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大混战!
刚一开年,城市的洗牌就开始了。
24座GDP万亿城市的经济数据,已完全公布。
上海、北京、深圳依旧稳坐前三名,地位暂时还无人能撼动。
与2021年的排名相比,万亿城市格局出现了不小的变化:
重庆终于反超了广州,坐上了中国第四城的位置。
武汉反超杭州,终于又夺回失去两年的全国第八。
福州、泉州两兄弟,反超了济南、合肥。
西安反超了南通、东莞。
万亿之城,开启混战模式。
1
武汉终于杀回来了!
2022年,武汉依靠4%的增速,以113亿的微弱优势反超杭州,重新夺回全国第八城的位置。
武汉上一次排在第八位,还是在2019年。
2020年,疫情这只黑天鹅重创了武汉。作为第一个爆发地,武汉经济也基本跌入深渊。
人们开始逃离,工厂开始停工,经济几乎停止运转。
-4.7%的增速,也是历史未见。
无论是投资、消费、出口,还是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物流运输,无一正值。
即便杭州的经济增速是0,也能轻松超过武汉。
而经历过至暗时刻之后,武汉的经济便开始反弹。
到了2022年,经济运转已经重回正轨。4%的经济增速,甚至是十强城市中的最高值。
尤其是第二产业,7.3%的增速很好地支撑了经济恢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成为扛大梁的人。
此外,武汉固定投资增长10.8%,在24个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一。制造业投资增长19.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77.4%、38.1%,都成为重要推动力。
相比之下,杭州只有1.5%的增速,也成为被武汉反超的原因。
第二产业失速,成为杭州经济的拖累。
2022年,杭州第二产业增长0.4%,几乎没有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只增长0.3%,占比较大的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只增长了4.4%,都让杭州的工业,不太亮眼。
即便杭州的投资、消费也不输武汉,但工业的拉胯,相当于奔跑的一条腿几乎瘸了。
113亿的差距并非不可追,武汉、杭州的争夺,还将继续。
2
24座万亿城市中的前17位,排名相对稳定,最多也就是一个名次的变动。
18-24位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混战模式。
2021年,福州超过泉州,成为福建经济第一城,全国排名也上升3位来到20位。
到了2022年,福州泉州两兄弟齐发力,反超了济南、合肥。西安,反超了南通、东莞。
把7个万亿城市的经济指标摊开来看,就能发现各自排名上升或下降的秘密。
比如福州,各项经济数据在7个城市中都中规中矩,但稳扎稳打,正是近几年福州的特点。
比如泉州,投资增速10.3%,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
比如济南,工业、消费拖了后腿,消费的增速甚至下降了4.8%。
比如合肥,工业、投资、进出口增速都表现亮眼。
比如西安,工业增速13.9%,甚至能排在24个万亿城市中的第一。比亚迪西安工厂,是背后的最大功臣。
2022年,比亚迪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拿下国内第一。而西安工厂去年产量高达100.8万辆,同比增长145.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9.5万辆,同比大增270.4%。
一个企业的能量,是如此之强。
而东莞,工业和进出口都陷入负增长,尤其是依赖程度较高的进出口,直接下降8.6%,加上消费乏力,被西安反超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就相当于,两条腿一条断了,一条瘸了。
万亿城市竞争如此激烈,身后还有城市在追击,留给东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之所以说这7个城市竞争激烈,除了排名每年都会变动之外,7个城市的差距非常微小。
福州领先泉州205亿,泉州只领先济南75亿,济南只领先合肥14亿,西安领先南通106亿,南通领先东莞179亿。
相差最大的,西安落后合肥526亿,需要花费一番力气追赶。
但其他几个城市之间,涉及经济的每一个方面稍有差池,就会被超越。
毕竟,福州领先最后一名的东莞,也只有1107亿。
在全力拼经济的2023,7个万亿城市的大混战,还会再次上演一出好戏。
3
另一出好戏,是2023年可能还会有新的万亿城市晋升。
2022年,常州、烟台2个城市GDP都在9500亿左右,离万亿规模只差临门一脚。
身后还有唐山、徐州、大连、温州4个城市GDP规模在8000以上,若以各自提出的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看,这4个城市想要在今年晋升万亿之城,恐怕有些难度。
常州和烟台,才是真正的希望。
在新年第一会上,常州就喊出“将满怀豪情迈进GDP万亿之城”,烟台也明确提出“争取突破万亿大关”。
虽都是希望之星,但两个城市所走的产业道路,却大为不同。
烟台明显依靠传统工业。2022前11个月,烟台重工业增长12.6%,远超过轻工业的3.1%。去年前三季度,烟台第一大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
这使得2022年,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位居山东第一位。
而常州所走的路,就是紧紧抓住新能源产业。
2022年,常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其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新能源已经完全是常州的支柱产业。
早在2013年,常州就明确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链,开展补强产业链建设。
随着2016年,宁德时代子公司的落地,常州新能源产业迅速腾飞。
动力电池上下游共32个关键环节,常州集聚的企业就覆盖了30个,几乎是全产业链布局;
国内超70%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都在常州设立了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获评“中国独角兽”的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将总部放在了常州。
就在今年刚开年,常州专门召开了《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发布会。明确提出,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如果常州能在今年跨过万亿门槛,江苏将有5个城市身处万亿俱乐部,在全国遥遥领先。
2023年的万亿之城混战,也将越来越精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