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5万/智能纯电SUV成车企试金石,智己LS7准备好了吗?
30.98-45.98万元,中大型豪华纯电SUV,这是智己第二款新车的价格及市场定位,也将是上汽冲击高端智电赛道不容有失的一款车型。高通8155、英伟达Orin、激光雷达、高速及城区NOA、空气悬架等等中高端市场主流配置一应俱全(不过,还是传统高中低配的策略)。
如果说第一款车L7因为轿车的定位,再加上智己品牌和渠道的薄弱,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那么,LS7的定位恰恰是过去几年时间,理想汽车站稳脚跟的细分市场。后者在去年实现了接近14万辆的交付,按照行业估算标准,基本上已经安全上岸。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30-45万中大型SUV市场从2020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从2020年的18.67万辆到2022年的29.89万辆。从数据来看,LS7的选择没错。
相比而言,L7所处的30万以上中大型车细分市场,是一个处于调整期的赛道。市场交付量从2020年的52.26万辆下滑到2021年的49.55万辆,2022年基本上维持不变。此外,BBA在这个价位区间,依然拥有不错的品牌号召力。
不过,对于上汽来说,智己LS7的定位也是一个内部矛盾。
数据显示,30-45万中大型SUV市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均有车型覆盖,同时,也是上汽另一个智能纯电品牌(飞凡)的市场定位交叉区间。
公开资料显示,智己汽车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是由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张江高科三方共同投资100亿元成立的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其中上汽集团出资54亿元,持有54%的股权,而张江高科与阿里巴巴各出资18亿元,分别持有18%的股权。
2021年10月,上汽乘用车旗下R品牌正式更名为“飞凡汽车”,作为上汽集团的“重大战略创新项目”,飞凡主攻20万-40万元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智己共同承担突围任务。
而对上汽来说,最大的包袱还是合资品牌。数据显示,2022年上汽集团共销售整车530.3万辆,其中,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合计销售249万辆,仍是集团销量贡献的主力。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曾对外公开表示,花40万买燃油车的用户是无奈且“悲惨”的,燃油车提供的性能跟电动车没法比。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目前仍是以燃油车为主,这意味着,在30-45万中大型SUV市场,同时也是一场「内部」厮杀。
其次,智能化标签无疑是智能电动市场的主要差异化因素之一。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背后的成本压力也不可小视。
而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多品牌布局背后的供应链「拉通」原本是优势所在。比如,大众集团从几年前就开始考虑硬件和软件的平台化战略。“规模效应,一直是汽车制造商的传统优势。”
不过,我们在上汽自主品牌身上并没有看到坚决的执行。
比如,智己、飞凡在智能座舱硬件和部分软件上,是共用零束+延锋(天宝)的资源,但在应用层,智己搭载了与斑马(斑马背后的阿里巴巴,也是智己的核心股东)合作的系统,而飞凡则是由零束牵头完成。
而在智能驾驶部分,两者就采用完全不同的供应商体系。其中,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上,智己采用的是上汽旗下联创汽车电子的硬件方案和上汽投资的Momenta的感知算法;飞凡则是德赛西威的域控制器和一家第三方供应商的感知算法。
在感知硬件部分,智己采用了博世的毫米波+速腾聚创(阿里巴巴投资)的激光雷达;而飞凡则是采用采埃孚4D雷达+海拉盲区点云雷达以及LUMINAR(正在切换禾赛)的激光雷达。
这其中,尤其是在激光雷达、基于ORIN平台的域控制器两个成本较高的核心智能化硬件上,智己并没有充分发挥上汽集团这个靠山带来的成本(集中采购)最优化机会。
显然,从上汽层面,两个品牌更像是「单兵作战」而不是充分利用上汽的资源共享,来降低智能化的供应链成本。尤其是初期并没实现规模化交付的背景下,这原本是智己、飞凡对抗新势力的天然优势。
尤其是进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突然爆发,这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软件无法兑现价值、用户共创还处于培育周期的现状下,“交付规模”是车企的唯一目标。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智己销量为507辆,从去年6月开始交付以来,智己品牌在8月达到单月交付破千后,就再无更高的战绩。
对于目前交付的问题,智己汽车CEO刘涛曾公开表示,一是智己L7的交付受到了AKC四轮转向、高端芯片等零部件供应短缺的压力;二是智己终端网络拓展的速度还是慢了。
而随着理想L7的发布,作为该品牌第一辆5座智能中大型SUV,最低配价格首次下探至31.98万元(同时标配高速NOA和智能座舱)。这意味着,智己LS7的竞争压力陡增,大五座SUV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此前,刘涛认为,智己LS7将与理想L9走出完全不一样的路线。“90%以上的SUV是一个人开的,智己就是要把大五座SUV做到极致。”然而,L9上市交付后,连续四个月一直稳定在1万辆左右。
按照规划,智己LS7将在3月开启交付,并且官方信息披露:此前一个月的预售期,这款新车的订单已经过万辆。目前来看,似乎开局还算顺利,但市场永远是残酷的。
而在年交付规模30万辆左右的30-45万中大型SUV市场,除了去年已经拿到10万辆左右市场交付成绩的理想,以及大众品牌的7万辆左右交付,其余品牌都在2万辆规模以下。
不过,这是一个被所有新势力品牌视为站住高端智电市场定位的关键赛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30-45万区间新能源车型交付占比(全部市场)已经接近30%,也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比如,阿维塔(长安+宁德时代+华为)去年上市交付的首款车型阿维塔11,今年销量目标也定为10万台(今年还将有一款轿车发布),同时还将发布单电机版本,进一步拉低售价。
此外,问界、小鹏等品牌也会在今年持续发力,对于这两个品牌来说,交付规模也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小鹏G9(去年交付低于预期),对于小鹏汽车来说,也是战略级车型。而作为华为问界继续冲击30万以上市场的M7车型,去年也没有达到目标。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30-45万中大型SUV市场今年最乐观的交付预计在每月3万辆左右均值,全年预计在35-40万辆规模。
智己LS7能否完成L7没有完成的任务,今年上半年或许就会给出答案。但,同时,智己也需要提前做好「价格战」恶化的准备。毕竟,有限的细分市场,谁都不愿意提前退出争夺战。
最关键的是,如果今年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智己「换将」或成定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