尔基特在《微小的总和》一书中说,“鞋或苹果手机配件能带来即时满足感,对一些人而言,苹果手机带来的满足感大于对学费的微小投入带来的满足感,因为后者实在太遥不可及。”有钱人仍然会买高级腕表、珠宝和游艇,而奢华腕表的维护费用通常需要500到1000美元,比普通人买一只表的钱都要高。如果你非常富有,1万美元对你而言或许只相当于中产阶级家庭的50美元。”
有钱人居住、玩耍的地方一般都是很隐蔽的。万柳书院“少爷”可能只是不经意间晒了晒自己的日常。在第一位少爷爆火激流勇退后,第二位万柳书院少爷出现了,与之前那位的神秘不同,在一位网红博主的邀约下,第二位少爷露了脸,还进行了直播。
如果他们真的是有钱人,那为什么要玩短视频呢?一个人家境优越、打球打得好,自己知道还不够,还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状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我们的自我认知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对于气球而言,便是源源不断的氦气)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与直白的炫富不同,霍尔基特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志向阶级,他们是文化精英,受过良好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不一定去买昂贵的汽车和奢侈品包,而是通过非炫耀性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比如健身、健康的有机的饮食、在孩子教育上大笔投入。“表面的随意性成为志向阶级常见的审美情趣,要求客人脱了鞋才能进屋,体现了主人对房子的过分珍视,而志向阶级就不敢暗示自己的房子值得如此重视。”上层阶级女性涂的是裸色系的指甲油,其作用是凸显她们把美甲当成再自然不过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精心打理的指甲就是其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没必要用亮色来宣告美甲的特殊性。
在对有钱人生活的向往和好奇中,第一位万柳书院神秘少爷一夜之间涨了160万粉丝,甚至还有粉丝手写告白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第二位少爷更是在直播时收到了粉丝高达几十万的打赏,这些有钱人的盲目崇拜让很多人大呼不解。但普通人对有钱人的态度一直是这样的吗?
德波顿说:“在中世纪存在一种社会共识,那就是不同的社会阶层是相互依存的,都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即便最贫困的底层人士也应受到社会的敬重。农夫们的工作的确艰苦乏味,但正是他们这艰苦乏味的工作才使得其他需要更多智识的工作成为可能。因此,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敬重农夫们的劳动。几个世纪来,正统的经济学观点都认为社会里真正创造财富的是劳动阶层。而富人们只是一味地挥霍资源和财富,以满足他们对奢华生活的追求。”
到17、18世纪,西方人开始崇拜精英,富人的形象变得非常正面,经济学家提出,富人愈贪婪,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愈大,他们对社会的促进和贡献远远超出了虽辛勤劳作但所获甚少的底层工人,因为富人们的挥霍才给比他们地位低下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
亚当·斯密说,有钱人虽然有钱,但一样焦虑、恐惧和悲伤,有时甚至较先前为甚。第二位出现的万柳书院的少爷在采访中说,担心自己永远赶不上父母的步伐,他是否是借热度为自己的事业铺路我们暂不下定论,因为如今获取身份、获取金钱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德波顿说成功需要对才能的可靠把握,但在多数活动中,才能并不能供我们随意支配,我们不能随意召唤我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成功还依赖于运气和时机,公司和员工的生存还受到经济整体发展规律的威胁。
简·莫里斯在《曼哈顿1945》中说:“在曼哈顿92街的街角住着单身汉花花公子约翰·阿斯托和他的25个仆人。在51街的街角,范德尔比特夫人每晚在家,长镜子旁燃着蜡烛,一面墙上有透纳的风景画,另一面墙上是一个17世纪的挂毯,她用银茶具招待外交官、王公、军官、国外的王族,她有一次对英国来客说,认识他们的三位国王。”
这还是已经被严重冲击过纽约富豪,先是收入税,接着是大萧条,最后是二战,但很多纽约人仍然像以前那样阔。“他们的管家仍然在公园里给他们遛狗;他们的欧洲保姆仍在船池边带着少爷小姐;他们的司机穿着皮裤、双排扣夹克,有时围着白围巾。他们的势利仍让人难受,大都会歌剧院的包厢,南侧的更值得拥有。即使住进公寓也没有限制他们的风格,因为跟他们过去的一样宏伟。”有一对夫妇的房子有54个房间。要想进入1886年开始出版的纽约《社交登记表》,要么自己申请,提交自己的家谱,列出名册中跟你有关系的六个人,要么跟其中的人通婚。名册中的有的家族旁边注明,他们是“五月花”号上的移民的后人。
有钱往往被等同于有本事、有能力、有品位、很努力,但对有钱人来说,钱可能真的就只是数字。比尔·盖茨的资产有1000多亿美元,他说他对吃穿都不太讲究,唯一奢侈的是有个私人飞机,离婚时跟妻子花了点时间达成一个公平的协议,但双方都不会因此导致消费被真正削减,更像是,“我将有x个亿去捐掉,你有y亿去捐掉。”
如果在温饱之余下,你有时间锻炼、有时间读书,陪家人,就活得也不差,挂不了齐白石,可以挂《纽约客》漫画。
排版:树树/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