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率第一的日本人,被这个中国爸爸拯救了
前不久,13年磨一剑的《阿凡达:水之道》,成为影史票房第四高电影。
而常年占据榜首的,正是它的前作《阿凡达》。
09年上映时火遍世界,一票难求,唯独在日本遭遇了滑铁卢。
一部“平平无奇”的纪录片,打败这位“票房霸主”,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
在每年有数万人选择自杀的日本,人们第一次知道:
原来还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
在用他的故事诠释生命的坚强与韧性——
《含泪活着》
35岁留学,意外成了黑户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丁尚彪。
摄制组找到他时,他已经在日本打工7年了。
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回过一次家。
因为他没有合法身份,一旦离开,就没法再回来了。
1954年,丁尚彪出生在上海。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错失了考大学的机会,心中一直有个上学梦。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花5毛钱,买了北海道一个日语学校的留学资料。
那时他35岁。
大龄学生、语言不通、只身跑到日本去读书,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更不用说还要先支付42万日元的学费,那可是他与妻子陈忻星15年的工资。
但丁尚彪想着:
自己年龄大了,没有学问也没有技术,将来怎么办?
为了拼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在取得妻子的支持后,四处奔走,终于借够了学费。
这个大龄学生,就这样出发了。
带着自己对读书与未来的美好憧憬,只身前往日本。
没成想,命运的重锤正向他狠砸过来。
他去上学的地方,叫阿寒町,是个偏僻的边陲小镇。
所谓留学,不过是当地政府为了吸引人来带动经济的一种手段。
而当时去留学的人,基本都身背债务出国。
他们急需打工赚钱来还债。
可在经济落后的阿寒町,别说他们了,连当地的日本人都找不到工作。
政府为了防止留学生流失,也对他们严加看管。
于是,丁尚彪和几个同学们商量逃离这里,去机会更多的大城市东京看看。
那时他不懂日语,也不熟悉地形。
半夜出逃,徒步走了几个小时,终于碰到一辆去往札幌的电车,几经辗转,才到了东京。
然而,东京那边不受理他的转校申请,同时他的留学签证也失效了。
合法身份没有了,丁尚彪彻底成了黑户。
身背债务、留学梦碎、身背债务、漂泊他乡……
如果他此时选择放弃,这恐怕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但就在此时,他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
这辈子,自己上学是没有希望了;
但他要努力,为女儿拼出一个未来!
于是他留了下来,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黑工生涯。
为圆女儿上学梦,打黑工15年
为了可以多赚点钱,丁尚彪每天要打两份工。
他去餐馆洗碗、去建筑工地搬砖、去工厂干活、当清洁工打扫……什么都干。
一天的工作结束,常常已经是深夜。
末班电车都没了,他只能沿着轨道走回住处。
回去之后,他开始做晚饭吃,同时准备第二天要带的饭。
由于澡堂也关门了,他就在水池里洗头洗脸,围起来一个塑料袋洗澡,因为不带洗澡间的房子,房租会便宜很多。
出租屋的墙上,贴着一张女儿丁晽的塑封照片。
感到劳累的时候看看女儿的照片,心里就会又充满力量了。
当初他离开时,女儿还是小学生。
如今,她已经读高三了,正面临国内高考和海外留学的双向挑战。
家里的大事小情,自然都落在丁尚彪的妻子陈忻星的身上。
老丁走后,他打工赚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里。
这些钱一部分用来还债,其他的陈忻星原封不动地存起来,给女儿将来上学用。
陈忻星自己在针织厂上班。
8年来,母女俩的日常吃穿用度都靠她的工资维持。
最终,女儿不负众望,考上了美国州立大学,母女俩分别的日子即将来临。
临行前,陈忻星特地带女儿去饭店吃一顿,为她践行。
而相比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活,女儿丁晽更担心的,则是即将独自留在国内的母亲。
因为母亲自己在家时,总是不好好吃饭,经常一碗白面条就打发了;
生病也不舍得去看医生,习惯了在家忍着。
出发的那一天,亲友们也来送行,18岁的丁晽怀着梦想出发告别故乡。
告别后,她转头走向机场的深处。
望着女儿的背影,想着今后不知道何时才能团圆。
一直表现得冷静坚强的陈忻星,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从此,曾经隔海相望的一家人,天各一方。
三个人,分别在三个国家里,为了全家共同的梦想而努力着。
8年一见、13年一别,中国式的爱
纪录片里最让人动容的,则是两次相逢与离别,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流泪。
前往美国的丁晽,决定利用在东京转机的机会,与父亲见上一面。
她的过境签证,可以在东京停留24小时。
但由于出入机场要用身份证,老丁没法去机场接女儿,于是他们相约在一个名叫日暮里的车站见面。
阔别八年,在异国他乡的重逢,本以为会是惊心动魄的场景,没想到只有细水长流的温馨。
老丁自然而然地接过女儿手里的行李箱,父女俩的寒暄也活泼有趣:
“长得这么高了?”
“我这是鞋跟高吧。”
“你到外面得好好减肥了,再不运动不行了……诶,你这双眼皮是开过了吗?”
丁晽赶快堵住父亲的嘴:
“你不要说啊,不要和别人说这个,待会这段让他们剪掉。”
两人去了父亲的小出租屋,看着墙上的照片,老丁回忆当初离开家的时候,女儿还小。
送别的时候,爸爸也哭,女儿也哭。
丁晽给爸爸带了牛黄解毒片和头孢,希望他在外注意健康。
老丁则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女儿的留学生活打气:
“你去美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挺过来就好了。”
24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老丁送女儿出发,他只能送到成田机场的前一站,父女俩在一起的时间仅剩下50分钟。
随着车内广播报响站名,老丁默默抹起了眼泪。
他起身下了车,透过车窗,想再看一眼女儿。
车内的女儿则是捂着嘴哽咽,拼命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她不敢回头看,生怕自己忍不住情绪崩溃。
直到电车启动,她才迅速挥手跟父亲告别,同时再也忍不住决堤的眼泪,失声痛哭。
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她一直努力表现得云淡风轻,就是怕他难过。
但在分别的时候,她再也忍不住了。
因为这一别,又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自从女儿离开后,陈忻星一直在申请去美国探亲的签证。
一年可以申请两次,5年多来,她连续11次申请均以失败告终。
终于,她的第12次申请终于通过。
过去的漫长等待,似乎都变得值得了。
此行她还有另一个愿望,同样是利用转机的机会,和身在东京的丈夫见个面。
此时,距离老丁离开家已经13个年头了。
出发之前,几十年没买过新衣服的李忻星,去裁缝店取来一件刚做好的新衣服。
这是她为了和丈夫见面特地准备的。
此时此刻,身在东京的丁尚彪也在出租屋里换上新洗好的床单被套。
他还把结婚时妻子亲手制作的枕套也找了出来,准备给妻子一个惊喜。
这一次,两人同样相约日暮里车站。
13年的等待,换来了72小时的相逢。
在电车上见面的那一刻,两人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电车上,老丁一直看着妻子看,眼睛里充满了爱意。
妻子来到出租屋,摸着结婚时的枕套,看着做饭的老丁,笑得非常开心。
可笑着笑着,她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过去的这十几年,说不辛苦是假的。
曾经,她也抱怨过、怀疑过,甚至想:
老丁一次也不回家,是不是在外面有人了?
可当自己真的来到这里之后,一切的怀疑、顾虑全都烟消云散,心里只有对丈夫的心疼。
为了尽可能给妻子一个难忘的东京之旅,丁尚彪早早就做好攻略。
他们去浅草寺游览、拍照;
一起品尝当地的美食,和年轻人聊天;
一起坐车,欣赏东京的夜景……
仿佛回到他们年轻的约会的样子,甜蜜而开心。
但再甜蜜的相聚,终究躲不过分离。
最后一天,仍然是在电车上,依然是50分钟的最后相聚。
两人相顾无言。
5年前的夏天,老丁在这趟车上送走了女儿,如今又要送走妻子。
同样的机场前一站;
同样的一个人车里,一个人车外;
同样地不敢回头对视,车子开动时的眼泪决堤……
此刻,中国人常说的“生离死别”,没有人比他们的感触更深。
短暂探亲后,陈忻星回到上海,继续自己一个人生活,老丁继续在东京打工。
三个人继续所爱隔山海。
好在这个故事,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人生总是喜泪参半,也总值得期待
两年后,在日本奋斗15年的丁尚彪,终于决定回国。
此时女儿丁晽即将博士毕业,成为一名医生。
丁尚彪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此时的他身着正装,再次回到阿寒町——梦开始的地方。
只不过如今,这个导致自己人生巨变的边陲小镇,早已不复存在。
因为人口稀少难以发展,阿寒町早已并入临县,消失在历史的版图中。
看着废弃的学校,想起当年35岁风华正茂的自己,如今已经头发花白,牙齿也松动了。
虽然当初不顾一切地逃离这里,但如今想想,丁尚彪还是十分感激将自己带来这里的学校。
不向命运屈服,敢想敢拼,同时感激一切。
这正是丁尚彪这15年来努力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踏入成田机场,坐在飞机上,回想过去15年的点点滴滴,老丁感慨万千。
一切的辛苦付出,终究是得到了结果;
女儿也从父母的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
让人感动的是,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很拼。
但从没有人说自己苦,都在感激对方的付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退缩,而是守护着同一个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正式因为他们的坚持,才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004年,老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2008年,女儿结婚了,全家定居在美国。
有意思的是,身在美国的丁尚彪依然闲不住。
他还是会去餐馆打工,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只不过,如今他不用再含泪了,因为他的身上再也没有了那个沉重的担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
前半生,培养女儿的义务已经完成了;从现在开始,他要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年过半百的他,始终没放弃自己的学习梦想。
在日本的时候,他打三份工的同时,还考取了5个技术资格证书。
如今,更是坚持学习语言,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不断尝试新东西……
他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能量。
而他展现出来的特质:隐忍、坚持、不屈、对家庭的责任和大爱……也无一不让人感动和敬佩,让人总是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到力量。
纪录片有几句话很好地描述了丁尚彪的15年,以及他整个的人生底色:
对于坎坷的命运不为之感叹;
对于非情的岁月不为之怨恨;
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也许因为,他始终相信:
“人生有时是很悲哀的,人是很脆弱的,但是人生却是值得珍惜的。”
7 / Feb / 2023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 乔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