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当孩子经常说“随便”“都行”,可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父母的回应方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来源: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2016)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脑袋里在想啥,小时候一直围在身边叽叽喳喳提要求,越大越难沟通,主动征求她的意见,永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急了就丢给你一句:“算了,不说了,反正你也不会答应的。”
为什么跟孩子这么难沟通呢?问TA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随便、都可以、无所谓、不知道......当孩子说“随便、都行”的时候,他是真的完全不在乎、没想法?还是被逼无奈的无声妥协?当孩子说“我不去、我不要”时,他是因为不喜欢而拒绝?还是在害怕什么?当孩子说“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时,他是真的想跟父母对着干?还是用看似“叛逆”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其实,那些看似很平常、随口一说的话,其实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隐藏着孩子长久以来不被看到的情绪。孩子爱说“随便”,不是因为TA真的无所谓,是因为他们总是“被随便”。平时生活中,能得到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太少了。家长过于强势,说一不二,控制欲爆棚,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期,容易压制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在长期被否定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慢慢开始放弃选择,开始喜欢把“没事,都行,我随便”挂嘴边。
我侄子就是个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前年刚高考完时,全家人都在讨论选什么专业好,有说学机械的,有说学医的,也有说选法律的。他爸爸征求我的建议时,我说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意向呢?他想选什么?他爸爸说:“他啊,他说随便,什么都能读,让我们帮他决定就行了。”
关乎大学专业这样的人生大事,孩子自己真的会随便吗?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从未被关注过。于是这个总说“随便”的孩子,习惯了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慢慢地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什么事情都随便了。对世界不再充满热情、失去好奇心,并且总感到无聊无趣,甚至自信心不足。家长:现在去太晒了,咱们去科技馆吧,又凉快你又能学点知识。
这样的场景真是再常见不过了:大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左右孩子的选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逐渐感觉到,反正我说什么都没用,最后还不是得听爸妈的。前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综艺——《朋友请听好》,有一期里,易烊千玺读了一封信。 “我已经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的太严了,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国外生活期间,生活费每周给一次,怕我乱花钱,怕我冲动消费,怕我到月底饿肚子。”“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都是妈妈给我买的。”
这位朋友还说道,出去和朋友吃饭,妈妈只给他50块钱。因为没有多余的开销,他甚至交不到女朋友。对于妈妈这种事无巨细的掌控,已经让他“呼吸不过来”。网友们建议他出去独立。可他却说:“真的很想独立,但是面对妈妈的安排只得回答‘随便,都听你的’。”25岁,高学历,却在纠结该不该独立!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不敢下决心改变。他怕妈妈伤心的背后,掩盖的是没有主见,没有独立判断的错位心理。从小被安排、掌控,从不曾自己做决定,让他变成了没有主见,任人摆布的“优秀的绵羊”。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选择,也不是逃避做选择,而是被“包办”惯了之后,丧失了做选择的能力,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主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何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呢?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1. 多问孩子为什么,打破“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的环境有的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家长在生活中大包大揽,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孩子做了,造成孩子“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环境。想要孩子改变,就要先打破这种环境,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总之,家长们别有心理负担,将事情大胆地交给孩子去做,去安排,看到错误可以去提点,但不要插手,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从“随便”变成“我要怎么做”,最终树立自己的观点。
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小事”,即便孩子办砸了也不会影响整个家庭的运转,拿给孩子来锻炼自主性最合适不过。这些事包括但不限于:不要小看这些“小”事,这些“小”事培养的是孩子对自己想法的自信。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想法有自信的时候,他才敢于在人群中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支持,从而引领他人、影响他人。倘若你希望孩子将来有主见、不盲从,至少在儿时要给他坚持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即便那是错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请给孩子机会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不是粗暴地否定。
说实话,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你那些自认为弥足珍贵的经验,很可能已经过时了。“不过,我觉得这个方法更好,你要不要考虑尝试一下呢?”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尝试、失败和做得更好的自由,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完美主义不仅是美善之敌,也是成长之敌。”
一定要记住,请允许孩子犯错,陪孩子,在错误里多呆儿一会儿。
如此,你将收获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也会遇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场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妈妈赶紧上前,抱起孩子说:“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这地板是大坏蛋,妈妈替你打它!”场景二:孩子吃饱了,妈妈说:“好孩子,你正长身体呢,吃这点哪够啊?来,再吃点,乖啊!”孩子不吃也不行,最后被妈妈缠着吃。场景三:孩子急匆匆要去学校了,妈妈却拦着不放,逼着孩子再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觉得冷,不肯穿。妈妈说:“老娘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冻着了怎么办,别不识好歹!”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杀伤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见。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饥饿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破碎的自我,又怎会有长久的幸福?孩子对一件事的判断和感受,不要第一时间去否定,而是尊重他,在这种氛围长大的孩子,会时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我的感觉是什么,当然最主要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更重要。”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坚持自己的选择。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这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品质。5. 举行家庭“辩论赛”,让孩子体验“有主见”的快感家长可以经常在家中举行一些小型“辩论赛”,三人之间,其中一个家长和孩子是一方,另一位家长为另一方。两方提出不同的观点,积极让孩子发言,引导孩子想办法说服自己,最终“假装”认输,让孩子体验到“有主见”的快感,这样,孩子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深入,对于面对的事情,很难再说“随便”了。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孩子这些口头禅背后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观感受,贸然给孩子贴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人最绝望的不是困苦,而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感。只有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把人生攥在自己手中。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做驾驶员,开着自己的人生列车,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吧!来源: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2016)。
我们的视频号每天都有导师分享一个心理学内容视频!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记得关注视频号,欢迎关注和点赞留言参与讨论!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