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尔街到艾滋村,哈佛毕业、29岁百万年薪的他,用20年成为30000名艾滋遗孤的“穷爸爸”社会2023-02-05 23:02▼说起艾滋病,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有一位哈佛毕业、华尔街工作的银行家,却用一己之力,拯救了成千上万的“艾滋孤儿”。他就是杜聪。29岁时,他荣膺法国某银行副总裁,年薪百万美金。为了救助艾滋孤儿,他却放弃了高薪工作。50多岁的他,至今未婚,还一直为筹款奔波。如今,他累计筹集2亿元,帮助了3万个“艾滋孤儿”。走近杜聪的故事,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如何种善因,得善果,真正推动社会进步。01▼29岁年薪百万却意外接触到艾滋孤儿1968年,杜聪出生在香港的一个中产之家。初中时,他就随家人移民去了美国。那个年代,美国对亚裔的歧视还很严重。杜聪却在如此环境中逆风成长。18岁时,他以年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继续深造,师从儒学家杜维明。也许正因被歧视过,所以多年后,杜聪对备受歧视的“艾滋孤儿”多了一份天然的共情。顶着名校光环,外加自己不俗的实力,毕业后的杜聪,先后在纽约、香港的银行担任要职。29岁那年,他更是一跃成为法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穷人,年薪百万的他,过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上等人”生活。但是,接下来他的选择却出人意料。银行的融资工作,需要考察高速公路、发电厂等大型工程,这让杜聪时常到内地偏远地区出差。当时,仅是贵州一地,他就去过8次。他也因此走近了艾滋病人灰暗人生的一角。那是90年代末,杜聪了解到华中地区很多农民,因为贫穷和无知,选择卖血赚钱。因为不卫生的采血办法,他们大批地感染艾滋病。多年后,很多人不幸去世,而他们的孩子变成了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是没有艾滋病的,但却因家庭的原因,长期受到了歧视。更可怕的是,在扭曲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极容易学坏,走上不归路。走访中,杜聪还看到村庄里有很多建成不久的土屋。原来,农民用卖血换的钱,修建了新房子。等房子建好后,人却因为艾滋病去世了。一袋血,不过四五十元,农民榨干自己,最后换来的却是这些如坟冢般的破屋。有的家庭,父亲因为卖血感染艾滋去世,只留下家中的老父,照看三个孙子。在阴暗的、密不透风的屋子里,躺着一个个年轻却病危的病人。杜聪悲情地写道:“(他们)本应是人生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没能力照顾幼年子女,过着天天与死神搏斗、风烛残年般的日子。” 艾滋病人的子女,更是令人动容。一个五六岁的女孩,用画笔记录下被艾滋病折磨的妈妈。懂事的她,不忘对妈妈说:“妈妈,你卖了我吧!卖了我,就有钱来买药吃。”如同地狱般的图景,让杜聪意识到,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02▼放弃百万年薪深入艾滋村离开村庄的最后一晚,杜聪失眠了。他形容自己“被一种巨大的情绪攫住了”,他看到很多同龄人,和他一样聪明,一样能干,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没有机会。杜聪逐渐感到,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幸运。那一晚,他做出辞职的决定。他想要用余生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年薪百万的工作说辞就辞,一开始,杜聪的父母、亲友都极力反对。母亲甚至说:“我们花钱供你读书,是让你出人头地,不是让你去做义工!”但杜聪明白,自己即将开启的工作,意义非比寻常。1998年,杜聪发起成立智行基金会。基金会后来把重点放在对艾滋病人以及“艾滋孤儿”的救助上。开展救助后,杜聪却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严重。在一次家访中,杜聪看到一个农村孩子站在房子前,无助地盯着他们。孩子身后的家,被炸成了一篇废墟。他的父亲,就被炸死在里面。原来,他的父母,十几年前因为贫穷去卖血,不幸感染艾滋。染病后,父亲选择继续从事高风险的工作,补贴家用。于是,他领了很多炸药回家里去做鞭炮。最终,他没有死于艾滋病,却死于炸药的意外爆炸。这就是现实,在艾滋和炸药背后,杀死人的其实是贫穷。杜聪意识到,要真正地改变艾滋孤儿的命运,教育是治本之法。他决定资助艾滋孤儿免费上学读书。但由于这个群体数量庞大,导致孩子们不得不为了有限的名额争来抢去。甚至,他们有时还会故意卖惨。这是杜聪最不想看到的情形。早在中学时代,他就被交换到内地,目睹过火车上200个人争抢50个位子的疯狂景象。“人们必须爬窗,甚至踩着别人的肩膀抢位置。”那是一种长期物质匮乏造成的恐慌。杜聪不想在孩子们脸上再次看到这种恐慌,不想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沾上“乞丐相”。于是,他决定放开名额,只要受助人符合条件,他都尽量帮助。但是,这也意味着他需要筹集到更多善款。为此,他一面在穿西服、打领结的慈善晚宴上穿梭,一面又在广大农村奔波。他常常一天转场一个城市,一天之内,又要赶好几场活动。最长的一次,他连续三天三夜,亲自面试了60多个受资助的大学生。面试并非冷冰冰的问询,而是真切的问候。他不仅想让孩子们获得资助,更想让他们获取精神力量。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说:“很多人只看到优雅的天鹅在水面上,但没有看到天鹅在水下狼狈地游泳。”从一个衣食无忧的银行家,到一个坐长途汽车、住招待所的公益人,杜聪这只“狼狈”的天鹅,种下了善因。很快,他也迎来了善果。03▼3万名艾滋孤儿的“杜爸爸”以爱抗艾,他在路上20多年里,杜聪累计资助了3万名困难儿童,许多孩子亲切地叫他“杜爸”。许多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等名校。有些孩子长大后选择从医,在疫情爆发时,随医疗队到武汉救援。杜聪说:“喜见他们成才后,能用自己的能力,与另一个‘病毒’搏斗。善的因变成善的果。”还有些孩子选择从事烘培工作。为了吸纳他们就业,杜聪在上海南京西路开设了法式面包坊Village 127。Village在法语和英语中都是“农村”的意思,127则代表二十多年前,杜聪在农村资助的第一批孩子,一共127名。面包坊里,已有多名面包师获得法国烘焙学校的留学资格,并在法式面包世界杯比赛中获得亚太区冠军。而曾经,他们本是深陷绝望、没有出路的艾滋孤儿。很早以前,杜聪甚至亲眼见过一个孩子把“仇”字“忍”字刻在手臂,甚至有的孩子立誓长大要去血站,找到无良黑商报杀父之仇。如今,绝望变成希望,仇恨转化成善意。在网上,一位艾滋遗孤匿名写下了对智行基金会的话:“我努力的成长,只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杜爸爸的后盾。”而年近花甲的杜聪,至今未婚。虽然膝下无子,但他并不寂寞。他所资助的孩子们,长大结婚时,纷纷找到“杜爸爸”作证婚人。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超越血缘的温暖联结。当然,以爱抗艾的公益之路,仍然荆棘丛生。最早从事抗艾公益时,杜聪就被不少人认为是“骗钱”、宣传西方文化。那时,他前脚刚到河南,后脚便遭遇飞车跟踪、驱逐,甚至被悬赏缉拿。后来,他为了资助艾滋孤儿,花光了自己的钱,不得不找金融圈的朋友筹款。他形容那是一段最艰难的日子。而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乃至污名化也一直存在。杜聪的面包坊就曾遭遇过“网暴”。当时,媒体报道时将“餐饮”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导致不少消费者产生误解。许多网友在点评网站上给面包坊打低分,各种恶意差评铺天盖地。除了社会观念需要转变外,抗艾公益还面临艾滋孤儿群体数量庞大的问题。在国内,截止2010年,官方公布的艾滋孤儿数量为26万人。一些民间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认为实际数量可能远大于此。虽然困难重重,但如今两鬓斑白的杜聪,仍然决定勇敢上路。智行基金会资助的孩子在逐年增加。许多孩子长大后,又回到乡村,或者加入智行,帮助更多孩子。善意就这样不断传承、扩大。从华尔街到艾滋村,杜聪说:“原来人要快乐,不需要赚很多钱,也可以很快乐。”他累并快乐着,更重要的是,他用20多年的矢志不渝,让我们看见了人心之希望,和行动的可能。参考资料:1 杜聪,从华尔街到抗艾明星 钱江晚报2 哈佛天才放弃百万年薪,到中国农村,给30000个孩子当爸 最华人出品|益美传媒作者|小盹欢迎关注益美君视频号此刻MOMENT美好的事物,在此刻发生面对危机躬身入局,永远不做局外人快戳视频和益美君一起看看吧~👇👇👇- END -点个“在看”,支持“穷爸爸”杜聪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