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跳舞的江南女孩被MIT录取,她说:多亏了我学习的“笨”方法
听到小尘同学拿到MIT录取,我是又喜又惊。
喜的是这位灵秀的江南女孩儿从高一开始的梦想终于成真;
而惊讶则来自于,她实在太不像是个典型的MIT理工科大神了。
在我的心目中,小尘或许是一个这样的女孩儿:
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绝不是学术天才,也经常羡慕别人怎么神,什么难题都会解。如果要说特点,我可能就是目标感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吧……
△图片截自MI官网
那么,小尘是如何一步步拿到MIT录取?遇到了哪些挑战?她的家庭教育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们来听听她自己的讲述。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官方数据,一共有11,924名学生提交了Class of 2027届的早申请,总共录取了685名学生,早录取率低至5.7%,低于哈佛。
而根据“爸爸真棒”统计,一共有15位中国孩子被MIT录取,其中国内高中仅2枚,花落南外和清华附中国际部。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表述
我从小在体制内读书,不算名校,当时也没想着要出国。
我平时校内成绩很拔尖,小学的时候可能没有很突出,但一直保持,到了初中成绩也不错,如果要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也是毫无问题的。
但我一直很清楚,我并非所谓“大神”。
就拿我的专业数学来说。我觉得数学真的是有智商壁垒的,有些竞赛题目我就算再努力也答不出来,而隔壁拥有神一般智商、技巧的学霸,分分钟就有答案了。
我知道自己喜欢数学,也清楚自己不是天才。这种矛盾的心理,或者说恐惧,一直延续到我的申请季。
那么,我是如何保证成绩的呢?如果要总结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目标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永远相信自己有进步的空间。
举个例子。初中准备托福要出分有压力,于是当时除了校内作业之外,课外我其他什么都不做了。一年后,我如愿考出了110分。
还有,我刚到美高的时候,英语不好,口语尤其差,我甚至不敢开口跟人讲话。
对于当时的水平来说,学习英语荣誉课(honor)实在太难了,但我又不愿意drop掉这门课。
然后我就每天早上5点起来苦学。比如《麦克白》,我先看一遍英文的,然后再读一遍中文的,然后再把中英文对照着来看。读到后来,我对这本书每一个小细节都记得很牢。
这样的学习,让我时间很不够用。
在美高,第一年我是12点睡5点起床学习,到了后来就差不多是凌晨3点睡,然后7-8点起来准备上课。
为什么要出国
我是我们班唯一选择出国的学生。
小时候,我爸经常问我:
不过他并不是什么留学生海归,他自己是从小镇做题考到大城市的,他觉得这段经历让他眼界开阔很多,而他的女儿出生在中国的大城市,那么只有走向世界,才能收获更多。
再加上我很喜欢跳舞,也有一些别的兴趣爱好(比如烹饪、烘焙),国内的教育还是以学业为主,到了高中就更加是每天只剩学习、刷题,到时候我肯定也没有时间跳舞或者做我爱的甜品,没有时间干点其他事情了。
因此,等到初二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出国了。除了前面说的托福,我另外的活动很单薄,一个是参加过美高choate的夏校,另一个就是我的舞蹈兴趣。
美高申请之路并不是很顺利,因为我的口语太差了,每次面试都是灾难。
最后,只有一所寄宿高中给了我Offer,而且还是因为这所学校一直有录取体制内成绩好的学生的传统。后来,我在这里度过了4年高中生涯。
“又鸡又佛”的家庭教育
说到我爸妈,他们是非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怎么说呢。就是他们:
一方面希望我成绩好,进名校;
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我花太多时间单单在课堂学习上。
在他们看来,如果孩子被学业压得太紧的话,就会迷失自我,没有办法真正得到成长。
因此,小时候如果我要上什么学科培训班,他们就特别反对。他们觉得一旦被培训班占据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我就没工夫静下心来看书思考了。
在他们看来,读书是另一种开阔眼界。
我很感谢爸妈在教育上给了较多自由。像我国内的同学,有人周末真的可以上10个培训班,还要完成学校作业,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成绩这件事,他们的态度也比较“玄”。一方面嘴上总是说“成绩不重要”,表现得并不在意我的分数,但我其实知道他们是极其在意学习成绩的。
不过他们确实更在意我的学习方法论,内驱力、自主性等等。他们经常和我说的三点:
要有强烈的目标感
为实现目标的超强执行力
和面对无论好坏结果的平常心。
我想,说到底,他们骨子里还是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家长吧。
我爸妈是一直非常鼓励我学数学的,他们希望我本科能学一个比较基础类的学科,这样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派上用场。
“既然出去读美高了,
总得考个大藤回来吧”
读美高前,我爸说:
或许正是这句不经意间的玩笑话,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进名校的种子。
再加上我很喜欢数学,MIT又是全世界理工科学生的梦想,我也逃不过。但真正“迷”上了MIT,还是因为这件小事:
今年我在夏校做科研项目,刚好有一个数学理论是MIT教授搞出来的,我去网上搜索资料,发现他特有趣,除了论文发表之外,还会发表自己的打油诗。
我找到他的Email,表达了我的敬佩之情,另外问了几个问题。没想到他真的回复我了,还给我推荐了几本书。
几周后,我看到这位教授获得了很顶尖的数学大奖,才知道原来他这么牛。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MIT不仅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教授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的。
实现梦想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竞赛大牛娃,但我也有我的优点,按照我顾问XC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足够靠谱。
就是我要达到我的目标,必须做这些事情,那么不管事情有多难,我肯定会认真干的。
包括我的MIT每一篇文书都改了十几稿,在早申还没有出结果之前,我已经把所有的RD文书写好了。XC老师也是特别挑剔,但是挑剔之后才有完美。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顾问XC老师,虽然有时候她提出的要求,让我做的事情,真的很困难。但如今回过头来看,她让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对的。
就拿MIT面试来说吧。
XC老师强烈建议我去参加math prize for girls。参加这个活动,意味着我要取消学校的周六课程,以及一整个下午5小时的舞蹈排练(我的舞蹈老师可能会很不理解而有情绪),并且由于我一直在写文书没有准备,比赛肯定最后颗粒无收。
但周末两天活动下来,我确实对MIT有了更深的认知,也和招生官建立了初步联系。
但一直到感恩节我都没有收到面试通知。XC老师让我赶紧和招生官联系,问清楚是否有面试。(其实我当下是非常抗拒的,总觉得招生官会不会很烦我,他们这么忙是不是打扰到)
结果,万万没想到,招生官回复我邮件说已经安排了面试,让我等等。
可过了几天,面试官还是没有联系我。于是老师催我再发邮件(当时真的硬着头皮),没想到招生官回复说马上和团队沟通。而过了不多久,我的面试成了!
面试的顺利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这次面试不仅让MIT更加了解我as a person,我也知道了更多MIT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
可以说,如果没有顾问老师的push,我肯定是怂到一封邮件也不会发,也就没有珍贵的面试机会了。这样的故事,在我和XC老师的合作中,发生过很多次。
舞蹈和烹饪
其实一开始,我家里是不支持学舞蹈的。
毕竟在国内,除非要艺考,谁到了高中还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跳舞。
当然我给出的理由也比较充分:
可以说,跳舞伴随我整整四年美高时光。
每天下午3点一放学,我就会赶紧换衣服去舞蹈房,一直跳到6点。如果赶上有演出排练,周末一整个下午就泡在那里了。
但要说美高最大的挑战,估计也还是舞蹈带来的运动伤痛。因为我有不可逆的腰伤,指不定会什么时候发作,而我们舞蹈社的训练强度比较大,排练、演出,所以我需要经常和舞蹈老师沟通(一旦腰伤发作),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集中爆发。
后来听XC老师说才知道,我们中式思维讲“带伤上阵”,但美国老师更希望你一有不舒服就说出来,你不能继续跳了,他们也不会强迫你继续坚持。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再次受伤,包括未来在编舞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有些动作你是不能做的。
这样一来,不仅避免来回沟通消耗的时间成本,避免受伤,也能更顺利完成最终的演出。
还有,我也超爱做饭和烘焙!在美高感恩节、圣诞节放假,我就会租一个带厨房的房间, 然后每天自己研究做饭、烘焙。还记得疫情我回国上网课那段时间,我在家一有时间就做创意甜品,结果把我妈都给喂胖了。
听上去,舞蹈和做饭是不是和申请MIT数学专业没啥关系?其实这些看似“无用”的兴趣帮了我大忙。
我记得MIT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
虽然完全没有准备过这个话题,我还是想了一个老外都知道的菜——饺子。我说我不用买饺子皮,只要有肉有面粉,我就能把它做出来。
结果面试官说,他40多年前碰到过一个亚洲女孩,就是最会做饺子。面试能聊到这种程度,我想面试官对我印象深刻。
我还把自己的烘培创意加进了MIT的文书当中,描述了一个我给妈妈做的极其有创意的生日蛋糕(多亏了XC老师的坚持和支持,让我坚定这样的文书故事是可行的),可能也证明我就是MIT想要的那种“聪明,又有点奇怪”的学生吧。
我觉得美高很值得,
但也感谢九年义务教育
回过头来看,美高4年虽然很辛苦,也经常很焦虑,甚至只能睡4-5小时,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学校给所有Junior(11年级)女生办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我们可以选择一位Senior(12年级)的学姐来做你的引导人,然后她们会把学校传承下来的一个戒指给我们戴上,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
那一刻,我感觉我的青春是被人重视的。
其次,美高还有一个和国内不一样的地方,就是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工作,尽情玩乐)。
我就是一个很爱玩的人。我每天上学都要化妆,我很爱打扮,以至于不熟悉的同学还以为我是学fashion(时尚)的,我也会和朋友们出去party(然后回来再努力写作业)。
这可能就是比较美式的地方,取悦我自己。对我来说,成绩好,真的学习到东西变强是一种取悦,打扮漂亮也是一种取悦。
对我来说,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我要保住绩点,还要申请夏校考AMC,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我就会和朋友出去玩庆祝一下。
比如不磨蹭,做事效率高。虽然喜欢打扮,但画完全妆+搭配衣服,最多不超过15分钟,甚至我觉得做头发很浪费时间,每次去剪头发都要带着电脑过去……
甚至我会规定自己每个月只能出去玩一次,放松玩之后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
当然还有目标感感、执行力强、能吃苦,有名校情结,还有数学优势,我认为这些都是国内教育带给我的礼物。
如果你问我要不要读美高。我认为从我自己的美高经历来讲,包括学习、生活、申请结果,以及让我感到青春被重视,我觉得是非常值得。
如果单纯从申请来讲,美本录取美高学生本来也就有天然优势。
但另一方面也要综合看每个家庭的情况,比如孩子的独立性,家庭关系,意愿等等,再来做决定。
「 写在后面的话 」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对于每一个高中生来说,焦虑都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当看着身边的人都有极其厉害的奖项、活动,一定会焦虑的。
但光焦虑是没有用的。所有的荣耀,都是靠时间积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包括我也是今年暑假才上了一个含金量最高的数学夏校,甚至我的SAT是今年11月份才考出来的(这是MIT接受的最后一场SAT分数)。
我之前的SAT最高分是1530,之后考得更不理想。而我们学校11月份的SAT考场又取消了。我当时就有点崩溃,怎么办,凉拌了,不考了!
还是XC老师默默给我发了附近学校的SAT考场通知(也没逼我去考,但我感觉她是想让我去考)。但我想我都看到了,干脆再去考一次吧!
考试那天印象太深了!我5点起床,因为从学校到考场开车要1个小时,然后考了一整个上午。
12多结束后,我午饭都没吃,直奔舞蹈房排练(那是演出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一直练到5点。紧接着,我扒拉了一口饭,化妆换衣服,参加学校的舞会……
这或许就是我对待高中的态度:SAT是一定要考的,舞蹈也是一定要练的,舞会更是要参加的,饭少吃一顿是可以接受的。
采访结束后,我问小尘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她说,因为和诸多大佬比起来我就是一粒尘埃,一个人在宇宙里也只是一粒尘埃(她还是个科幻迷),但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积累,再加上父母的支持,学校和顾问老师的帮助,我也能闪闪发光。
小尘录取MIT背后的大神顾问被我们挖到了,听培养一对儿女都进哈佛,今年早申又帮助10个学生进MIT,独立顾问XC老师分享申请秘诀(3天限免哦)👇
本期福利
最新国际学校教育资讯、牛娃分享、大咖讲座、独家探校&超多K12干货大礼包分享!尽在 “爸爸真棒”国际教育群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