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同样的食材,在不同的厨子手里能做出水准完全不同的菜肴一样,同样都是好莱坞忆旧,我就觉得电影《巴比伦》要比《好莱坞往事》强太多。最妙的是,看下来让我感觉《巴比伦》拍得比昆汀本人还要更昆汀一些。《好莱坞往事》拍得“小”,有一种对镜自怜的气质,更像是好莱坞圈内人的自娱自乐,一群功成名就的大佬在怀念童年往事。《巴比伦》则要宏大深远得多,它是一曲献给电影的挽歌,向1920年代的早期电影和电影人致敬,向银幕上用赛璐璐片记录下来的易碎易逝永恒致敬。虽然说这几年向电影本身致敬,直奔拿奖而去的片子不少---《爱乐之城》(La La Land)开了个坏头,但是《巴比伦》看过还是让人难忘,还是能打动人心。我就很喜欢电影里筚路蓝缕的早期电影片场,无数个摄影棚紧紧相连,到处爆土扬烟,导演大喊大叫,青筋直露---它并不是在讲好莱坞往事,而是在说电影打从哪里来。讲述事物当初粗糙、简陋、微末的开端,这样的故事永远都能吸引我。
当然还有人物命运。《巴比伦》选择的历史背景是电影从无声转为有声电影的那一段,这是电影业永恒的主题。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一直到今天电影直面流媒体的挑战,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给电影带去天翻地覆的改变,而电影人的命运也会随之起起伏伏---在时代大潮下人物的选择和人物的命运,这同样是能够吸引我的故事。尤其是在今天,流媒体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挡,电影业的衰微同样难以避免,这时候再去看1920年代的变革,人物命运的变迁,尤其是看到老去的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角色,看到他的人生转变,就让我在戏里戏外都分外伤感。有人诟病《巴比伦》的结尾,认为闪回插入一系列影片中当时尚未存在的经典名片是个败笔,因为用意过重,心机过甚。才不是这样呢,给你看到你才能看到,那就说明你什么都没看到。所有艺术家都在抄袭,但最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神髓和创意。在影片中,虽然没有一句台词明说,但是观众都能感受到电影业蓬勃崛起的昂扬之气,也有具体的故事来描写电影业迎头撞上老钱和古典艺术时候的激烈冲突,然后在一个个电影人的粉身碎骨里,在一个个极尽奢华的生活场景里,除了能看到电影业的浮华、喧嚣和残酷之外,我相信有敏锐的观众会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
同样的,漂亮的、机智的、充满活力和野心的女主角,她所展示的也并非仅是电影业给予人们的无限可能性,也绝非仅只是一个个人奋斗,力争上游的励志故事。她的疯狂,她的无自控,她的破碎,她的柔弱,以及最后她穿过街道,从街灯下彻底走入黑暗夜色消失不见的一幕,相信你迟早会想起《欲望号街车》。
真正的致敬,怎么可能只是靠闪回镜头呢?真正的致敬,导演会重构经典,并且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出来。当你沉浸在电影剧情时,不会觉察到这一点。但是等到你重新回味的时候,心头那种熟悉的温柔的怜悯,会把你的情感和遥远过去的经典之作所带给你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形虽相异,神意相通。我是这么理解电影《巴比伦》的:它借用一位男明星,一名资深制片人,一个贫家女孩,一条墨西哥小伙,一尊影评家的人生故事,讲述的是电影的命运。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疯狂打着转想要嵌入到这个古老的世界中来。在嵌入的过程中,它自身在不断变化,同时也因为高速旋转而有所损耗,飞溅出很多碎片---这些电影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掉的碎片。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碎片飞溅,无法直接目睹电影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有了这些碎片,于是能够感受到的是电影如何一点点深深嵌入我们这个世界,最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我说,《巴比伦》是献给电影的电影。唯有理解这样的深情,才能理解导演真正想说的,是片中借影评家之口说出的那段话,理解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电影那种易碎易逝的永恒。所有的演员都会被观众遗忘,所有的经典都会成为过去,所有的电影人都会失败或者死去,但是只要胶片重新放上放映机,一切就会从旧时光里活转回来,电影赐予他们以永恒的生命。以这部电影的尺度之大,我对于引进一事不抱任何希望。所以,你得自己去找来看,我希望你也能同样喜欢。标题:《雨后》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所有图片AI算法提供:Stable Diffusion
关于Stable Diffuion的详情,请参考文章《介绍一下Stable Diffusion》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滇西纪行·雨季》
和菜头的小肉手
Stable Diffusion
南派三叔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