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哪些过年的场景让你记忆深刻?(内有红包封面)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我国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那么,你小时候对过年有着怎样的记忆呢?
今天知乎答主们就分享了自己儿时记忆里那些浓浓的年味儿故事。
文末有红包封面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必须是我爸做的那些有年味儿又有家乡味儿的食物!
我爸是大厨,大厨家总是难出吃货,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总觉得出了家门很难找到好吃的食物。于是每年过年时我家自制的那些美味在我的记忆中总是愈发清晰和深刻。
从小年二十三开始,厨房就成了我爸一个人的舞台。
而我,睡前必须确认好我爸第二天的安排:爸,明天要过油了吗?爸,明天要卤东西了吗?爸,明天要蒸馒头了吗……
每天都伴随着沉甸甸的期待入睡,每天都担心自己错过厨房里的精彩。
我的老家年前必须要「过油」,就是集中一天做油炸食品。油饼、肉丸子、素丸子、耦合,每当这时我们小孩心猿意马的在门外玩耍,耳朵都支棱着等着听家里大人招呼:炸出一锅了,过来尝尝味儿!
顾不上厨房里浓浓的油烟气,我的目标就是那个装满了各种炸物的大盆。第一口新鲜滚烫的丸子进嘴,香气在口腔里爆炸开。
这时候一定伴随着妈妈大惊小怪的惊叫:烫!烫!烫!吹吹再吃!但她不知道,烫才代表了新鲜!
我爸每年都会炸一种素丸子,丸子里加进去一些嫩豆腐,吃起来一点不腻,外皮焦脆,内里柔软,还有淡淡的豆香,简直神仙味道!
下一顿要吃的时候放在碗里蒸熟,更加香嫩可口,我可以只吃素丸子干掉两碗白米饭。
当然我爸也会拿出专门的一天做卤制的食物,牛肉、鸡肉、花生……我爸卤出来的凤爪咸香可口,有时为了照顾我爱吃辣会专门卤出一锅辣味儿的。
虽然大人们千叮咛万嘱咐要加热了再吃,但我还是喜欢时不时的偷偷进厨房拿上一个,冷吃有嚼劲,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中凤爪变得格外美味。
蒸馒头也是固定动作,家里最大的蒸锅很隆重的出场,一屉一屉的大白馒头像是整装待发的士兵。
揭锅时满屋的烟气蔓延开,是种淡淡的朴实香气。最宣乎的一定是刚出锅的那一屉馒头,烫的几乎拿不住,一整屉被倒出来,在案板上滚上几滚,掰上半个大馒头,什么也不用放,细细嚼来,柔软有弹性,又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儿。
我爸总会像变魔术一样从笼屉旁摸出两个小红薯或者板栗,因为蒸的通透,总是格外有滋味。
我住校后,最馋的就是我爸炖的那碗鸡汤,用的是自家养了小一年的鸡,肉质紧实、滋味顶鲜美,过多的佐料都不用,洗干净下锅后放几颗花椒提味儿,就这么炖上几个小时,直到把肉的香、鲜全炖到汤里去,出锅后想崩几颗盐粒儿也行,直接喝也可以,咂一口才真正觉得:回家了!
外头的鸡肉不知是缺乏运动还是年头不够,只能靠味精鸡精提鲜,那口真正的鲜美却是无迹可寻了。
我爸甚至还会自制一些小点心,他有一道「虎皮花生」是全村人都公认的 top1 过年必备零食。
花生外包裹着酥脆的糖衣,热着吃软糯香甜,放凉了吃香脆可口。我爸每年炸一大盆,没几天就会被端着碗的邻居们挖空。
每次我气鼓鼓的看着这些花生吃不到时,我爸总是很慷慨的一挥手:大家多拿点,不够我再做嘛。
那时的冬天没有暖气,家里的天空总是挂着一枚有气无力的太阳,寒冷无处不在,唯有厨房里,总是温暖和繁忙的。
与其说小时候的我惦记过年,倒不如说我是惦记那些好吃的,那些好吃的不仅填满了我的胃,更是不善言辞的父母在表达:每天都忙碌劳作的他们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时间通过各种精心制作的美食向我和我姐表达他们的爱吧。
小时候,其实最有滋味的时间是过过小年那几天,等到真正过年,反而没过小年那几天的年味香了。
记得小时候,刚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不管有钱的没钱的,都要割点肉买点鱼,制作腊肉腊鱼。
那时候我们就看着馋啊,那么好吃的东西就挂在晒衣绳上晒太阳,反正吃不到嘴。
因为大人说了,那是留着过年的,所以年味就在我们的馋里酝酿得香香的。
好不容易熬到过小年,各个家族里的自家兄弟叔伯家开始轮流团年,各家也开始卤菜。
那足足一大锅的鸡鸭鱼肉啊,把几双小眼睛馋得快掉出来,小孩们都挤到灶口边帮着添材加火,红红的火焰把小脸照得红彤彤的,小眼睛却只盯着地锅发急:怎么还没熟啊?
大人嫌碍事,驱赶了一阵又一阵,小孩们总是玩一会儿又折回来,连问熟了没?大人实在被问烦了,只好夹起几根卤鸡爪,分给孩子们。
那时候的孩子们能啃上几根鸡爪,就满足得像把年味全吃到肚子里了,香得不要不要的!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关于春节的回忆不断涌进脑海。在我记忆中,对春节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挤在邻居家看春晚。
记得当时是 1987 年春节,我还在上小学。农村里都还不够富裕,只有极少数的家庭买了电视机,而且还是黑白的,好像是 13 寸的那种。
当时过年依然还有很多乡土气息。除夕晚上,我们除了可以吃到平时很难品尝到的美食外,还可以放鞭炮,玩些小游戏,打着灯笼到处转悠。
我和另外几个小朋友打着灯笼闲逛的时候,发现一个邻居家里人特别多,堂屋里挤满了人,都挤在电视机前看什么东西。小孩都喜欢热闹,我们自然也挤了进去。
座位当然是没有的,那是为老人们准备的。我们能有个立锥之地就不错了。
挤进去后,看到电视上有很多活动的影像人物,在表演着什么节目,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春晚。
印象中这届春晚是喜庆热闹的。这不仅因为节目中有《西游记》中的众多演员出来给大家拜年闹场,而且这么多乡亲挤在一起看春晚,热闹非凡,这样的日子再也没有了,因为以后各家都陆续有了自己的电视机。
印象中这届春晚是欢声笑语的。我总觉得这届春晚相声节目特别多,特别好听,我记得姜昆、马季、侯耀文、冯巩、唐杰忠等各路相声高手轮番上阵,诙谐幽默的话语让现场的乡亲们都乐翻天了。
印象中这届春晚是好事成双的。费翔和叶丽仪两位海外歌手分别上场,各自都唱了两首歌,这在以后春晚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费翔唱的两首歌《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是红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
当然,我当时年纪小,看春晚没守到最后倒计时的时刻,就开如打瞌睡了,然后就回家睡觉去了。
但这届春晚在我大脑中却是印象最深刻的,虽然距我那么遥远,却感到如此的亲切!
一个是被强制要求不到十二点过不准睡觉,我小时候一边打瞌睡一边听着耳边电视机放的春晚和亲戚们打麻将的声音,独自一人瘫在窗户边醉生梦死。
还有一次是在乡下燃炮竹,冲天炮在天上炸开,把夜幕遮盖住的蓝天炸了出来。那时候手机相机录不下来,亲眼看着才发现原来天这么蓝这么美。
还有就是第一次在上春晚听见的忐忑,听完之后耳朵发麻,像是耳朵被人塞了根炮仗,蹦的一声把脑子炸开了花,没听过歌还有这么唱的,然后第二天我姐她们坐在电视机等重播,一到忐忑就说神曲来了神曲来了,快来看。
以及赵本山的卖拐,每年像是看连续剧一样看。
小时候还有个年年都都会发生的悲惨事件,就是过年之前玩的开心逍遥自在仿佛自己超脱宇宙成了神仙,然后在过完年之后的开学前两天,咖啡喝到没效果然后嘴里含粒花生米继续在被子里双眼半睁半眯的写作业。
小时候过年,都是回老家过的,都会陪着奶奶,点着煤油灯,看着奶奶戴着老花镜给我整理放在炕头的新衣服,一直熬到半夜 12 点。
我们会在 11 点半的时候,把鞭炮准备好,拴在一根竹子头上,然后等到准准的 12 点,点着鞭炮,举着在院子里放,大家说这是迎财神,鞭炮响起的一瞬间,直到现在还能响起当时的兴奋感。然后就听到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因为是北方,过年的的时候院子很冷,阴天时,乌漆麻黑的,只看到鞭炮的火光一闪一闪的。晴天呢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密密麻麻的洒在天上。
最喜欢的是下雪天,尽管是夜里,但是些许的光亮就能让白雪把院子反射的很亮。
举着鞭炮,在雪地里跑着,听着脚下踩雪的咯吱咯吱的声音 ,听着奶奶在屋里喊着「小心,别摔倒了」,当时只是开心,现在想起来,应该是过年最幸福的感觉了吧。
没领到没关系
张益唐在知乎讲述人生经历:原来是贝多芬和杜甫的铁粉
当刑侦出身的民警去解决地铁纠纷,网友求他别升官
有哪些美食曾经是「穷人食物」现在却是「奢侈食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