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江山
-1-
春节的厚生意味
中国人过春节,据说是从4000多年前虞舜时代开始的。
一天,这里要举行虞舜继天子位的第一件事儿,他要率全村人祭天拜地,祈求万物生长,人有口粮。据说这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而这一天是这个季节的第一天。
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作一年的岁首。其实,岁首不仅是因虞舜这一天的祭拜,而是自然的安排,是勤于耕稼的舜观察到了万物苏醒的生机,发现了人顺因天地而生存秘密,这个伟大的发现让他意识到,要以庄严神圣的仪式祭天拜地,告诫村民们,农耕渔猎的季节到了,新一年的劳作开始了。
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人们用过节的方式来迎接这一天,所以叫“春节”。
农历是农耕文明靠天吃饭总结出来的节气,是农人在自然变化的恩赐中总结出来的农耕智慧,是以自然法则为农耕立宪,是天人合一的完美表达,“万年历”仅用四句,便为自然立法。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简洁如杨柳沐春风,若腊梅敖冬雪;如朗月照秋水,若树下饮长夏。使农耕进入了文明时代。
“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中国人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实体,孔子想要这一境界,提示理想,引导政治,可他,还有他一代代门人弟子,从未能找到制度的孵化器,境界虽然很高,却没能转化为厚生的历史实体――制度建设。
除了有厚生意味的民本主义外,只有民间在春节的日子里,历千年而不变,还记得厚生才是春节的原教旨,沿袭下来的传统,无不以吃为主要的庆祝仪式。
-2-
过年的禾熟味儿
西周是中国文化走向民本主义的开端,他们把民提到了神的地位,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于是,他们的政治就要看民的脸色,是面黄肌瘦还是丰懿红润,“民以食为天”,是他们政治的最高目标。
过年,是个反复享受禾熟香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吃腊八粥就开始了。腊,是一种祭礼,“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的,所以“腊”“猎”相通。
岁终之际,农作物已收晒肩禾完毕,人们终于农闲了,便到野外打禽猎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叫“腊祭”。
除了年夜饭,正月初一以后,许多地方还保留了为谷子过生日的习俗,正月初三这一天祝祭祈年,以禁食为米饭庆生。
过年,是人以饮食的形式与禾熟的联欢。
-3-
过年的泛神习俗
中国人“过年”的热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的生活信仰。一方面对天地、灶王神以及与禾熟有关的一切神深怀感恩,一方面向它们祈求五谷丰登。
过年,是个盛大宴饮与神同欢乐的过程,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腊月二十三、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段时间杀猪宰羊的食宴盛典基本都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祭神的说动,当然祭神要有说辞,祭神的目的,索要的回报是不菲的,对中国人来说福报多多益善。
诸如,二十三过小年的祭灶仪式,主要是"辞灶",这个仪式是否圆满,关涉到与过年关是否顺利。
灶君上天的目的,是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祭品绝对不能马虎,仪式更要庄严认真。在之后的日子中,一家人在许多禁忌中等待着除夕夜,灶君带回神喻,听凭吉凶祸福。生活的命运就这样在快乐中赌给了神。
看看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贴的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每一贴的背后,都是一个神的故事。所以过年春联多多益善,而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除了贴神联祈福,各路神仙,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也与人们一同过年,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人们的生活希望恐怕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十六世纪是世界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东西方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文艺巨匠,在明代,唐伯虎、文徵明、袁宏道、李贽、徐文长等等,他们比肩喷薄,以心试法,被时代目为“狂人”,“狂人”都是些否定现实、挑战常识的人,必定会因冲突而生悲剧,令人起形而上的幽思,落寞为审美的历史唏嘘。
北京亦庄有一对学者伉俪——刘刚和李冬君夫妇,他们一生的功夫,都是为了讲述“文化的江山”。
这对夫妇相识于南开大学,同受到一位名师的指点。但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都是研究“王权主义”的中国,中国历史的学术范式和写作范式也一向是“王朝中国”,简而言之就是帝王将相和宫廷权谋。
在一般的历史视角中,我们只能看到“王朝中国”,不断地哀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王朝更替,但是奠定了中国人精神结构的“文化中国”却被有意无意的遮蔽了。
而这一精神结构,被李冬君夫妇称之为“文化中国”: 所谓“文化中国”,就是充满着理想色彩,追求“天下为公”,“人类大同”。
因此为了写《文化的江山》,李冬君与她的丈夫刘刚,40岁时开始构思,50岁完成初稿,再经10年打磨沉淀,在他们60岁的时候,才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文化的江山》写下一个开头。
独辟蹊径重读中国历史,力荐这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
◎把历史放到文化中读
河姆渡人的幸福指数;孔子怎么理解“中国”;司马迁怎么描绘“中国”;孟子,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墨子“理想国”的启示;诗的中国及其风雅;纵横家与思想者的故事;韩非与嬴政的故事……读人性、读诗赋、读哲学思想,读山岳河流,这些才是文化江山的灵魂和主体。
◎以世界之眼看中国
把某种考古的新发现与世界其他考古发现之比较、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之比较、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之比较等,形而下有之,形而上亦有之。
◎诗人气质的史学家,实是罕见
很羡慕这样琴瑟相合的作者伉俪。刘刚老师,自由作家。李冬君老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两位共同高度推崇的,便是司马迁、陈寅恪等真正的诗人。
他们合写的这本书,文字灵动飞扬,正如本书引言所说,“历史的精神,追随陈寅恪,其美学形式,则取决于王国维,加上我们的思想与文字,形成本书的风格与宗旨”。
独立学者余世存老师:《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当下少有的健全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关于历史和人格、人生气象的吟诵,融激情、清明的理性于一体,举重若轻。这是在我国家文明再造之严重时刻的历史启示录,既是向文明中国致敬,又是教化当代中国,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教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珍藏的书。
本套书目前共七册,每一册皆为双签名版,值得珍藏;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