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最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套路大全(不要学坏)

最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套路大全(不要学坏)

公众号新闻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如果一个公司未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它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意义的披露,一种危害性的模式必定出现: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将会动摇;投资者将会变得焦虑不安;股价会因不明不白的理由随意波动,作为资本市场根基的信任将会经受严峻的考验。

                                       ——美国证监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

来源:棱镜观察 作者:棱镜君


声明:本文仅为经验分享,专业交流,请勿模仿。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两个词一直在我国财经领域是个热门话题,两者相加更是每一次媒体报道的头条。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仅二十年前的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到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然而我国财务造假的情况却是愈演愈烈,是什么原因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

棱镜君认为,违规成本是导致中美财务造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财务造假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造假手段、动因和避雷方法(特征识别)四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思考,总结出了十一类常用的财务造假方法十项财务造假动因五类三十项造假特征与避雷方法,以供参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不能有样学样搞造假,而是要以此为警示合规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不要再踏入同一个坑,而是要学会规避陷阱科学投资。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丰富,教训深刻,也为我们下一步思考提供了坐标。


(一)A股的财务造假记忆

创业板造假第一股。来自湖南常德的万福生科以创业板造假第一股闻名于市,其所处的农业行业被视为是财务造假的高危行业之一。2011年9月27日上市,2012年9月17日,湖南省证监局开始对万福生科进行立案稽查,万福生科隐蔽的“一条龙”造假手法开始浮出水面。最终核查出来的结果,2008年至2010年,万福生科分别虚增销售收入1.23亿元、1.50亿元、1.91亿元,虚增营业利润2,851万元、3,857万元、4,590万元。

A股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以“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闻名于资本市场。来自于辽宁丹东的这家公司,2014年1月27日登陆创业板,2015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16年7月正式作出处罚,启动强制退市程序。2018年8月25日,欣泰电气因欺诈上市及信披违法违规行为被剔除出了A股。

货币资金造假大案:巨额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康美药业曾是医药行业中的白马股,它在资本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是货币资金造假的简单粗暴。2018年底,证监会对康美药业启动了立案调查。019年4月30日,康美药业在《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中披露,公司经过自查发现,2017年原财报报表出现多计营收88.98亿元、多计营业成本76.62亿元、少计存货195.46亿元、少计在建工程6.32亿元、多计货币资金299.44亿元、多计经营性现金流103.00亿元等一系列重大会计差错。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的财务造假,且涉案金额创下A股历史之最。

(二)A股财务造假特征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证监会打击的行为,2021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通报2020年以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办理情况》,对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了专项通报和系统总结。一是造假模式复杂,系统性、全链条造假案件仍有发生。二是造假手段隐蔽,传统方式与新型手法杂糅共生。三是造假动机多样,并购重组领域造假相对突出。四是造假情节及危害后果严重,部分案件涉嫌刑事犯罪。


证监会很忙,2022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通报2021年案件办理情况》。2021年办理虚假陈述案件163起,其中财务造假75起,同比增长8%;向公安机关移送相关涉嫌犯罪案件32起,同比增长50%。

一是违法手段演变升级,刻意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掩盖造假。通过伪造合同、虚开发票等惯用手法有组织、系统性造假案件约占60%,部分上市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少计资产减值等方式粉饰业绩,有的虚构工程项目完工进度,提前确认虚增利润。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等新业态逐渐成为造假新“马甲”,有的借供应链金融之名,虚增收入562亿元、虚构利润47亿元;有的利用商业保理业务实施造假。

二是部分案件涉及金额大、周期长,市场影响恶劣。约60%财务造假案件情节严重涉嫌犯罪,超过30%的案件连续3年以上造假。有的上市公司虚构大宗商品贸易虚增收入129亿元。有的公司打着涉密产品旗号与多家上市公司虚构业务。有的在上市前即开始业绩造假,上市后实际控制人还操纵公司股价非法获利。

三是违法占用担保案件仍有发生,大股东通过多种方式套取公司资金。全年办理案件73起,同比增长69%。有的实际控制人直接划转上市公司资金,伪造银行对账单隐瞒占用;有的虚构工程款、投资款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8亿元;有的实际控制人未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擅自以上市公司名义为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合计约18亿元。


二、财务造假手段大全

棱镜君在下面整理出来十一条较常见的财务造假方式,也基本覆盖了当前上市公司的案例实际。

(一)虚增收入或利润的逻辑

虚增收入或利润通常是财务造假的目的,就是“无中生有”,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达到虚构业务、增加收入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业绩虚增之后,上市公司需要持续造假来维持“指标合理化”,就需要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操纵”,如为了将毛利率稳定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不引人怀疑,就要通过编造虚假的采购合同、生产记录、原材料出入库单据等,同步编造大量的成本支出,最终进行财务“大洗澡”来出清造假所带来的资产端的“潜亏”。


那要怎样洗澡呢?一般“洗澡”有三种方式,来消化账面虚增利润。一是固定资产减值,最初通过虚增预付款,之后转为存货,下一步转为在建工程,最后转为固定资产,然后大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完成“洗澡”,消化掉虚增;二是商誉减值,通过进行高估值并购,资金体外化,形成巨大商誉,之后进行大额商誉减值计提,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投资失败或并购失败;三是虚增货币资金。商誉减值和固定资产减值是传统的洗澡姿势,近些年市场已开发出新的姿势,将虚增利润直接放到货币资金。因为这样造假难度很低,不用动脑筋去做实际业务,只需要伪造与银行的相关函证,简单粗暴,康美药业就是如此。

2016年至2018年期间,康美药业通过仿造、变造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通过伪造、变造大额定期存单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将不满足会计确认和计量条件工程项目纳入报表,虚增固定资产等实施造假。康美药业2016年虚增货币资金225亿元,2017年虚增货币资金299亿元。而2018年半年报,虚增货币资金高达362亿元,占公司披露净资产的108.24%,厉害吧?

又如2018年至2019年,广州浪奇通过虚构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循环交易乙二醇仓单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28.86亿元,虚增利润4.82亿元,虚增存货20.39亿元。

发现它不是很容易,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行业对比、与前年度业绩对比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比如一个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期,但它的收入却疯狂增长,或者比较企业往年收入与本年收入,企业收入大规模增加。

还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检验企业是否有虚构收入情况,虚构收入调整的是利润表,可以通过观察收入与现金的缺口来发现虚增收入的可能,因为现金流是比较难伪造的。当然,我们这种分析也是事后诸葛亮,正常情况下大部人基本发现不了,等到上市公司自身造不下去了才暴雷。

(二)虚构业务是主思路

虚构业务,顾名思义,就是完全不存在的业务,是比较常见也是严重的造假行为。通常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或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更有甚者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种是比较初级的违法行为。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如某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另外,还有利用阴阳合同(或说是“抽屉协议”)进行虚构收入,如正规合同上注明货款是2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1亿元,另外1亿元虚挂,这样虚增了1亿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比较普遍。最常见的手法是通过与客户或者隐性关联方串通合谋虚构业务和收入。从这几年的案例来看,类似这种操作以及升级更加隐蔽,协助实施造假的“帮凶”从关联方、隐性关联方向真实客户、供应商转换,即从“无中生有”走向“真真假假”。与真实客户、供应商等串通舞弊,借助货币资金,来完成业务流与资金流的“闭环”,以降低资产类科目的异常特征,掩盖财务舞弊的真实面目。

但无论怎么个操作,虚构业务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得安排一个“财务搓澡工”具体实施,如“IPO准则实务交流”《实务总结: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套路》中所言,它离不开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虚构客户和供应商。此处一般采取三种类型,一是需要成立一个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公司进行造假,有些还是实控人自己的关联公司或亲友的关联公司。二是利用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造假。空壳公司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就找关系好的真实的客户“帮帮忙”,在真真假假中进行,FBI也未必能发现,发现了也不怕,“好兄弟”会挺住的,当然,会给好处的。三是利用海外客户和供应商造假。国外的公司,审计成本也高,识别难度更大。

二是虚构资金流与虚构经济业务相匹配。这里有几个特点吧。如大量使用现金交易、伪造银行对账单及资金进出凭证、伪造“真实”的资金流,构建资金循环、伪造或篡改银行收付款凭单、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资金流转轨迹、利用银行信贷等业务切断资金循环关系等。

三是如何“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这个消化过程也比较丰富,如虚增银行存款、虚增应收款项、虚增存货、虚增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上述具体过程也比较复杂,我在此次不展开来讲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其他研究者的文章。

例如,长园集团虚构与海外真实客户销售业务,并与海外客户签订“阴阳合同”、备忘录、承诺函或声明,表示只是协助免税清关,不存在付款义务。

2016年至2019年,宜华生活通过虚构境内销售业务、高报出口货物销售额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四年累计金额为70.92亿元;同时,宜华生活按照境内销售实际虚增利润以及按照外销平均毛利率估算境外销售虚增利润,四年累计金额为27.79亿元。

2015年至2018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累计虚增利润115.31亿元。

(三)虚增银行存款

虚增银行存款的案例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例如康得新、宜华生活。胆子越来越大了。

宜华生活通过财务不记账、虚假记账、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期间,其累计虚增货币金额达94.41亿元。

2015年至2018年,康得新银行存款总额为565.10亿元,其中存于北京银行账户的余额为332.28亿元,经查,康得新存于北京银行账户各年末的实际余额为0元。

2015年、2016年半年度、2016年,龙力生物通过删除、修改、伪造大量会计凭证、相关单据,以及将部分募集资金从募集资金专户转入一般户用于日常经营和归还贷款等方式,分别虚增银行存款4.99亿元、1.21亿元、1.27亿元。同时,龙力生物还通过删除应付票据及部分债务对应的保证金账户方式虚减银行存款。此外,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龙力生物通过删除与借款相关的利息费用、居间服务费等记账凭证的方式,累计虚增利润6.7亿元。

(四)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1、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先把它确定下来,后面再来修改。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这个发生在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行业比较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而工程收入一般要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就可以导致多确认利润。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如恒顺众昇就曾经因为提前确认收入被证监会处罚,2014年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在合同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确认了2.92亿元的收入。还有华夏建通,2007年它在未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开具销售发票提前确认营业收入640万。

2、推迟确认收入

推迟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业绩不错,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时发生

通过推迟确认收入,企业可以人为控制报表的趋势,平滑企业收入和利润,看起来是持续增长,有点麻痹投资者的意味。或者企业今年巨额亏损,通过推迟确认收入可以确保来年利润扭亏为盈,营造业绩转好的假象,甚至可以达到“保壳”的功效。

(五)操纵各种费用的逻辑

一家企业财务的三个主要要素是营业收入、营业费用和净利润。财务造假基本也就是围绕着这三者进行。其中,操纵各种费用是重要的利润调节工具,如转移费用、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处理和推迟费用确认时间等。


1、转移费用

为了虚增利润,有些上市公司的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以此来隐藏费用。比如武汉凡谷在2016年2-3季度少计自制半成品的领用,导致成本减少近4000万元。三峡新材在2011-2013年三年间累计少记1亿元的原材料成本。ST昆机在 2013-2015年实际内退657人,但在财务记录中内退人数为374,通过少记内退人数少记管理费用2649万元,并通过少记高管薪酬少记管理费用312万元。这种不记或少记费用的本质其实就是化有为无。

具体的操作思路,如其他研究者所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2、费用资本化

这里先说下什么叫“费用资本化”?通俗来说,费用就是企业花出去的钱,资本就是企业的资产,化就是转化为。所以费用资本化的意思就是:企业花出去的钱,变成了企业的资产。举个例子:某公司花了2个亿买了一栋办公楼,钱虽然没了,但是多了一栋办公楼。公司1年给所有员工发了2亿元的工资,钱没了,也没有变成什么资产。前者就是费用资本化,后者不是。

有些费用是可以资本化的,有些则不可以。费用如果不资本化,就会计入利润表,直接少了大把利润,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利润。举个例子:某公司当年业务不错赚了2亿元,但同时公司当年花了5亿元购买厂房设备扩大生产,如果这些开支直接作为费用计入利润表,那么公司当年利润就会变成亏损3亿元,这不大合适,所以这些开支就会计入为资本开支,资本化为企业资产,企业当年利润就是2亿元。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本化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些费用资本化就不一定合适了。所以,费用资本化是一个方便调节企业利润的手段。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研发费用占比较高的科技和医药企业会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问题。如某公司投资了1亿元研发某种产品,研发成功的话可以取得专利生产权每年赚一千万,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研发成功,回报多少也未知,于是比较合理的通行做法就是对部分比例进行资本化,后面以无形资产的方式存在。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不同。比如造假大户乐视网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研发费用资本化占比60%,是当年净利润的337%

有人说,财务洗澡是把亏空做大,隐瞒利润。而这个费用资本化,则是把亏损分摊,在利润好的年头多摊销一点,利润差的年头摊销少一点而已。怎样的才合理?保守点就合理。

3、递延费用

递延费用,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如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等递延。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

4、推迟费用确认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与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如果当期利润不太好,公司倾向于推后确认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嘛。

那怎样推后确认费用呢?钛媒体在《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一文中说推后确认费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推后记账。比如大智慧公司曾把年终奖推后发放,本应该在2013年确认的3000多万年终奖,推迟到2014年1月发放和记账,这样推迟确认费用使大智慧2013年净利润增加了大约2500万元。海迅联也曾经采用类似的手法,把2011年度的年终奖推迟到2012年进行确认,使2011年的净利润增加了4000万元。二是将原本应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这是指公司将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暂时挂列为 “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资产科目,同时也会虚增资产。

东北制药在1996 年报告了1920万元的净利润,公司公告称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批复,把已经发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利息支出”等累计约1.4亿元挂列为“递延资产”。而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记账,虚增的1.4亿的资产应该记为本期费用,这将导致该年亏损1.2亿。

锐奇股份在2015年曾经将已费用化的研发支出100多万从“管理费用”中冲回至“研发费用化支出”,再将其调整至“预付账款”科目,后来又将100多万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从“管理费用”直接调整至“存货”科目,最终将两笔费用都推迟到7月才确认。

(六)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公司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按照规定,根据需要,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就是说,这些会计科目都存在利润操纵的空间。

由于资产评估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非长期资产减值可以在减值迹象消失后相应转回减值,从而增加利润,因此很多上市公司经常利用这个科目进行“业绩洗澡”,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整利润的案例有很多,向日葵公司在2012年计提了1.72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净利润亏损3.5亿元,然而第二年又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转回0.53亿元,使2013年净利润扭亏为盈。

TCL公司在2000年少计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

南纺股份少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超过2400万元,比如其子公司提供给华丰投资的500万元借款账龄超过五年,未计提坏账准备,子公司采购的存货长期积压报废,也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上述案例均为网络公开信息获取。

(七)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如果说公司的营业收入反映的是“造血能力”,那非经常性损益可以理解为 “外来输血”。因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常常是一次性的,很多上市公司会在这个项目上动手脚。


棱镜君又来科普了。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也就是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

圣莱达2015年涉及两项财务造假,都是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的。圣莱达主营业务为生产热水器,但是在2015年却跟华视友邦签订了一份电影版权的转让协议。合同规定,华视友邦把一部电影版权作价3000万转让给圣莱达,但有一个条件是华视友邦需要按时取得电影的公映许可证,否则华视友邦就要多赔付1000万的违约金。随后华视友邦“按时违约”,圣莱达最终收到了这笔1000万的违约金,并确认为2015年的营业外收入。

另外,2015年底圣莱达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得极速咖啡机研发项目的财政综合补助1000万元,但这笔政府补助,实则是由其控股股东宁波金阳光先以税收保证金的名义向镇政府转账1000万元,然后再由镇政府以财政补助的名义将钱打给圣莱达的。

很多上市公司采用这些花式造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了连续两年亏损被ST。

(八)虚增资产和隐瞒负债

虚增资产主要是指直接在购入资产后多记资产金额,甚至直接列入不存在的资产,最容易动手脚的就是存货科目,农林牧渔行业由于具有存货数量不易盘点及不能确定内在的公允价值等特征,成为财务造假的重灾区;另外,我们前面所说的原本应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也是虚增资产的常用手段。


操作手法有多样:

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

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

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

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

“獐子岛的扇贝又跑了”,这件事大家一定还印象深刻。早在2014年10月,獐子岛曾公告称因遭遇北黄海异常的冷水团,海底牧场绝收;2018年初,獐子岛又发公告说分海域的底部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整个2017年亏了7.23个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之前年度存货的真实性。

万福生科在2012年虚增在建工程7500万元,还借用农户身份证开立大量银行账户,再以“采购原材料”的名义将资金打给农户,实则是自己进行资金周转,并以此虚增预付款项。


隐瞒负债是指故意将一些负债事项掩盖。隐瞒一些负债也可以让资产负债表更好看,降低企业的杠杆。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比如,龙力生物在2017年年报中隐藏了16.8亿元的借款,隐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借款产生的财务费用,提升业绩二是隐藏旧借款去贷新借款。佳兆业在2012年至2014年之间与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签订了41项借款协议,总贷款额度为352亿元,截止2014年底有308亿元并未还清。而在会计记录中,这308亿债务其中138亿元被归类为“其他应付款”,44亿元被归类为“权益”,82亿元归类为“其他应付款”,另有44亿元款项没有入账。识别这类造假需要关注公司负债与现金流、货币资金等项目的匹配程度,如果公司出现账面上有不少货币资金还继续借、现金流一直恶化还能持续经营等情况,需要警惕是否有负债隐藏。

(九)资产重组创造利润(高端造假)

重大资产重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大事,它可能是收购了大型的同行或跨界转型,其中隐含了众多发家致富的机会。正常的资产重组固然是好事,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的业绩,也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股价收益。

然而部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也想到了资产重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给上市公司输送利润,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这种造假并不是对上市公司自己造假,而是对要重组的非上市公司造假。

如步森股份,它是一家服装出口的上市公司,业绩不行形如空壳,想通过重组康华农业进入农业行业。遗憾的是康华农业的数据严重注水,2011-2014年,康华农业每年虚增了40%的收入。所以,我们对资产重组案件要关注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真实性,评估值是否过高,对于置入的业绩明显高于行业正常水平的资产要格外小心。

(十)借助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何谓关联交易?通俗地说就是上市公司跟自己亲近的人的交易,比如大股东的其他公司,董监高的公司,或是与这些人关系密切的机构或个人之间发生的交易。自己人合作,怎能无大利可图?所以,通过关联交易财务造假的案例数不胜数,是上市公司违规的高发地。

关联交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为规避税赋、转移利润、操控报表提供了条件。

比如“创业板财务造假第一股新大地”,曾经利用关联方交易,使体外资金循环。新大地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虚增了收入,而且也造出了与利润表相匹配的现金流量表。首先通过虚构原材料采购或在建工程业务,将自有资金转出到关联公司A,然后再虚构向A的销售业务,将流出到A公司的现金以销售收入的方式回流到新大地,从而形成了“扩大投资、收入增加”的假象。

又如紫鑫药业,它的上游四家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都是紫鑫药业董事长。紫鑫药业先将资金以采购款的名义打给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通过房地产公司等渠道转入紫鑫药业的下游客户,下游客户使用转入的资金采购紫鑫药业的产品,从而形成了一套自买自卖的交易模式。

这种造假方式需要相关公司配合完成,通常是关联公司,因此证监会对关联交易密切关注。对于股权复杂的公司来说,关联交易更加难识别。如果一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关联交易,业绩往往是不可靠的,需要关注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资金是否空转。

(十一)会计政策变更

按照法律规定,企业一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应在各期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但有的上市公司又动起了歪脑筋。棱镜君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如何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谋利?》,众所周知,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但自发变更会计政策也是允许的,条件是这种变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上市公司中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的情况却并不少见。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更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当然,也有“智慧型“的合规会计政策调整案例,帮助上市公司重新回归轨道,值得学习。


三、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受利益驱使,只要有一定的造假机会和动因,就千方百计造假。造假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IPO顺利上市而造假,有的是上市公司想融资,有的是老板想高位套现,有的游走在退市边缘需要规避亏损,也有为重组收购资产的评估报告财务造假,有的也可能为了完成业绩承诺,还存在着类似涉及关联交易等重大资产处置故意记载遗漏等。

了解动机,你才能更好地发现猫腻。公司是没有自主意识的,财务造假的本质反映的是公司实控人的意志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不仅屡禁不止,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究,既要从外部寻找原因,也要从内部探究缘由。笔者认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多样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叠加影响。下面我就从十个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经济周期下行,财务造假浮出水面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出现下行趋势,逐步告别曾经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步入了新的经济周期,下行压力加大。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高企、成本攀升等现象,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主体,上市公司首先感受到了经济下行传导出的巨大压力。此时掩盖财务造假的难度加大,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退潮时才能看清谁在裸泳。一般来说,财务造假在经济上行周期易于掩盖,在经济下行周期则容易暴露。所以,我想说的是,经济周期上行时,由于市场资金充足,一些“财务专家”敢铤而走险造假,自认为可以做平账面,甚至打通核查要素,进而可能增加财务造假的概率。


(二)保壳压力增大,以身试险最后一搏。

无论是经济低迷,还是自身经营失误,你的业绩就是你存在A股的理由。随着注册制的逐步推行,退市条件越来越多(只要触碰到其中一个则直接退市)。好不容易才IPO成功搞来的上市公司平台,特别是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怎可轻易失去? 以身试险从来就是创业者的家常便饭,在事业与名声的抉择中,不少民营企业家选择了前者。

从实际情况来说,近些年,很多民营企业确实生存艰难,外部环境的巨变,竞争格局的颠覆,使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一些转型升级受阻或失败的上市公司铤而走险,借助财务造假,期望熬过阵痛期。据媒体报道,2007至2018年的87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样本的行业分布表明,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高达62家,占舞弊样本的71.26%,这两个行业既是转型升级最艰难的行业,也是财务造假频发的重灾区。此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转型升级,不惜代价收购兼并,形成巨额商誉,加上通过对赌协议做出业绩承诺,或通过股权质押融资,最终诱发了业绩“爆雷”潮和财务造假潮。


(三)再融资需求强,财务造假动机强烈。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引用英国评论家邓宁格的话:“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这个它指的是就资本。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需要几个必备的前提条件才可能获得证监会的批准,如符合行业引导政策、稳定的利润趋势。公司业绩越好,市值越高,再融资利益最大化的概率就大。如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进行融资,同样是发行1%的股份,市值越高,就能募集到更多的钱,并且对大股东的股份稀释也少。于是,“贼心”就此萌芽,虚增利润成为大多数造假公司实现目标的捷径。


(四)业绩承诺压力,明知是错不得不做。

业绩承诺是指上市公司收购公司时,为了保证收购资产的质量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按照相关法规,被收购公司的原股东要承诺未来几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金额。上市公司收购某公司时,一般都可以取得十倍甚至数十倍的估值,进而导致高溢价,高商誉。原股东为了匹配得上这个价钱,往往也就会进行高业绩承诺。很多原股东为了尽快取得对价(现金或股份)收益落袋为安,冒着无法达成业绩承诺的风险进行了承诺。待到兑现时间时(一般是三到五年),眼看无法完成承诺,便造假了。


(五)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造假无需理由。

重组文化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重组”出来的财务指标,很多是不连续的,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在并购重组中收购标的财务造假亦值得关注,它的造假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对于一些人来说造假无需理由。收购标的财务造假,一种情况是配合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另一种是被收购公司股东希望通过财务造假卖个好价钱,而上市公司为做高股价有时还会假装"傻白甜”

如粤传媒收购香榭丽广告财务造假案。2014年5月,粤传媒业务转型,收购上海香榭丽广告传媒有限公司。香榭丽公司及叶玫等人在与粤传媒签订、履行购买资产协议及盈利预测补偿协议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粤传媒现金、股份等并购对价共计4.5亿元,及后续增资4500万元。2018年5月25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件公开宣判上海香榭丽广告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叶玫、乔旭东、周思海合同诈骗罪、单位行贿罪;收购标的公司----香榭丽实际控制人被判15年半,共同创始人被判决10年,财务总监被判4年。

(六)大股东要变现,财务造假“回归本质”。

虽说大股东赚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直接最合法的就是减持上市公司股票了。如果通过上市公司造假把收入或利润给做上去后,上市公司的股价当然也会往上涨,大股东手头上的股票就会更值钱。拿这些股票去质押或直接减持,可以套更多的钱出来。近些年,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例子实在太多了,除了财务造假,还有违规担保,资金占用等手段,真的是让上市公司成了被蹂躏的境地,最惨的还是众多中小股东们。


(七)违规成本太低,财务造假前赴后继。

为何始终有不断的财务造假出现?

从近年证监会披露出来的关于上市公司相关主体(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等)行政处罚决定和市场禁入增长情况来看,在过去十几年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被市场禁入的呈快速上升态势,但相关违规主体受到的处罚实在是太低了。因为按照旧版本《证券法》的规定,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大的处罚金额就是60万元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康得新虚增199亿元的利润,竟然只被处以60万元的罚款,这种无感的处罚,怎有不助长造假气焰之理?而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券商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所以说,我国证券市场投机炒作氛围浓厚,市盈率高企,虚增利润的财富乘数效应巨大,财务造假一本万利,让人前赴后继。

 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百年老店的华尔街都因为几个会计丑闻而变得晃晃悠悠。稳定和发展,固然都很重要,但要对证券市场的“财务造假”形成巨大震慑力,就必须要行霹雳手段,不能菩萨心肠了。不过最新版本的2020年实行的《证券法》已逐步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了,是个进步。

(八)治理机制失效,财务造假畅通无阻。

很多研究者在分析上市公司问题时,时常都会拿治理机制说事。这是事实,却也是短期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如独立董事无法“独立”一样,这都是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和现阶段国情决定的,急也急不来。

但从成熟的外国的公司治理来说,这个机制不容忽视。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财务造假与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凡是发生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其治理机制一定存在重大缺陷。其实,核心主要是权利的“管控”问题。如权力结构、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利益协调等。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上述所谓公司治理,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但几乎是摆设,“皇帝的新衣”。这也是我国企业成熟化还需要走得相当长的过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频发,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从西方借鉴来的公司治理制度形似而神不至,或许,我们应该好好探究出来一条真正适合我们中国企业的治理机制。

(九)委托制度僵化,独立审计名不符实。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石。作为普通公众,对上市公司自己发布的数据不一定全信,但对第三方中介机构往往是赋予了更多的信任。国内外众多审计失败案例表明,很多财务造假之所以没有被曝光和揭露,并非注册会计师缺乏专业胜任能力,而是独立性缺失使然。但“限于为客户保密以及市场上一些潜在压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大量舞弊和差错,外界不得而知”。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是由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股东大会的表决结果由大股东确定。名义上是上市公司付钱给会计师事务所,但本质上谁敢说不是大股东(实控人)付的钱? 那要听谁的话就很清楚了。

审计单位或者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一直是我们A股的一道难以解决的问题。2022年1月,证监会发布《证监会依法从严查处证券中介机构违法行为》,按照证监会的通报表述,中介机构的违法行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险识别与评估程序存在严重缺陷,未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余额大、“存贷双高”明显、存在舞弊风险的情况下,仍未识别货币资金重大错报风险。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未对公司生产成本大幅波动、原材料频繁结转等异常情况保持合理怀疑,未进行有效核查或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

二是鉴证、评估等程序执行不充分、不适当,核查验证“走过场”,执业报告“量身定制”。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未对函证过程保持有效控制,监盘程序执行不到位。有的资产评估机构按照公司预先设定的价值出具评估报告,签字评估师未实际执行评估程序。

三是职业判断不合理,形成的专业意见背离执业基本准则。有的证券公司作为财务顾问服务机构,忽视公司项目进展的不确定性,导致收入预测与实际情况存在重大差异。有的律师事务所在审查合同效力时,未履行特别注意义务,未发现公司无权处分资产等情况。

四是严重背离职业操守,配合、协助公司实施造假行为。有的从业人员配合公司拦截询证函,伪造审计证据。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按公司要求提前约定审计意见类型,签署“抽屉协议”。上述违法行为反映出一些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独立性、专业性缺失,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职业怀疑精神、丧失职业底线等突出问题。

所以说,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层同时扮演着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对象的双重角色,由被审计者委托审计者的角色冲突,使会计师事务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生存重压下甚至可能滋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心态。

(十)审计范围受限,内外勾结逍遥法外。

操纵收入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惯用手法。近年披露的康得新、康美药业和獐子岛等造假案,无一例外都涉及收入操纵。而且,这些交易造假型的收入操纵已经形成造假链条的闭环上市公司与供应商、客户、银行等外部主体相互勾结,里应外合,物流、资金流和凭证流环环相扣,交互印证,共同逃避监管部门的稽查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对于只是赚钱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没有办法将审计范围延伸到这些协助造假的外部主体,往往导致审计失效。审计范围受限,使内外勾结的交易造型性舞弊案得以逍遥法外,助长了里应外合的财务造假。


四、财务造假的特征(投资者如何避雷?)

我本想把财务造假的特征和投资者如何避雷分开来写,但是后面发现两者其实是相同的,投资者避雷不就是要识别财务造假的特征进行回避吗?因此合并描述减少篇幅。


自从有了资本市场,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财务造假活动。要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于没什么财务知识背景的股民而言,可谓难上加难。前后就有蓝田股份、乐视、康得新、康美药业等大案,震惊整个市场。这些造假案中,受伤最大的还是持股的中小股东们,尤其是拿血汗钱入市的普通散户。

因此,如何识别形形色色的财务造假公司,是我们普通股民必备的技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此起彼伏,散户如何避雷?棱镜君认为,基本的财务知识的前提条件,而生活常识同样符合股市分析规律,识别财务造假的特征是规避陷阱的最核心要素。因此,我将重点分析十九项财务数据异常八类非财务事项的异常,都是满满的干货

(一)基本的财务知识是必须

发现财务数据打架,是投资者识别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方式。棱镜君认为,做股票投资一直是一件专业的事情,非专业的人员不宜投入过深。如想在股市里取得一定的收益,最起码的财务知识是必备的,遗憾的是大部分民众都是“光着膀子” 干架,可能因运气或趋势取得一定收益,但从概率上来说,基本都会亏回去。随着舞弊手法日趋隐蔽,利益方配合更加密切,投资者要从财务数据异常识别出财务造假,难度也在加大,但这不是你不学习的理由,相反,更应不断学习来识别越来越多的骗术套路。

(二)生活常识可能救你一命

常识,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投资者识别造假的主要途径。

比如,在电脑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为5%左右,但某上市公司,其税后利润率达到10%,让人感到惊讶。再仔细看年报,原来公司利润中,超过一半的总利润是来自一次重大的股权转让交易。

“老老实实做人”,是中国人的古训。但到了股票市场,很多人却都成了十足的投机分子。一些凭常识就能发觉的很多财务造假现象,很多人却愿意去相信,这为造假者不断编故事、造数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按照统计结果和经验上来说,财务造假公司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研究发现,“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存货与在建工程等资产难以核实、购销环节较为复杂,是目前财务舞弊的高发行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新《证券法》实施后的2020~2021年度看,查处的财务舞弊公司出现了一个新特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舞弊公司数量和比例大幅提升,也成为财务舞弊高发行业。问题基本上出在与并购游戏等轻资产公司带来的巨额商誉爆雷压力相关,或与疫情影响下的公司业绩下滑或业绩对赌压力相关。

“经济下行周期,上市公司业绩下行压力大,靠粉饰财务数据来支撑股价表现的动机会增强。既然知道大坑了,就少去尝试吧。

(四)警惕财务数据的异常

1、重要财务指标应有连续性

只要是财务造假,必然会出现一些会计科目和财务比率出现异常,通过横向同行对比和纵向历史对比往往能发行一些异常事项,如果这些异常事项难以找到合理解释,那么这类公司就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如如果一家公司变化太快,玩“蹦极”运动,一下从连续多年的亏损变成每股2元多的盈利,一下从垃圾股ST变为“绩优成长”,同时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也提前高歌猛进,此时,普通的投资者就要分外留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利润高速成长的背后故事。

2、关注一次性收入

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这是很多非法、“灰法”(看似合法,但既不道德,又缺乏合法原则支持)的财务造假最常采用的手段。那些重大交易,表面上大股东或者关联方吃了大亏,但它们最终会大笔从其他普通投资者手中赚回来。靠重大交易而取得利润,往往不会创造太多的现金流,产生的利润也是一次性的,不会持久。而且,经常搞重大交易的公司,往往对老老实实搞经营已经没有了兴趣,这种染上坏习惯的公司,也很难变成真正的蓝筹公司。

3、财报没有被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

偶尔因特殊情况未被出具标准意见是正常的,但是经常不“标准”,那铁定是坑。

4、突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注意是“突然”,这个“突然”一般体现在每年年报前夕。按照规定,上市公司每年4月30日前要披露前一年度的年度报告,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如果在披露前,审计师“不听话”,那我是不是得赶紧换?突然换锁的上市公司不一定有大问题,但肯定有不小的问题。

此外,如果聘请的审计事务所名不见经传且信誉不佳的锁,那很可能是有太多棘手的问题了。

5、隐瞒关联交易或严重依赖关联交易或大量复杂的关联交易

既然说是隐瞒,那再暴露前肯定不会被你发现,但你可以去分析数据的异常(这需要时间)。而严重依赖关联交易或大量复杂关联交易的信息,你是可以随时查到的。棱镜君始终认为,关联交易不是必须,特别是大额的经常性的关联交易,将给他的评级大打折扣,特别是民营企业。这又可以成为我们筛选好公司的方法。

6、大客户退货或者无故消失

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后被监管层发现,由问询函的形式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回复。很多都是可以蒙混过关,但作为投资者来说,应当学会判断。

7、主要供货商可疑或者不正规

“可疑”可以是这家供货商的成立时间很晚,缴纳社保的人数很少,大股东背景很奇怪,有被处罚背景等。

8、业绩预测非常不准确,差额巨大。

会不会是前面说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干了?

9、财务报表突然延期

同样会不会是会计师不认?

10、应收账款莫名其妙大增

如果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在增加、或者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速度,平均应收账龄在增加,这往往是公司要出问题的先兆。

美国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把某一软件产品卖给客户,按照协议,只要该客户每年向软件公司支付一笔使用费,就可以在未来很多年里使用该软件。这家软件公司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却把未来的软件使用费全部折现处理为当年的收入,把根本还没有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这种做法,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提前计算收入法”,有欺诈投资者之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的产生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

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经常在年底搞突击销售,哪有那么好的运气?最后几天的每天销售额是平时的几十倍,造成大批的应收账款。这是天上掉馅饼了吧?

11、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

这是上市公司以前惯用的似乎又“合法”的财务大洗澡。

12、毛利率经常波动,有时远超同行均值。

远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是财务造假的一个特征。竞争优势无法解释毛利率经常波动的情况,只能说是内部财务科目的调整?

13、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出现大幅波动

发票够否?给合伙人的“安慰奖金”发到位否?还是做账做不平了?

14、营业收入大幅提高,工资等却远低于其增长。

一般来说,营业收入跟员工的工资应该是正相关甚至同比例的增长,固然有些许差异的合理可能,幅度大了就令人怀疑了,难道收进来的钱都喂了狗?没有狗那就是蒸发掉了。

15、海外收入占比大

这几年有海外公司的上市公司出的事不是少数,而疫情又给了这些人喘息的时间,因为审计师很难到国外去做审计,去了也难以拿到准确的结果,都是串通好的。这类公司,只能说少碰。

16、高比例选择资本化处理

前面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高比例选择资本化处理,可以形成巨大的资产数额。好像是合规,但总感觉不自在,那就不碰它吧。

17、巨额商誉

三高问题其实是老问题了,由收购带来的高商誉问题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说不上它有多大的问题,但往往暴雷多的又是这类公司,动不动突然给你商誉减值,让人无法招架。如爱尔眼科,一直在并购,商誉也高,但目前看来,还是正常的公司。

18、经营现金流差,利润与现金流长期不匹配。

现金流一直是被大家提及的问题,却又经常不把它当回事,认为新思路可以解决历史问题。

19、长期以来分红很少

以棱镜君的观察,长期不分红的公司,没有几家好公司。


此外,还有很多财务数据异常的信号,我就不一一列举解释了。如异常的营业外收入大增、存货莫名其妙大增、长期待摊费用大增、企业大买无形资产、在建工程迟迟未转为固定资产、其他应收应付款数额很大等。

(五)留意非财务异常迹象

有些朋友看到财务数据就头大了,那你就看看非财务数据吧,也能避开很多雷。

1、股东行为异常

这里指的主要股东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实控人),有时也可以是一致行动人。特指这类股东的股份异常,如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大比例质押或被冻结。从结果上看,在财务造假公司中,这一异常出现频率最高。

2、监管事项异常

这里指的监管异常是指上市公司受到监管单位(交易所或证监局)的监管事项(下发问询函)异常,一般情况下,监管单位没事不会找上市公司,如果公司频繁受到非处罚类监管问询,则大概率出现问题。如乐视网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就收到了30封来自深交所的各种问询函。

如果公司被证监会谴责或正在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99%要出大事。怎样查一家上市公司收到的监管单位的问询函?到交易所网站就可以查到了。

3、交易对象异常

这个交易对象是指公司的客户或供应商,如果客户贡献收入占比很高,而客户成立时间短、缴纳社保人数少、公司规模过小等等,这种业务规模特征与交易金额相背离、供应商变动频繁或存在隐形关联关系的都意味着背后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4、并购行为异常

如果报告期内存在高商誉且被并购方业绩对赌精准达标的,结合其他异常数据,基本可以判定。

5、司法预警异常

顾名思义,就是公司涉及重大诉讼或被纳入失信人。偶尔的重大诉讼问题不大,要看性质是否严重,金额是否足够大到拖累公司当年业绩。经常诉讼缠身的难有多少经营业务的精力了,估计也不是什么正规的生意。

6、业务特征异常

这个业务特征需要花点时间去分析,如人均产值不符合行业惯例,有些数据是明显超越了我们的基本常识,今天不出问题也是明天出问题,迟早的事。

7、高管行为异常

咱上市公司的高管肯定是最敏感的一线人员,他们的举动就是我们的信号。

比如公司核心高管身兼多职的,是公司没人才吗?不是,是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一些事情。

高管大量减持套现。少量减持是正常的,高管也是普通人,也想偶尔去马尔代夫潜泳,可以理解。但大量甚至清仓式减持就得好好研究研究了,股价被爆炒了?人家要离职了?业绩不行了?

企业高管频繁离职,特别是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这两个职务的频繁离职。上市公司的财总和董秘,钱好多,有面子,为啥都留不住这些人才?太危险了,不想参与那我就走吧。

8、资本运作异常

有些上市公司,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经常作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资本运作,如跨行业并购,而且是高溢价并购。不知是大股东在套现还是失去了方向。

除此之外,公司高管报酬过低、公司网站简陋或提供的信息不够充分、缴纳的税收和收入不成比例、财务报表比较粗糙、信息披露内容格式在年度之间不一致、与同行业公司相比纸面财富的比例过大、即刻威胁起诉爆料者等都是异常的现象。


应该说,上市公司都是人精,很多事情看不懂也是正常的,真让你看懂了那人家就失败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个很笨却很有用的方法就是放弃那些盈利很不稳定,很难预测的公司,只寻找未来现金流量十分稳定,十分容易预测的公司。 这类公司有四个特点: 一是业务简单而且稳定,二是有持续竞争优势,三是盈利持续稳定,四是信息披露考评常年为A的


五、结语

每一个股民对财富和幸福生活都怀着朴素渴望,而每一次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都是对最可爱的中国股民最无情最致命的收割。

俗话说,登高必跌重,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但是,A股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炒作气氛仍然浓郁。这意味着,市场中一部分人利用另一部分人的智商和心里缺陷去收割后者的情况,仍会时有发生。



你学到了吗?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君最近拉了一个资管圈交流群,仅面向保险、银行、信托、券商等业内资管同仁,实名免费入群,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文末扫码投行君的微信。

知识星球《投行圈子》已正式上线,将打造金融圈最靠谱的实名人脉拓展平台。加入后还可以获取海量实用专业干货、进入业内人士云集的私域交流群。目前超过3000位同仁加入,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要想每天都看到我们的经典文章,只需点亮“星标”

来源:  棱镜洞察,为作者棱镜君 棱镜洞察 点赞!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太劲爆了!上市公司上演“全武行”!带头“大哥”,竟是创始人!科创板满500家!上市公司数量地域排名,苏沪粤领跑超市购物必备英语大全(附教学视频)开年宫斗大戏!上市公司父子反目惊动深交所上市22年后,这家公司成2023年退市第一股!曾卷入A股惊天大案,5年财务造假超500亿!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中国母亲投行必备财务实操技巧分享(财务异常/企业经营/IPO财务规范…)京东拟再分拆2公司上市,刘强东将“手握”7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典型案例汇编(10例)A股绿色周报|22家上市公司暴露环境风险 这家上市公司联营企业被开百万元环保罚单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家聘请专业团队量身定制,1家假扮客户员工接受访谈​两会 | 证监会罗卫:建议启动基金法修改,持续强化财务造假领域执法“故事大王”凯乐科技财务造假达500亿,一切都是有迹可循……2万股民懵了!上市公司突遭立案调查A股绿色周报丨12家上市公司暴露环境风险 多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旗下企业被罚为人处世大全(值得收藏)“废太子”惊动深交所!上市公司开年宫斗大戏,皆因7年前天价离婚案?真情书写人生市值仅15亿,控股股东免费送7亿现金!上市公司再现花式"保壳",交易所火速关注…学姐60天极限上岸:2023开年接offer的套路大公开!南京新百董事长翟凌云荣获“2022第十二届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最佳上市公司董事长奖项一老人送到医院已白肺,直接进了ICU!上市公司发讣告:创始人唐伟国感染新冠伴发基础性疾病逝世,享年66岁财务造假从纳斯达克退市的瑞幸,现在为什么让星巴克慌了?中国金融体系指标大全(2023年版)建议收藏!爱马仕成大赢家!去年全球时尚产业56家重要公司财报汇总北交所上市公司被举报财务造假,交易所要求券商、会计师核查!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2023年度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品读彭小玲老师的《生活在英国》一书夏日里,看皑皑雪山,望万仞冰川299元的病毒防御卡,能把2米范围变成净土?背后老板曾是“史上最牛造假公司”董事长,掏空上市公司资产带娃去三亚玩一圈儿吧!亚特兰蒂斯爱必侬度假套餐3天2晚,轻松又好玩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白皮书炸锅!上市公司请专业团队量身定制财务造假方案,虚增利润20亿英国著名女校长被丈夫所杀!丈夫生前公司财务恶化,曾是邻里眼中的模范一家...一本有思想有情趣的好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