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 前传历史2023-01-17 02:01尼克松是一位青年得志后又历经坎坷的共和党籍政治人物。1946年(33岁),从美国海军退役,同年当选加州选区国会众议员。1950年(37岁),当选加州联邦参议员。1952年(39岁),作为副总统搭档艾森豪威尔竞选成功;当选副总统时距离他踏入政坛仅仅过去6年,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随着八年副总统任期届满,尼克松非常希望乘势拿下大位,并成功获得共和党候选人资格。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60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黑马”、时年仅43岁的参议员肯尼迪过关斩将杀到了决赛。在民调一路不敌尼克松的情况下,肯尼迪凭借最后时刻电视辩论中的出色表现翻盘险胜,以303:219选举人票(得票率49.7%:49.6%)的优势成功问鼎白宫。败北之后,尼克松无奈地从华盛顿返回加利福尼亚,一边重操律师旧业,一边写书回忆自己八年的副总统生涯。1962年,希望东山再起、继续发挥影响力的尼克松曾一度参与加州州长竞选,结果再度败给民主党候选人。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次失利将是他政治生涯的终点,美国广播公司的一档新闻评论栏目以“The Political Obituary of Richard M. Nixon(理查德·M·尼克松的政治讣告)”为题对加州选举作了特别报道。尼克松与肯尼迪举行美国历史上首次电视辩论六十年代初美国国内电视普及率已超过80%,共有6600多万人观看了二人的电视辩论。有个有趣的现象,用收音机收听大选辩论的美国人多认为尼克松才思敏捷、思想深邃,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则一边倒的认为形象英俊、风度翩翩的肯尼迪占据上风。时间来到1964年。面对肯尼迪被刺杀的漩涡和又一次总统大选,机敏的尼克松选择继续蛰伏。一来因为1962年加州州长选举时他曾承诺过不会参加1964总统大选,强行出战将给自身政治上减分;二来尼克松评估想要击败民主党籍现任总统约翰逊十分困难,而一旦再度失利将彻底给自己的政治生命画上句号。最终,他选择支持另一位共和党内同僚参选总统,结果也是不出预料以失败告终。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尼克松选择放弃1964非常明智——1964~1968年间越战的烂摊子搞得天怒人怨,约翰逊政府支持率急剧下降。1968年,抓住时机的尼克松决定强势复出,在党内接连击败包括里根在内的多位竞争对手,成功获得提名权。期间,尼克松一个重要的竞选承诺就是结束越战,他宣称“新的领导班子将结束战争,在太平洋赢得和平”。由于之前的1967年尼克松已经在《外交》杂志上发表过重量级署名文章“越战之后的亚洲”,而且媒体经常爆出他“环游世界”的各种消息,这使得人们普遍认为经验丰富的前副总统已经有了“秘密计划”,胸有成竹。其实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为什么尼克松会在第一任期内非常果决的推动中美关系破冰和越南停战和谈——这是他竞选时最重要的承诺,倘若拿不出立竿见影的成绩,将很难说服选民再度支持自己连任。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职,时年56岁。入主白宫后,尼克松着手对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战略做全方位的调整。其中一个核心的点,是承认世界已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美国既不是万能的,也没必要承担所有的责任。1969年3月1日,尼克松访问巴黎,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举行会谈。会谈中,尼克松认可了中法建交等重大事件,表示“从长远看,需要与中国交往”。说来有趣,1963~1964年间中法建交谈判时,美国曾全力阻挠;当时戴高乐总统没有理睬美国的抗议,反而在1964年1月31日亲自举行的中法建交记者招待会上说道:“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效仿法国。”真是相当有预见性。得到尼克松有意改善对华关系的信息后,戴高乐指示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向中方悄悄传递这一消息,受到周恩来高度重视。除法国外,尼克松还在1969年8月访问了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这两个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在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会谈时,尼克松称“美国不会参加任何孤立中国的安排”“希望与中国和解”,并请叶海亚向北京转达,转达的时间方式由巴方自行决定。而在布加勒斯特与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见面时,尼克松更是直接表示要罗马尼亚充当中美和解的“媒介”;一个月后,罗马尼亚总理毛雷尔访问越南途中经停北京,向周恩来原封不动传达了美方的意愿。也就是在尼克松动作频频的时候,1969年8月13日,中苏在新疆铁列克提爆发军事冲突,苏军伏击了中国巡逻队。铁列克提冲突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其实是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精心设计的一个“诱饵”——苏军采取直接越过边界线的极端挑衅行动,诱使中国升级报复,进而在远离中国内地的西北边境打一场对华局部战争。事件发生后,中方选择了克制。与此同时,尼克松紧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与基辛格等美国决策团队高官对苏联和中国问题做分析探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苏联是更具侵略性的一方”,从此“联中制苏”的观点开始在华盛顿有了土壤。同样是1969年8月,尼克松接见了回华盛顿述职的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向他郑重地表达了寻机与中国举行建设性会谈的要求。一起参与接见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则给出更加具体的指示:“如果在社交场合见到中国大使,请和他接触,告诉他美国准备与中国认真会谈。”之所以波兰大使的角色非常关键,是因为1954~1969年间日内瓦-华沙大使级谈判是中美定期交流的唯一官方场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沟通管道,却在1969年初因人员叛逃等意外事件遭到“无限期推迟”。10月,苦等了两个月的白宫彻底失去耐心,基辛格代表尼克松起草给美国驻波兰大使馆的电报。电报中要求斯托塞尔大使“务必在最近时间内挑选一个方便的外交场合,找到中国派驻华沙的最高外交代表,向他建议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于是便有了《破冰之前》一篇里中美外交官华沙时装展上的精彩一幕。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