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了年轻人在想啥,才能明白生育率为啥那么差
前段时间这个话题大家都讨论,我还在忙着加班没顾上聊,春节期间也没发文,认真思考了下这个话题。我之前在微博和头条都发送过这类问题,按照点赞顺序,大概明白了年轻人在想啥,今天给大家描一下,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首先是高房价这个被谈烂了的问题。房价和生育率的关系比较复杂,高房价的地方生育率肯定不行,低房价的地方也不一定行。整体而言,低房价的地区生育率要强那么一丢丢。
那房价具体怎么影响到生育呢?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债务。
你想想啊,你月薪5000,你们城市房价1万,你把父母的钱花光,然后背上贷款,每个月还完贷款之后还剩两三千,这咋过日子?
等到有了孩子,自然想给他相对好一些的生活,不然别人上补习班,他在玩沙子,将来再继续给有钱人当牛马?
对投入不足的恐惧,让大家进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恐惧。
尤其是此起彼伏鸡娃事迹,让太多人毛骨悚然。
你想想,你自己英语不咋地,有个四级基础,可是毕业这么多年,也基本上忘光了,复杂点的词汇只记住一个“abandon”。一听人家海淀孩子十来岁就上万词汇量,可以正常英语交流。因为人家从小学就有英语环境,父母都熟练掌握英语,平时教一个汉语词汇,就学一个英语。而自己的英语不如人家小孩,是不是觉得起跑线上就输了?是不是有种将来自己孩子要给人家当司机的感觉?
懂了这个,就懂了为啥张爱玲那句话在年轻人里疯传,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大意是“你生个孩子只是为了把自己贫穷传播下去,那简直是犯罪”。
深吸一口气,再想想,如果你是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七千的收入去掉房租,或者将来买个二三十平的小房子,把自己的游戏机,投影仪,电脑,懒人沙发都搬进去,上班,玩游戏,年底旅游,如果能碰上一个志同道合的妹子一起玩感觉也不错。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走到一起的,并不是因为什么爱情,也没想生孩子重复自己没啥意思的人生,就是能玩得到一起。两个人说好不要孩子,就是要一直玩下去,两个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医院有人陪,过年回老家封住亲戚的嘴。
说到这里,就得提一句,很多人说到“不婚主义”,就以为是女权,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男的越来越不追女孩”,不少女孩被剩下,真的不是因为坚持不婚,真的是没人追。他们不追女孩平时都忙些啥呢?大家仔细体会下下边这些话:“不谈恋爱的男生有多爽,攒钱买设备玩到天荒地老”,“只有坚持不交女朋友,你才知道自己多省钱”。
此外还有一种思潮越来越明显,“那个狗一样的中年人”,说的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被领导各种为难却不敢反抗也不敢辞职,天天唯唯诺诺。很多年轻人进公司第一天,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来可别成那样”。
很多老员工在公司对年轻人好像有种优越感,其实私下里年轻人把你当狗和反面教材。出于对年龄大了之后的恐惧,自然也会延伸到生育决策上。
更危险的是,一种解构主义思潮正在崛起,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在问自己,结婚有啥意义,生孩子又有啥意义,越想越没啥意义。
这些问题其实传统也没答案,老一辈只需要让孩子记住“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像说教一样传播下去,别问为什么,只需要记住结论。有些地方的人近乎病态地对儿子有所执迷,并不是他们有啥缜密的逻辑支持这个想法,而是纯粹被植入到了大脑里,从没想过为啥。
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崛起,这些“传统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这也是为啥越是大城市,传统观念越弱,反倒是老少边穷地区比较强,因为大城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
那问题来了,现代教育和传统观念有仇吗?
并没有,只是教育天然解构传统。
我们现在花十几年教育孩子,并不是教会他们将来什么工作技能,那是技校干的事,事实上技校现在教的东西大部分现实里也没啥用。现代教育主要教的是让孩子学会处理“还没出现的问题”。这咋教呢?没啥办法,只能是传授给大家如何分解问题,归纳问题,定量分析,前置条件。最关键的,就是刨根问底。
没有刨根问底的思想,就没法处理那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最近最喜欢聊的火箭、飞机、编程问题,碰到问题你不刨到根上,迟早出大事。
所以说科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整套思维方式,质疑一切,解构一切,没啥事情是天然成立的,这种矛头自然会对准传统思想。
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人口去搞工业搞建设,但是高质量就意味着教育,教育最大的产品就是“刨根问底”。
刨根问题是解构主义的一部分,一旦开始了思考,自然会思考“婚姻是什么”,一种无关爱情的财产制度,是私有制崛起的产物,为了财产继承出现的东西;生孩子又为了啥?不为啥,你的基因本质就是一串病毒,生命的意义就是复制,没有其他的意义。三四代之后,你会彻底被这个世界遗忘,你所做的一切对于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
一旦意识到都没啥意义,下一步就会觉得“对自己好一些才是关键”,“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快乐地过完这一生”,以这个为出发点,大家就知道为啥现在的小孩们普遍自私,不想承担责任,贪图眼前欢愉,不为长远打算。要是搁以前,我可能会义正词严批评他们,现在经常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好太多。
也就是说,一旦接受了现代教育,就开始刨根问底,一问就发现大部分问题跟个洋葱似的,剥到最后啥也没。既然所有的都是假的,那只有眼前的快乐才是真的,享受眼前的快乐,才不会辜负来这个世界走一遭。
农业社会里,肌肉是唯一力量来源,人多势力就大,可以形成对其他家族的压倒势力,“多子”就可以种出更多粮食,可不是多“多福”?中国传统思维其实是“农业文明下集体主义利他文化”,也就是倡导你多做一些牺牲和奉献,照顾老人和小孩,将来等你老了,别人也多做一些,这样社会不就和谐了嘛。
但是这么做经常会导致你频繁受委屈,所以又得提倡“吃亏是福”。大家也能感觉到,80后的父母普遍是这种,一辈子忙忙碌碌,年龄大了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孙子辈。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们年龄大了,你们行吗?
你不一定行,你孩子更不一定行。很多年轻人说我不行,也不想,所以提前不生了,既避免了父母照顾孩子太辛苦,又避免了自己照顾两代人太崩溃。
至于很多人痛心疾首这种传统观念的缺失,可是他自己也是喊得凶,行为上也不想奉献,只是想让别人奉献。就好像有些人为制造业骄傲,同时骂人的时候口头禅也是“找个厂上班去吧”。
所以这些年传统观念在大城市里加速解体,什么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越来越不被年轻人认可。
之前抖音上有个“废物”博主,他就说为啥自己不指望养儿防老呢?因为他很有经验,自己是个24K纯废物,赚得还不够自己花,父母都别想指望自己,他怎么会指望将来孩子养自己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说博主你有啥解决方案?
没有。
基本达成共识的一个问题是,生育率下跌的本质就是现代化。
上文也说清楚了,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还意味着大家越来越解构传统,越来越只关注眼前的快乐和当下的幸福。这也是为啥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没有高的。而我们中国,又叠加了一系列独特的问题,类似高房价,35岁问题等等。
而且你没法要求一个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啥也不干使劲在家生,叠加现在抚养成本实在是太高。你几乎只有两个选择,花大价钱使劲去军备竞争,或者放养,将来让他给那些得到了良好资源的孩子当牛马。
现实里当然不一定,可能花了大量精力的孩子反而比较废物,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说不定放养的孩子发展的到挺好。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这么想,他们的观念就是军备竞赛思维,觉得投入少就产出少,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自然导致少子化。
以前大家生孩子的思路是先把孩子生出来,再看看哪个比较成气,然后再决定怎么教育。现在肯定不行了嘛,现在大家是先算算自己的收入能“精养”几个,再决定生几个。按照未来精英的成本来核算,绝大部分人一个都生不起。
这些观念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都一直影响着我们。
那这种“孩子投入不足会变螺丝”的恐惧将会继续很久,那啥时候是个头呢?
整个社会下限比较高的时候,就算没有高学历,就算去做体力劳动者,收入也还凑合,慢慢大家就没那么害怕了。
这种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提高生产力,社会上拥有多元化的工作岗位,毕业卷大厂或者公务员不再是唯一出路,到时候“螺丝钉恐惧才会降低”。
比如你觉得就算没读过大学,人生也不再那么灰暗的时候,这种思潮自然也就结束了。
现在其实已经有了苗头,微博上很多专科小年轻通过画画成了高手收入也不错,还有剪辑高手,或者有人靠骑车溜达发视频到B站也成了超级大V,还有高薪的理发小哥和纹身师等等。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些高薪岗位共同特点就是存在于服务业,传统制造业是很难让学历很差的人翻身的。但是这类岗位依旧不够多,绝大部分学历不高的小年轻只能进厂或者送外卖。
也就是说,未来等到生产力大发展,制造业这个基座大发展,随后服务业大爆发后,穷人的孩子,没有高级学历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技能取得社会地位,那时候普通人出人头地的概率反而会更高。
生育意愿是一点点降下去的,降到底自然会慢慢反弹,只是这两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比如养儿防老这事是个千年传统,可是到了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当初通过高考进城,如今和父母一年见不了几次。把双方父母接到自己不到一百平的房子里住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太多的余力去照顾父母。
也就是说,自己的父母基本别想指望自己防老了。进一步推断出自己生娃也没法防,或者觉得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也比较废,不好意思让他太累太疲劳,传统观念可能也就失效了。
但是可能再过一些年,完成城市化之后,父母和孩子都住在城里,相互可以有个照应,父母的退休金还可以补贴孩子。我就知道好几个小伙伴,他们最稳定的收入,就是父母加起来那几千块的退休金,他们父母的收入比他们高,跟父母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
不过从其他国家,包括东亚这几个的情况来看,父母和孩子各过各的是大趋势,其实这一点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了。
此外现在很多事大家一看就知道有问题,比如使劲喊着要求企业给孕妇保障,还有专家建议生一个孩子休一年,孩子爹也休半年去照顾小孩。
那问题来了,这成本谁承担?企业?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女员工到了一定年龄,几乎别想找到工作。事实上现在刚结婚的女性找工作非常非常难,为啥?因为谁知道你是不是接下来连续生三个娃?大家碰上这种事,不要义愤填膺,思考下你是一个企业主,你怎么办?
这玩意没有奇妙的解决方案,成本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硬的问题,必须有人担,不是你就是别人。要不缩短假期,就跟美国似的;要不延长或者保持,但是国家出一部分成本,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就跟欧洲似的,降低社会对怀孕女性的“事实歧视”,也就是大家都不歧视你,可是就是不给你工作。
文末还是想说一句,人口下降最大的问题主要挤压的是消费端,但是大家不花钱,主要原因难道不是没钱吗?大家有钱还用担心不花钱?
至于生产端,大家思考下为啥美国投入那么大的资源搞AI,未来十年这方面肯定会有大突破。现在为啥跨国资本满世界跑找廉价劳动力,不就是因为劳动力比那根机械臂还便宜吗?今后的趋势很明显,机械臂和工业机器人每年都在降价,到时候会锁死很多国家想通过廉价人口弯道超车的梦想。
所以也别想着继续通过廉价劳动力保持工厂优势了,那也是一种刻舟求剑,还是考虑怎么塑造公平和谐自由的环境,让最聪明最优秀的大脑留下来给我们搞创新,除此之外没有比得更好的办法,头脑才是唯一用之不竭的矿。
毕竟一台挖掘机可以顶几千人,一个码农交的社保顶的上20个流水线工人交的社保,一条火车线路一年赶得上明清600年漕运的运输量,一个顶级天才的技术创新顶得上几万几十万工人农民对社保的贡献。没必要疯狂追求之前的数量优势了,那条路已经死了,就不活了。
在生产力层面上发力,长期看来,这可能是唯一出路。
对于这一点,我相对来说是很乐观的,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个说法,认为我们和当初日本不一样,日本“昭和男儿”们老去之后,换上了食草族。而中国现在老去的那一代,整体是接受教育比较少的,而新成长起来的,比前辈接受的教育多得多,这种新陈代谢,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并不是坏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