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里分得一块块蛋糕,曾经风光无限的的合资车企(以及纯外资车企)则在竞争中越来越陷于被动。春节过完之后,真正意义上的2023年就拉开序幕了。
拥挤的地铁、川流不息的道路、人声鼎沸的街道、热火朝天的工厂,都在昭示着同一个信号: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全面复苏,显得格外重要。对汽车市场而言,“万象更新”的势头似乎来得更早一些。2023年的第一天,延续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式取消,新能源车企们在压力之下纷纷涨价,唯独特斯拉是个例外——元旦刚过,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让刚喜提新车的车主们很不满,但同时又收割了一大批被低价吸引住的新车主。网上甚至有个段子讲,有人带朋友去维权自己却在店里下单,唯一高兴的人也许只有马老板了。/视觉中国
回过头来看,2022年无可争议地成为汽车消费市场“持续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一共卖掉新能源汽车649.8万辆,相当于每销售4辆新车就有1辆新能源车。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汽车电动化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蔚小理”不再只是唯一,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各种各样的“XXX万内最好的XXX”的梗霸榜热搜;另一方面,传统车企纷纷加速转型,将造车新势力们视为竞争对手,渴望夺回前期丢失的市场份额。而在汽车电动化全面升级的氛围之下,不少自主品牌先后“出海”,把自家的电动车生意做到了海外。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311.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二大国。虽然汽车产业供应链危机在2022年席卷全球,但新能源汽车的大势不可逆转,纷至沓来的新车依旧令人目不暇接。或许可以这么说,2022年更像是汽车业承上启下的转折之年。2022年汽车市场里值得盘点和回顾的话题有很多。但假如有个合适的开端,那也许是各车企的年度“期末成绩单”。最值得提的,当属目前地球上的两大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和特斯拉。毕竟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的龙头,特斯拉是全球范围内行业标杆级别的新能源汽车“鲶鱼”。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年,比亚迪在批发和零售销量双榜中拿下第一,将长期霸榜的“榜一大哥”一汽-大众甩在了身后,也结束了中国车市销冠近40年来被合资品牌霸榜的历史;而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2022年比亚迪卖出了将近180万辆新能源汽车,以绝对优势拿下了冠军。比亚迪爆火出圈,成了2022年的销量冠军。/图虫创意
相比之下,社交媒体热搜榜上的“常客”特斯拉,2022年卖出了43.98万辆车,二者的差距和2021年相比进一步拉大。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觉得意外——毕竟截至2022年11月,表现强势的比亚迪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60万辆,刷新历史最佳记录之余,也基本上锁定了2022年度销量冠军的宝座。不过,若只从纯电动车型销量看,特斯拉仍然守住销冠位置。数据显示,特斯拉2022年以131万辆的电动车交付量蝉联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冠军,比比亚迪多卖出了近40万辆电动车。特斯拉的车标,直到今天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象征。/图虫创意
数据之外,比亚迪在2022年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去年3月底,比亚迪率先宣布全面停产燃油车,专攻新能源汽车领域,使其成为全球首家全面放弃传统汽车业务的汽车公司;3个月后的6月10日,比亚迪股价在一波大涨之后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也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球排名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而这让比亚迪成为首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自主品牌。至于特斯拉,全世界的吃瓜群众对其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网上隔三差五就会有的新负面消息之外,就是老板马斯克自带的“网红属性”,以及人们对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的狂热猜测,等等。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负面消息不断,但特斯拉却依然好卖。不过话说回来,两大“巨头”的打法虽然不同,但比亚迪和特斯拉在2022年均实现了盈利,同时也是目前地球上唯二的具有超强盈利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汽车电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势头之下,两个龙头企业的话语权能掌握多久,还不好说。2022年的中国汽车市场,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大“巨头”在作贡献,强势崛起的自主品牌也可圈可点。当造车新势力们陆续公布自己的“期末成绩单”后,人们却发现曾经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蔚小理”,全都掉队了。数据显示,2022年“蔚小理”三家的年销量分别为12.25万辆、12.08万辆、13.32万辆;与之相比的是,同属造车新势力的哪吒汽车2022年共卖出15.21万辆,从传统自主品牌中脱胎而出的广汽埃安则共卖掉了27.12万辆,双双超越了“蔚小理”。给“蔚小理”产生威胁的远不只哪吒和广汽埃安。比如2022年成为车圈“红人”的极氪,在2022年7月份斥资三亿为旧车主免费升级芯片后成为关注焦点,在互联网里刷了一波好感之余,让不少蔚来的车主们感到羡慕——在蔚来CEO李斌眼里,换芯一事“要花20多个亿,(免费换芯)扛不住”。李斌的话说得也不无道理。2022年,供应链危机、芯片短缺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甚广,不少车企就因为芯片短缺被迫减产。传递到消费市场端,就是交车时间一天一天延长,热门车型只能停止接单——毕竟没有谁会想到,“缺芯难题”竟会持续两年之久。有行业机构测算,汽车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图虫创意
然而比提不到车更具有恐惧性的,是那些造了出来都无人关注的纯电动车型。网上有个段子说,车市就像生活,有亮面就有暗面;有人风生水起,也有人郁郁不得志。当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里分得一杯羹,曾经风光一时的合资车企(以及纯外资车企)在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曾经在豪华汽车市场里叱咤风云的BBA,转换到纯电赛道之后变得毫无存在感,即便打折销售也鲜有人问津,更有经销商在4S店的玻璃墙上贴横幅,委屈巴巴地尝试刷一波存在感。而那些最先尝鲜的中国消费者,对豪华品牌电动车的信任已经崩塌,共识也已经成型:豪华品牌电动车,坚决不能买。究其原因,不外乎是BBA们所信奉的造车立场——动力和驾乘体验与否是其次,品牌才是第一位。换句话说,BBA们造一辆电动车的前提,是保证“这是一辆BBA”,其次才是纯电动车。在BBA的设计师眼里,电不电动都是次要,能不能让人一眼认出是自家的车才是最重要的。/视觉中国
汽车界里卖得最好的丰田,日子过得并不如意。除了在电动化浪潮中转型缓慢、举棋不定,其旗下的“纯电第一作”bZ4X发布之后,就因轮胎脱落风险紧急全球召回。在这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陆续被曝出,包括冬季续航严重缩水、双电机四驱版比单电机前驱版加速还慢、充电时间过长,且无法充满电,等等。而丰田旗下豪华品牌雷克萨斯,在2022年因为碰撞起火后无法开锁致人死亡的丑闻,导致其在中国的口碑崩盘,更被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屡屡超越。各种匪夷所思的操作,让人开始怀疑这家“向来以安全、可靠示人”的老牌车企,到底有没有在好好做汽车。在纯电动车企追赶之下,这家全球最大车企,发现事情不妙了。/视觉中国
不过当丰田的市值护城河被特斯拉击破并超越、比亚迪后来居上冲到第三之后,似乎是感觉到了危机,丰田坐不住了。今年1月30日,丰田汽车发布人事公告,宣布“嫡长孙”丰田章男将卸任社长一职,接棒者是丰田旗下豪华品牌雷克萨斯的负责人佐藤恒治。然而换帅后的丰田能否与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展开正面抗衡,恐怕连佐藤恒治本人也说不清楚。更多的曾经红极一时的汽车品牌,不是已经在打包袱走人,就是在打包袱走人的路上。只讲情怀的Jeep,被自己打得一手烂牌打出局。/Unsplash回顾2022年,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最直观的印象,不是马路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充电越来越容易,就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角的社会新闻也越来越多了。和过去几年不同的是,如今充电站和换电站的布局日趋完善,续航里程更高的车型陆续面世,人们对新能源车续航问题的焦虑“稍微减轻了那么一点儿”。更有勇敢的纯电动车主,在2023年的春节小长假挑战极限,开着自己的爱车从温暖的南方驶回万里雪飘的东北过年。有车主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全程一共补了14次电。/图虫创意当智能化与新能源汽车直接挂钩,消费者更关心的“糟心事儿”,转移到了与智能化密切相关的安全隐患上。比如现在每辆新能源车必备的车载屏幕,有一天突然弹出了一则广告——而且是在开着导航高速行驶的场景之下。去年9月,有大众ID.6 CROZZ车主在使用车载导航时,车机屏幕界面突然弹出了向车主宣传“拉新政策”的广告,将屏幕里的导航页面遮得严严实实。不久之后,有奔驰车主也在社交平台上大倒苦水,称奔驰自家的新车销售广告挡住了导航中的限速和路况信息,想要关闭弹窗必须将手伸到屏幕右侧。手机电脑里“灭不掉的”弹窗广告就足够令人抓狂,更何况是在开车过程中突然弹出的“牛皮癣”,不仅让人烦,更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人民日报》刊发评论称,汽车中控屏弹窗看似小事,但其危害不容小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把商业利益凌驾在用户安全之上。”但让用户感到不安的智能化配置,又何止是车里的那几块大屏。更有车企在用户不知情且不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后台远程升级(OTA)给电池容量“动手脚”——也就是俗称的“锁电”,让车子的电量永远达不到100%,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续航里程缩短,用户体验“打骨折”。其实早在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车企进行汽车OTA备案做了明确规范;而在去年6月,总局再次发布补充通知,要求车企对OTA升级的类型、升级目的、升级推送策略、升级失败处理机制,以及升级是否需用户确认和通知用户方式等详细的内容进行填写。但耐人寻味的是,面对车主们连番声讨,不少车企不是第一时间开诚布公解释说明,而是选择把头埋进沙子,企图让事件随时间流逝不了了之。似乎在某种层面上,人们将电动车称为“电动爹”的原因,又找到了一个。很多时候,车企的对事故处理方式也在影响人们的情绪。/图虫创意说到底,地球上的汽车已经从一款简单的交通工具,演变成了具有科技内涵和生活品位的智能出行新物种。面对这些安全隐患,倘若车企不去迅速补齐这些技术上的短板和缺陷,而是继续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产品、忽悠车主,那必然会被发展浪潮甩出局。不论是老牌车企还是新势力厂商,不论卖的车是烧油还是烧电,当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汽车市场里分得一块块蛋糕,曾经风光无限的的合资车企(以及纯外资车企)则在竞争中越来越陷于被动。在新能源汽车继续成为主流的2023年,这一点尤为重要。《两万字长文:2022,汽车不能躺》autocarweekly 2023-1-3《补贴十三年,肥了谁?废了谁?》虎嗅APP 2022-11-30《燃油车的终局,由庶民决定》autocarweekly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