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新冠病毒消失了?专家:仍要心怀警惕,做好准备

新冠病毒消失了?专家:仍要心怀警惕,做好准备

健康




在我国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中,医务人员承压,守住了新冠救治的第一道防线,随后,大批医疗设备和抗病毒药物被用于临床一线,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被快速压制。面对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您认为医疗系统该如何应对?




撰文 | 汪航


近期,话题“新冠病毒去哪了”引发关注。人们发现,进入2月以来,身边很少有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担心的二次感染高峰问题也并未出现。


新冠病毒真的会像“非典”一样消失不见吗?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声明称,尽管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目前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


多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肯定是形成了短期的社会面群体免疫,这轮疫情已经进入尾声。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后续一定还会存在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但不会再像这一波疫情那样凶猛[1]


在我国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中,医务人员承压,守住了新冠救治的第一道防线,随后,大批医疗设备和抗病毒药物被用于临床一线,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被快速压制。


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二次感染及多次感染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肝病诊治中心主任陈永平教授告诉“医学界”,目前已有科室接诊了二次感染患者,总体而言,“不排除部分患者多次感染的可能性,医疗机构和个人依然要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工作,储备一定量的抗病毒药物,降低疾病向重症和‘长新冠’的发生概率。”


陈永平教授是传染病领域的资深专家,亲历了从抗击非典,到防控H7N9,再到迎战新冠病毒的每一场重大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他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与病毒的斗争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病毒保持一种长期、必要的警惕。


经历多次传染病防治工作后,陈永平教授总结了哪些救治措施和心得体会?哪些临床经验和医疗药品在上一波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他又如何看待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长新冠”话题?


以下为陈永平教授的专业见解:


第一波“感染潮”后的宝贵经验


医学界:根据中疾控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疫情未明显反弹,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和疫情高峰期相比,能否请你介绍一下贵院目前新冠患者接诊的情况?


陈永平:我们医院目前的疫情处置情况非常平稳,这和全国的总体疫情状况基本保持一致。


2月4日,中疾控发布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提到,2月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冠病毒感染现有住院病例98742例,现有重症791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653例、基础性疾病合并重症新冠病毒感染7265例。1月27日至2月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327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3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3147例[2]


我国目前约有14亿人口,所以结合上述数据来看,全国的疫情数据非常平稳。具体到我们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龙头医院,也是浙江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我们在疫情高峰期时单日最高接诊了一千多名患者,目前降低到了每天二三十个,其中还包括复诊、二次感染的患者,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也能说第一轮大范围的“感染潮”基本结束了。


医学界:贵院“感染潮”结束的过程是怎样的?曾面临过哪些具体压力,如何应对的?


陈永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高峰,不仅仅是我们医院,我想全国的大多数医院刚开始都是比较懵的,压力确实非常巨大。以我们医院为例,经历了阳性人数激增、医护人员大批感染、带病工作、减员,急诊科、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乃至普通病房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治压力。


比如在当时,门诊处于垮掉的状态,特别是发热门诊的患者人山人海,我们感染科病房一共160多张床位,呼吸科病房200多张床位,加上整个ICU的100多张床位也远远不够,所以当时没有其他办法,即便没有新冠诊疗经验的医生也全都培训上岗,去看新冠患者,可以说是全院总动员,把眼科、妇产科、小儿外科等科室的病房床位都腾出来,一共凑满了五千多张床位,但即使这样,也很快被住满了,每天仍有上百名患者等待住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成了以感染科、呼吸科专家为首的团队,把临床各个职能科室的领导也集合起来一起查房,提高病房周转的效率,像我每天要查6个病区。还组建了500人重症、急诊后备队,360人重症护理队,500人发热门诊后备队,所有人员都经过重症、急诊轮岗,技术过硬,实行车轮战,轮番上阵。


医学界:短时间内有千名以上患者涌进医院,你们如何解决分流、重症治疗等问题?


陈永平:这个问题我们也思考了很长时间。患者分流方面,我们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分级分层来进行分流,比如轻症患者到妇产科、眼科去,重症患者到ICU、感染科、呼吸科去,因为这些地方的医生有新冠救治经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举措后,有效打通了全院床位运行链。


所以分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还涉及到转诊机制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转过来的一些患者,中间的运输渠道一定要保持畅通,不然也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当时,其实我们医院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比如呼吸机、制氧机等医疗设备不够,也包括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储备不足,可以说是一药难求,不过好在相关部门及时协同,帮助我们快速渡过了这一资源短缺期,所以政府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重症救治水平也很重要,我们医院在2020年疫情初期,就参与了武汉疫情的救治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抢救经验,所以本次疫情高峰后,我们快速组建了多学科团队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在重症高峰来临时,医院迅速将南白象院区6号感染楼、公园路院区9病区和54病区全部增设为重症救治病房,使重症床位迅速扩容至360张。在两个院区增设step down(重症后)病区,刚脱机或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集中在step down这个“缓冲区”里过渡救治后,再转入普通专科病房,这进一步缓解了重症收治的压力[3]


医务人员承压

二次感染离我们有多远?


医学界:上一轮疫情中,医务人员冲在了抗疫第一线,抗住了感染人数和重症高峰的双重压力,你和你的同事感染新冠了吗?现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陈永平:是的,我和我身边的同事也都感染了新冠病毒。我自己是在2022年12月18号出现发热症状,当时正在杭州参加一个科技大会,顶着高热、胸闷气短等症状坚持了下来,回温州后立马投入了门诊、查房等工作,一天都没有休息。


那段时间,大家的工作量翻了好几倍,不少同事感染后还未痊愈,比如夜班的同事发着烧,本该尽可能安排他们休息的,但大家都是做急诊和新冠救治方面的,也都知道现在的困难,所以好多人二十来天几乎没休息过,大伙儿都说自己随时能顶上,一定会扛过去的。还有很多同事走路都是气喘吁吁的,但仍然坚守岗位,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品质,医务人员是舍小家为大家,付出了很多。


今天(2月6日),我们感染科查房后数了数,目前病房还有二十几个患者在戴着呼吸机,所以我们还没有理由停下来,依然要为重症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学界:目前感染科是否接诊了二次感染的患者?


陈永平:有的,不过整体比例不是太高。今天中午,我刚接诊了一个二次感染的患者,胸片显示肺部感染面积达到了70%,这是病情严重的标志之一,通过进一步了解病史,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吸氧的情况下维持在95%左右,不吸氧掉至90%以下,这一数值显然是不安全的。


后面我了解到,这个患者75岁,一个月前曾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而这次的病情,特别是肺部病灶非常明显,特别像新冠肺炎的二次渗出。从2020年的经验看,新冠病毒复发的情况是存在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比较多。实际上,这部分二次感染的患者,身体内的新冠病毒没有被彻底清除掉,比如在血液里的病毒用咽拭子是测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目前根据临床胸片和症状去进行综合判断,再进行经验性治疗,比如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以清除体内病毒,同时进行抗炎、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措施。


医学界:由于本轮疫情的大规模感染,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屏障,但公众非常关心“二次感染”,尤其在XBB、CH.1.1等毒株有流行可能的情况下,您如何看待随着时间推移和毒株变异所出现的二次感染问题?


陈永平:随着病毒不断变异,我认为二次感染的概率是存在的。尽管现在大面积的感染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但也只能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从庞大的人群基数来看,也有少部分患者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不过,短时间内,我国不会再次出现感染高峰了,因为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疫情风暴,目前绝大多数人的体内抗体水平是很高的,也存在部分毒株的交叉免疫,所以这一两个月不必担心。


等到三、五个月以后,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会出现,因为那时我们体内的抗体水平有所下降,但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病毒毒力是在逐渐减弱,对人体的致病力处于下降的趋势,而我们人群的免疫功能在不断提高,再加上疫苗接种,大规模的人群感染可能性较少,疫情局部散发或小高峰的情况可能出现。


医学界:根据本次疫情的处置经验和您刚才提到的二次感染可能性,您认为医疗系统应该如何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下一波疫情的准备?


陈永平:这个话题很重要,非常有讨论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个人、医疗机构和政府三个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个人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护,及时打疫苗等。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储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因为在当今新冠病毒还没有被彻底消除的情况下,面对可能出现的二次感染和小的流行高峰,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更快的应对疫情,同时帮助患者降低发展成为重症的可能性。


比如阿兹夫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核苷类似物,在细胞内代谢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5’-三磷酸盐代谢物(阿兹夫定三磷酸盐),能特异性作用于新冠病毒聚合酶(RdRp),在新冠病毒RNA合成过程中嵌入病毒RNA,从而抑制新冠病毒复制,达到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


对于这类药物的储备,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帮医疗机构避免再次出现“手无寸铁”的情况,也让医生手中有武器,病人有保障。


抗病毒药物是否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医学界:以抗病毒药物阿兹夫定为例,它在上一轮疫情中的临床表现怎样?


陈永平:在上一轮疫情中,阿兹夫定经受住了临床的实际考验,这个药价格不贵,现在也进了医保,中国老百姓负担得起,可以说是中国的良心药。


我们医院自己的临床使用情况显示,服用阿兹夫定确实可以缩短患者病程。尤其强调在新冠症状出现时,要早干预、早治疗,尽早服用,最好在前5天。阿兹夫定能有效得降低重症发生的概率,同时减轻患者症状。


此外,阿兹夫定片开展了一系列全球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阿兹夫定Ⅲ期中国研究[4]结果显示log值≥3及log值≥4的受试者在使用阿兹夫定第5天,病毒载量较基线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针对中度COVID-19患者研究[5]结果也显示,使用阿兹夫定7天后,36.31%的受试者临床病情得以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临床优效,且阿兹夫定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明显缩短(P<0.001)。


所以从临床疗效和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看,阿兹夫定是信得过的药物。此外,治疗新冠病毒还强调炎症控制和呼吸支持,加上抗病毒药物,形成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


医学界:相比大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应对新冠的救治手段有限,是否应该广泛推广抗病毒药物“下基层”储备,以最大程度弥补短板?


陈永平:这是个很接地气的话题。基层和大三甲医院完全不一样,它们在医疗储备和人员诊断水平等方面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基层医疗机构的短板很多,缺乏病房、设施和抢救条件,遇到很多重症患者后就习惯性地转到上级医院,无形中也给上级医院增加了很大压力,所以把基层医院培养好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首先是抗病毒药物的储备问题,基层早期储备非常有必要,能够第一时间帮助患者降低重症概率,而不是转诊到上级医院后才服用,那样会延误病情。其次,培训很重要,关于抢救知识、疾病的前瞻性研究和用药领域的内容,这些培训可以帮助医院尽早识别出患者病情和病程,第一时间做好对症处理。最后,基层要增加抢救设备数量,比如无床呼吸机等。


早干预、早治疗,

降低“长新冠”的发生概率


医学界: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所谓“长新冠”(long covid)和后遗症的问题,引发了不少民众的担忧,您怎么看待“长新冠”这个说法?


陈永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长新冠是指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依然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并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


但从临床上来看,研究者们更多地将长新冠定义为从初次感染新冠病毒的4周后,存在持续的症状或出现了新症状,且无法归因于其他疾病。也就是说,当“阳”了超过1个月后仍有症状,是可以考虑为“长新冠”的。


“长新冠”主要有三大类症状,第一类是嗅觉功能和记忆力下降,另一类是呼吸道症状,比如咳嗽等,还有一类是肌肉疼痛等症状。拿我自己来说,我已经感染了超一个月时间,至今还有疲乏、胸闷气短等症状,可能也和我患病时仍然工作,没有休息好有关。我身边的很多同事现在也还有类似症状。


医学界:您认为普通人该采取哪些措施,以降低“长新冠”的发生概率或减轻相关症状?


陈永平:对于已经有长新冠的患者来说,需要考虑必要的对症治疗,还要做好营养支持,比如多喝牛奶、改善饮食结构、注意休息等。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早干预、早治疗对于降低“长新冠”的发生概率至关重要,因此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要尽早服用,及时清除体内的新冠病毒,缩短病程,避免疾病向重症和“长新冠”发展。


最后,在“长新冠”诊疗方面,还需要相关学者继续做研究,为临床决策依据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参考。


医学界:从抗击非典,到防控H7N9,再到迎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您都全程参与,面对以往的传染病防治和接下来的疫情防控,您有哪些心得体会?


陈永平:医务人员强大的意志力令人感动,因为我经历过的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比较多,他们总能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忘我工作,以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为重大病例把好关。其次,经历过众多的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后,我认为还是要从以往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以便在未来做好充分的应对,比如我反复提到的医疗资源储备的问题。


事实上,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与病毒的斗争史,考古学家告诉我们,病毒存在了近50亿年,细菌有30亿年,而我们人类文明仅仅只有6000年左右,这提醒我们,要对大自然保持一种长期、必要的警惕。


参考文献:
[1]本轮疫情接近尾声专家:应早准备应对第二波疫情冲击
https://mp.weixin.qq.com/s/WAeuIgHtxobfk28_eFpxOA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04_263645.html
[3]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前赴后继全力以赴!这是温医大附一院的铁血担当
https://mp.weixin.qq.com/s/Gqcgk6G4OzxAb3ZEuGLtaw
[4]中国Ⅲ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最终结果以Ⅲ期发表的文献为准
[5]阿兹夫定片说明书
↓↓↓
在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中,您积累了哪些防治经验?又如何看待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您的想法与建议~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新冠病毒突然就消失了吗?新冠病毒消失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就是这三个因素!最新研判:春节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很小…新冠病毒消失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就是这三个因素!新冠病毒消失了吗?新冠病毒首次被证实可通过胎盘传播并导致婴儿脑损伤?专家回应→武汉病毒所/抗病毒中心在新冠病毒感染致病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新冠病毒消失的原因终于找到?!就是这三个主要因素来来来,看看芝加哥Downtown的退休房“XBB.1.5”冲上热搜第一,怎么回事?新冠病毒“突然消失”了?统计局:多去世27万,超额死亡率2.66%,与新冠有关吗?春节后,疫情消失了?WHO表示新冠大流行未结束!新冠病毒去哪了?会消失吗?专家回应新冠病毒消失?北京疾控公布最新检测阳性率,新的病毒又开始肆虐【原创】从王沪宁的文革学历说开去突然消失的新冠病毒,引起外国媒体的好奇:中国的病毒跑哪去了?秋行南意—南意佛罗伦萨莱切一场暴雨,千万纽币豪宅成危房!损失多大?专业人士算给你看!做好准备:新一轮恶劣天气周末来袭!我们为什么要请教练新冠病毒会影响心脏吗?专家直播答疑来了美国今年供暖费用将飙升!这10个州涨价最多,做好准备!【警惕】印度新冠仿制药九成无有效成分!新冠病毒真是「小号艾滋」吗?新冠病毒传不动了?专家称目前这些人受影响最大​​新冠病毒消失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就是这三个因素!直面奥密克戎,这款病毒消杀喷雾你了解下早报 | 阳后要坐“新冠月子”?专家解答;张文宏:新冠救治中抗病毒药一定要先用上美国今年供暖费用将飙升!佐治亚州涨幅全美第三,做好准备!十城百企线上宣讲会&双选会|活动流程抢先看,做好准备不用慌!过完年,病毒好像凭空消失了,专家也闭嘴了新冠病毒去哪了?它会消失吗?专家回应新冠病毒传不动了?专家回应没文化真可怕新冠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微念与李子柒和解,华为稚晖君确认离职,苹果手机车祸检测占用大量救援资源,这就是今天的其它大新闻![热点]新冠病毒传不动了?专家称目前这些人受影响最大新冠病毒是否攻击生殖系统?专家解答【友情宣传】十城百企线上宣讲会&双选会|活动流程抢先看,做好准备不用慌!为何感觉“白肺”患者增多了?新冠病毒对生殖系统有影响?专家解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