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需用心,不审势则慈严皆误
朋友发来一篇文章,讨论“慈父严母”和“严母慈父”哪个好。
文中引用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母亲要严,让孩子明白底线,否则容易骄纵;父亲要慈,给孩子厚实安全感,然后再讲理就容易被孩子接受;最后说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爱”与“规矩”并行。很有道理。
“爱”与“规矩”并行,想得很美,做起来很难,关键是难以把握度。
成都武侯祠有副“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联写的是诸葛亮,其中道理引起历代治蜀者治国者的重视,据说毛主席当年让四川省委书记去好好读读这副对联。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说带娃,带小孩跟治大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关键在“审势”,“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育儿要审什么势呢?有孩子的势,有父母的势。
审孩子的势,就是要懂孩子,尤其要懂两点。一是孩子本身的秉性,二是孩子性格脾气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每个孩子是独特的,此言不虚,至少有好动的、好静的,胆子大的、胆子小的,听话的、温顺的,点子多的、调皮捣蛋的……父母不能以想象的标准、经验的标准(自己儿时的记忆或大娃的经验)、外在的标准(书上的或者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强求。孩子性格脾气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尤为重要。三岁一个样,七八岁一个样,十一二岁又是一个样,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又是不同的样子,好动的孩子可能“内向”了,温顺的孩子可能“叛逆”了,认真的孩子可能“抑郁”了……这些都有很多的细节“征兆”,父母不可不察,不能以孩子小时候的记忆来一成不变地对待亲子关系。
审父母的势,就是搞清楚父母本身的性格脾气,优点缺点。人贵自知。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应该要知道自己的性格脾气,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有人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缺点,都是不可能的,那只因为自己不够客观地看清自己。对孩子到底怎么严、怎么慈呢?顺着父母的本性来吧,发扬优点,规避缺点。如果妈妈对自己的自律很严,偏偏要她“慈爱”地溺爱子女,其实很难,对于拖沓的不爽利的子女,越看越生气。那就发挥优势,不用憋着气,严格要求,传承自律的好家风。我一直认为陪伴成长是共同成长,孩子既是面“镜子”,且又是离不开、扔不了的,很能帮助父母看清自己,扬长避短。如果孩子继承了父母的一些长处,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家教家风了。
当然还有家庭的势和外在大势,就不多说了。
其实,孩子的长大变化,我们当父母的,也在长大变化,或者说,父母在长大也在长老,时代的环境也在变化。昨天写上个月读《月背征途》,讲中国的嫦娥奔月、玉兔探月,书中最关键的一个技术难点就是“姿态控制”、“姿态调整”,不论是奔月的万里征程还是在月球车的毫厘微控,都需要不断地调整参数和指令。育儿之路、亲子之路,也有许多细微的调整变化可以深入体会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