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SPS,可能不少小伙伴对它还比较陌生,实际上它是美国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全称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像是哥大、NYU都有这一学院,作为公认“比较水”的学院,SPSer也深知虽然自己和真正的名校,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顶着名校的头衔,还是能在社交媒体上收割不少粉丝...
虽然顶着哥大研究生的头衔,但小林知道,自己和真正哥大差了十万八千里。小林的本科还不错,北美top 50的本科让她当年申请研究生时有冲击任何学校的资本。可惜GPA不好,本科留学期间也没太认真学习,朋友圈里除了滑雪就是度假,学习基本靠代写和抄。小林觉得这不奇怪,在真实的留学圈里,尽管苦逼的留学生占大多数,但依靠(家里的)金钱给自己的学术打点滴的人也不在少数。
因为出去玩得多,所以照片也拍得好,配着一张长得不差的脸,小林在小红书和Instagram上积累了不少粉丝,因此也认识了同样不怎么爱学习但长得也不错的小姐妹们。她们大多也和小林相似,来自南加大、UCI、NYU这种留学圈子不怎么看重学术的地方。小林也知道,她们学术的尽头大概率也是哥大SPS。小林在研究生新生见面会的时候还觉得很奇怪,为什么SPS的新生和哥大本校的新生要分开来入学,为什么图书馆不互通,甚至连校网都不互联。后来她才从学长学姐的口中知道,原来SPS就是哥大办的成年人继续教育学院,性质和北大青鸟差不多,交了钱基本都能进,这是哥大SPS的过来人们给她上的第一课。但没关系,小林心想,反正在国内大家都只看校名。专业什么的,留学自媒体都科普这么多年了,也没见几个人真当回事。不得不承认,一个哥大的头衔,配上远高于普通人的粉丝量,确实给她的前半生带来的许多便利。
当别的朋友闹情绪会被圈子孤立的时候,小林只要在朋友圈、Instagram上稍微一变脸色,周围的朋友都会围着她转,为她说话,替她指责有矛盾的人,并主动排挤惹她生气的人。在留学圈,美女发脾气一般都会受到优待。而在哥大SPS,掌握了这条生存法则,就没有什么小林得不到的东西。进入哥大SPS后,小林的交友观很简单,只交同样好看、同样有关注度、有流量的朋友。这样她才能收获更多粉丝。
她很聪明,知道中国留学圈的白幼瘦审美已经进入了一种病态阶段,于是选择和外国朋友相处。这样她不仅成功将自己和其他一水镶金带银的纽约留学女区分开来,而且还能显得自己融入当地社会。她觉得很开心,认为美国人的圈子很简单,没有什么drama,人际交往都很简单,她很开心。只是她不知道,美国人的圈子并不简单,只是人家根本没打算带她玩。其实小林也不是完全不跟留学生玩,只是她会尽量避免亚洲面孔出现在她的合影里。虽然小林一直强调自己是个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但“毕竟读的商科,维护自己的形象也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她知道纽约人节奏很快,不会有人会为任何人逗留半秒,有也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的,所以她也知道,在哥大SPS,读书不是最重要的,涨粉、认识人、“为以后铺路”才是最重要的。
在哥大SPS的一年时间里,小林靠酒局、party上和其他美女合影,迅速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因为有人告诉她,在哥大SPS,招生官是会看Instagram的粉丝量的。正因如此,哥大本科和哥大本校的研究生都十分瞧不起SPS的人,他们知道SPS有多假,就和其他学校的SPS项目一样。
社交媒体上一张所有人大声跟唱,一起举手跳舞的照片,气氛爆炸的时间可能只占那场酒局的1%。照片上看起来关系很好、笑得很开心的两个人,可能在那张合影后就再没说过话。大家都很焦虑,但大家也还是继续发看起来很开心、笑得很甜的照片,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别人看自己照片时的焦虑。读哥大SPS一年了,虽然课没怎么上,但小林的粉丝量多了好几个0,广告费也翻了好多倍。当然,进步大也是因为起点低。
考试座位选得好,期中期末差不了,GPA维持得好,主要是大腿功劳。
小林觉得,每组照片穿的衣服不能有重复,穿过一次的衣服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虽然不会打篮球,但买衣服的速度和维斯布鲁克已经齐平了。更有趣是小林的朋友们。和小林的衣服一样,她的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出现过重样的人,每次合影都是新朋友,生活里的朋友一个都没见着。
小林当然不会告诉别人,在哥大SPS这一年,她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她的数据焦虑越来越深,一张点赞不过百的帖子,能让她难过得一天吃不下饭。夜幕降临,她终于放下手机,“好歹我还有粉丝。”小林心想。于是她举起手机,摁下了快门键,配文:晚安,哥大SPS。本文系原创发布,作者:Sue,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