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早买到可口可乐的神秘商店,承载了五十年回忆
题图来源: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从北京唯一的涉外商店到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展场,北京友谊商店的命运几经变迁。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它代表了商品极度丰富的未来,又仿佛是城市里一个窥探世界的窗口。经历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之后,友谊商店本身就像是一件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展品,展出着关于北京和时代消逝的记忆。
文 | 邵一雪
编辑 | 王菲宇
策展人房方第一次进入北京友谊商店,是在2022年8月末。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场地迟迟未定,几个现有的选择都不能让策展团队满意。眼看着离原定的开展时间逼近,房方和其他策展人得到消息,可以去看看建国门的北京友谊商店。
“英姿”展览现场
来源: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出生在1970年代的北京人,友谊商店是儿时父母总提起的地方。作为市场化推广之前中国特供经济的代表,1980年代,在友谊商店可以买到可口可乐、英文书籍、日本东芝电视机,也能买到北京雪莲羊绒衫、上海梅林午餐肉等专供出口的物品。虽然从来没有去过,但在房方的想象里,友谊商店是普通北京市民看世界的一个窗口,“它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是今天任何一家商店都无法想象的”。
然而踏入友谊商店,房方发现眼前的景象与家人描述的截然不同。商场一共四层,上楼要经过一台老式电梯。一楼和二楼的卖场还在营业,老式的柜台显得空空荡荡,就连椅子也是上世纪的模样。为数不多的店员站在柜台后,守着寥寥几件书画、挂毯和手工艺品。时间似乎在这里停摆了。
尹秀珍《京剧》
于“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展览现场
来源: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就在房方造访后不久,2022年9月中旬,王府井集团宣布将对包括西单商场、友谊商店在内的多家传统商场进行转型升级。消息中,位于建国门、毗邻建国路的友谊商店被重新定位为“城市典藏·商业生活艺术中心”,建筑北立面靠近内院的外墙将被全部打开,形成多元业态组合。算起来,这已经是1990年代以来北京友谊商店第三次“易主”,也是在改建为公寓楼、办公楼等多种传闻后,为数不多的确凿消息。
2022年最后一天,北京艺术双年展友谊商店分展场开幕。推开茶色的玻璃大门,米黄色的水磨石地面带着时代的痕迹。一层的大厅被灰色纱帘包裹,纱帘上的展板和老照片展示着这间商店几十年前的辉煌。抛开空间里并置的四个展览,友谊商店本身就像是一场展览,展出着关于北京和时代消逝的记忆。
张晖《风景 2016 01》
于“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展览现场
来源: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截然不同的
商品世界
北京友谊商店最初店面的店面设在东华门大街25号。作为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场,友谊商店由之前几家面向外国友人、出国人员、归国华侨的特需特供服务部合并而成。店里卖的商品有进口的黄油、奶酪、洋烟,也有茅台、丝绸这些国产名优商品。
1973年,在开业近9年之后,友谊商店搬到了今天所在建外大街7号。毗邻建国门,往北走就是日坛公园,东边紧挨齐家园外交公寓,西边是国际俱乐部,友谊商店占据的是商业中的钻石位置。而商店面向外宾的定位、门外树立的铁栅栏,都让这座商场显得拒人千里之外。更别提在那个粮油米面都要凭票排队的年代,友谊商店里竟然还有威士忌和万宝路,友谊商店就像是城市中的一个飞地,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商品世界。
北京友谊商店是京城第一家涉外商场
来源:新华网
小说《芳华》第二章,刘峰作为标兵进京接受表彰,回到军营,带回了北京女兵的父母捎给孩子的东西。严歌苓特别着墨解释了1970年代“东西”的概念:“所谓东西,无非是些零食和小物件,一管高级牙膏,一双尼龙袜,两条丝光毛巾,都算好东西。”
刘峰带给萧穗子的“东西”,是她的父亲用北京友谊商店的大塑料袋套着的包裹。果然,等到晚饭的时候,北京友谊商店的名号就在军营里传开了。“本来它也是一个著名的所在,据消息灵通的北京兵说,进那个商店的都是特殊人士,外国专家、外交官、华侨、中国访外代表团成员。那里头人民币可不流通,流通的叫外汇券,是一个有着自己专门货币的小世界!”
包裹里的东西,严歌苓没有描述,也无需赘述,“北京友谊商店”6个字,已经显示了那个物资贫瘠时代的某种特权。
北京友谊商店的柜台里摆放着进口酒水饮料
在1970年代初,友谊商店有一句口号:“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友谊商店不让人随便进,但越不让进,有人就越想进,想看看里头究竟有些什么。1980年代初,收藏家马未都跟着一个日本朋友“混”进了友谊商店。进去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够大”。第二感觉,是东西太贵,而且要凭外汇兑换券购买。外汇券上印有一行小字:本券与人民币等值。但马未都认为,专门写上这类话的票据,一定是不等值的。
美国人布莱恩·林登(Brian Linden)印证了马未都的猜测。他在1984年来到中国,见证了那个全北京只有两台自动扶梯的时代。在回忆录《寻乡中国》里,他详细描述了外汇券的价值。“因为外汇兑换券具备很多当时人民币并不具备的功能,比如能购买进口商品或兑换美元,在黑市上,外汇券的价格比人民币高出50%—60%。我不得不使用外汇券在北京友谊商店购买商品。”
北京友谊商店的商品需要凭外汇兑换券购买
在他的回忆里,比起商场,当时的北京友谊商店更像是一个博物馆。商场每一层挑高很高,屋顶上挂着饰有彩绘和穗子的宫灯。商场内一排玻璃柜台,罐装可口可乐和英文小说混迹在中国传统工艺品和中药材展示柜之间。
1979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最初只能在北京友谊商店和一些涉外宾馆买到,每瓶4角钱,与之对比,国产汽水的价格是每瓶8分钱。当时的报纸还记载了一则小故事,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儿子是外交官,用外汇兑换券在友谊商店买了可口可乐和进口糖果来招待来家里做客的朋友,这些“新鲜零食”让客人的眼睛都看直了。
1979年1月,第一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往北京
“北京总算有点
现代化的样子了”
1984年,菲律宾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来中国访问,她的先遣队询问,在北京哪里可以购物。外交部礼宾司总是回答“友谊商店”,以至于后来先遣队有了口头禅:“Friendship Store again?(怎么又是友谊商店?)”
1984年年底,就在友谊商店的旁边,被北京人称为“巧克力大厦”的国际大厦建成。车驶过此处,菲律宾先遣队的成员们几乎同时在车上叫了出来:“啊,北京总算有点现代化的样子了。”
一些变化悄悄在空气中酝酿。在1980年代中期,一批普通北京市民凭护照和介绍信也进入到友谊商店。1990年代初,友谊商店开始发放夜间券和新年展销会请柬,普通市民可以在特定时段进入购物。
1979年元旦,外国友人到访北京友谊商店选购工艺品
来源:北京日报
吴莺(化名)从小就渴望拥有一台钢琴。当时,只有友谊商店才能买到乐器。在她20岁的时候,她爸爸通过朋友关系弄到一张能买到钢琴的票,买了一架星海牌钢琴,价值40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一名北京普通职工6年的工资。
赵先生第一次进入友谊商店是在出国前,要给海外的同事捎带礼品。踏入商店的一刻,他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宽敞的大厅,整洁的柜台,笑容满面的服务人员……一切都让他内心称奇。“这种‘贵宾’ 待遇在人头攒动而商品匮乏的国营百货商场里是享受不到的。”那一次,他买了包括景泰蓝花瓶、漆雕方盒、鼻烟壶、双面绣、檀香扇、伸缩宝剑在内的各种中国特色工艺品。拎着大包小包从茶色的玻璃门走出来,他感受着路人投来的艳羡目光,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飞虎队陈纳德将军与妻子陈香梅身着时尚服饰
并非每个人都对这里的购物体验满意。1986年7月,《人民日报》刊出批评文章《北京友谊商店不友谊》,作者是飞虎队遗孀、美籍华人陈香梅。她在文章里记述了一段不算愉快的购物经历:在女装部买头巾,但女店员表现得爱理不理,几经请求才一声不响把一盒头巾推到柜台上,然后就径直走开聊天了;在男装部买衬衫,店员也表示说就只有这个,不买就算了。陈香梅在文章的最后感慨:“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北京应当多设立两三间友谊商店,服务员也该受些严格训练。”
辉煌不再
没过多久,竞争出现了。
1992年夏天,燕莎友谊商城开业,紧挨着亮马桥使馆区,绛红色大理石和铬合金的建筑呈现了当时欧美的风尚。燕莎的营业面积相当于3个友谊商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场。
年底,赛特购物中心在友谊商店马路对面亮相。赛特由日本八佰伴集团管理,呈现的是日本银座老牌百货的风范,打出的口号是“最豪华”、“进口商品比例最大”。面对媒体,日本老板和田一夫说,他已经感受到“中国时代的浓烈气氛”。
1999年,燕莎友谊商城售卖着国际高端护肤产品
在1992年9月15日,友谊商店宣布向国内顾客开放。一位1978年开始进入友谊商店的店员陈奇(化名)曾经向媒体介绍,在90年代初,友谊商店还有一些商品是外面买不到的,优势存在,但已倍感压力。之所以在1990年代初推出夜市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缓解周边新商场带来的竞争压力。
1996年,“特供”完全取消,建立在垄断基础上的“人无我有”再不存在,友谊商店的辉煌再难维持。
吴莺80年代后期出国。十年之后,她在回国之际重返友谊商店,感觉已经大不如从前。不仅商品落后,服务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当年这家商场由“特供”带来的神秘感和高贵感都已消散。
1992年,赛特购物中心开业当天的火爆场面
1990年代也见证了百货业结构性的变革,从1996年开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业态陆续出现,失去优势的友谊商店销售额大幅缩水。
压力之下,北京友谊商店开始寻找求生之道。1997年,它与西单商场集团合并成立北京西单友谊集团。2011年,友谊商店又与新燕莎集团合并,成立北京首商集团。但亏损局面多年未能变化。2006年左右,传闻澳门“赌王”何鸿燊将斥资40亿元(一说60亿元)在这里建造一栋120米高的大楼,但后来直到“赌王”去世都未见任何进展。
一些旧时的影子仍然留在商店内。在一个英文旅行网站上,有人写下了对友谊商店的留言。“为什么在这里购物?这里的商品价格高得吓人,游客太多,服务也很冷漠。它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外文书籍区,这里有前一天的《南华早报》《国际新闻报》和其他外国出版物,包括大量的旅游书籍可供选择。”
最近几年北京友谊商店的顾客已寥寥无几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友谊商店从中粮广场接过达芬奇家居,一到三层西侧全部经营品牌家居。这本是摆脱颓势的最后一搏,没想到没过多久,达芬奇家居被曝出产地涉假。2014年,友谊商店又将二层和一层东北角分别出租给一家民营丝绸企业和一家进口食品超市。如今一层的进口食品超市仍在营业,而丝绸和家居已经不见踪影。
2016年7月,北京市规划委网站曾经发布过友谊大厦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按照设计方案,在友谊商店的原址上,将兴建三幢38层高的公寓楼和一幢36层高的办公楼,并配有7层高的商业裙楼和5层地下室。但不知何种原因,这一计划也没能推进。
与北京有关的记忆与想象
在作为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分展场亮相之前,北京友谊商店已经在媒体报道和大众的记忆里消失了许久。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单元的策展人申舶良第一次来到北京友谊商店看场地的时候,商场其他区域还在营业,而他选择的展区在二楼西侧,也就是原本的家具售卖区,充满了破败和杂糅感。空间被夸张的仿洛可可式装潢填满,墙面上还有小天使浮雕,玻璃窗分隔出一格格的样板间,商家已经全都搬走,只留下凌乱的柜台、假人模特和被砸倒在地的墙体。
“可见的浪漫:与北京有关的记忆与想象”单元策展人房方对展场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要将朝向长安街的窗户保留好。曾经友谊商店、外交公寓和国际俱乐部是建外大街上的地标式建筑,如今,建国路两边高楼林立。通过窗户“借景”,参观者可以看到窗外鳞次节比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流,与建筑内超常挑高、充满时代气息的室内装饰形成比照。
庞宽《机器人(两室一厅)》
于“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展览现场
来源: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展览的序厅,房方保留了友谊商店原有的网格炫彩装饰带,庞宽的机器人和MV《北京女孩》形成了相互借力的组合。大展厅入口,他将一幅刘香成在1980年代拍摄的友谊商店照片放大到三米多高。照片里,几个年轻人将刚刚在友谊商店购买的电视机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黑白的照片里能看到他们脸上显而易见的喜悦。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摄影记者,刘香成以外来者的眼光捕捉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人们面对消费和自我的最直接表情,也捕捉到在那个中国与世界并不算直接对话的年代,北京一些让人莞尔之处。房方选取了刘香成的三幅照片,分别放在整个展览的开端、中段和结尾。他觉得,这些照片不仅仅体现出一种历史关照,更与友谊商店这个在特殊时代直接与消费主义挂钩的地标建筑直接对话。
刘香成《友谊商店门外,北京本地居民在选购新到货的助动车》
某种程度上,北京友谊商店这一特殊的场地,帮助“可见的浪漫”单元营造出了房方心中的北京城市质感。从后海边上唱京剧的老人,到798地区一幢幢方方正正的板式住宅,这些具有北京生活气息的作品出现在开阔明亮的空间里,共同营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具有时差的“北京式浪漫”。房方无法解释一形容的具体定义,他试着打了个比方。“是一种特贫但又特温情的感觉,就像在看王朔小说或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有一些反思但又无能为力。”
曾经,北京友谊商店也是这种浪漫的一部分。马未都在回忆1980年代和北京友谊商店时,曾经写到:“《编辑部的故事》里好像有这样一句台词,说‘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是物质极大丰富’,今天跟‘特供’时代比起来,物质确实极为丰富了”。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北京友谊商店代表了物质极度丰富的未来,又仿佛是城市里一个窥探世界的窗口。当想象中的未来真的到来,这个小小的窗口自然不被人留恋。
谢素梅《封手》
于“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展览现场
来源: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幻方”单元里有一件艺术家谢素梅的作品《封手》,灵感来自川端康成的小说《名人》,一位围棋名人与年轻棋士下人生最后一盘棋,历经半年,两人心力交瘁,老棋手代表了传统棋道的风雅,年轻棋手则代表了现代社会中实用、拼杀的精神。谢素梅让一枚棋子悬在棋盘的上方,像是对弈中尚未落下的一手。置身于三楼残存的洛可可风空间里,这枚未曾落下的棋似乎也在暗示北京友谊商店的命运:在新时代与旧传统交替之际,一切命运似乎都还悬而未决。
参考资料:
1. “友谊商店明年秋季将变身生活艺术中心”,《北京商报》,2022-9-5
2. 《芳华》,严歌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3. 《都嘟·第二季》,马未都著,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
4. 《寻乡中国》,布莱恩·林登著,中信出版社,2022年出版
5. “我为万里同志当翻译”, 张维为,观察者网
6. “北京友谊商店不友谊”,《人民日报》,陈香梅,1986-7-12
7. “52岁友谊商店再议改造,北青报记者实地探访——最早涉外商店,部分商品五年没进货”,《北京青年报》,李佳,2016-9-12
8. “友谊商店:起落见证时代变迁(记者调查)”,韩维正,彭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6-18
展讯信息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分别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 、北京友谊商店分会场和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分展场进行呈现。
作为首都北京的第一个艺术双年展,此次双年展邀请了各个艺术领域活跃的策展人和学者担任不同版块策展人,带来八个版块,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位艺术家的390多件作品参展。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区
时间:2022年12月30日-3月12日
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
策展人:杭侃
在1500年前,工匠依武州山山势开凿了252个窟龛、59000余尊造像,打造了蔚为壮观的云冈石窟。1500年后,“唤醒石头里的生命”以“穷诸巧丽”、“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三个单元,借由数字数字技术的帮助,邀请观众从全新的视角领略云冈石窟的迷人风采。
无尽的交谈
策展人:朱朱
“无尽的交谈”邀请了超过80位艺术家,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近4000平方米的展厅里,通过“灵光之思”、“栖于息壤”、“ 多维透视”三个单元,呈现当代艺术与历史记忆、生态环境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对话关系,全面展示当代艺术如何“为人类社会开启更好的、甚至全新的相处模式带来启示”。
可见的浪漫:与北京有关的记忆与想象(第一部分)
策展人:房方
房方以“浪漫”为关键词策展,希望观众通过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视角,重新感受和认识北京。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区,房方的选择以架上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媒介进行呈现,融入了一系列具有历史跨度的作品:董希文《移山造海》(1958年)、赵刚以西直门立交桥为对象创作的《无题》(1978-1979),宋琨长达一整年的大型绘画项目《这就是我的生活》,以及温凌跨越28年的“自画像”系列。
北京友谊商店分展区
时间:2022年12月31日-3月12日
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第二部分)
策展人:房方
在友谊商店展区,房方选择的作品媒介更为多元,除了架上绘画,还有录像、摄影、装置、雕塑,以赋予观众更多的参与感。同时,刘香成拍摄于1980年友谊商店门外的作品、温凌在现场创作的12米长的壁画《长安街》都与展览现场直接发生互动。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
策展人:申舶良
“幻方”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数字方阵,每一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皆相等。在这一单元,近30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与文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申舶良沿用了友谊商店三层的格子布局,如同幻方中数字的对称和互补,艺术与文学互映的情节,在不同的格子中展开,亦与整体发生着呼应。在展览中,申舶良还特别呈现了鲁迅收藏的一系列外国文学版画插图和齐白石接受老舍依苏曼殊诗句“委任”创作的作品,尝试在近现代北京文学与艺术的现场找到一些与展览中当代作品相呼应的样本。
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
策展人:龙星如
“大地热流”从北京特有的冬季供暖地貌出发,尝试讨论热量媒介如何成为我们理解技术文化和生态现状的视角,并通过动态“热流”的视角,邀请参观者共同展开一次关于融化的旅行。
英姿
英姿甄选了众多与时代相互映照的作品,从19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到后来体操、舞蹈、戏剧,展示和探讨卫生与健康的观念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中国人姿态和身形的塑造。北京友谊商店在1970年代的外语学习教材也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与所在场地形成呼应。
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分展场
时间:2023年1月13日-3月12日
蓝图北京
策展人:马岩松
协办:MAD建筑事务所
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压轴展览,展览“蓝图北京”由马岩松担任策展人、MAD建筑事务所协办。马岩松说,提起北京,大家最常想到的话题是“历史”,但是这一次,“蓝图北京”想要讨论的是北京的未来。
建筑艺术展览“蓝图北京”从“历史年轮、未来狂想”两个维度阐释主题。包括张永和、石上纯也、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内的超过20位国内外艺术家、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带来了他们的作品和创想。8位(组)建筑师的文献研究、以及4部中国近现代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影像也同期展出。
排版|俞冰如
审核|王菲宇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