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上,中印是平行线上的战友公众号新闻2023-02-20 10:02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台湾自由撰稿人无论我们对印度的观感好不好,在克服西方话语霸权这件事上,中国与印度最少是平行线上的战友。因此,当西方主流媒体说印度做错了什么,我会先检查西方媒体是否说错了什么,再评估印度的行为。 近日,印度政府以查税为名,对BBC发动了一场出乎意料的“俄式突袭”,无预警搜查其驻印办公室。新闻不大不小,除了少数英语系国际媒体为此事件抨击印度戕害言论自由外,西方政府不是保持沉默,就是轻描淡写,而此新闻甚至不曾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版面上。 宁可大肆渲染毫无证据支持的所谓“间谍气球”,却吝于报导印度对跨国媒体的正面攻击,说西方主流媒体偏颇腐败,有错吗? 英媒广引抨击莫迪政府“戕害民主”的印媒说法,指控印度政府此举是报复早先BBC所做的莫迪纪录片,该纪录片指控莫迪参与暴力活动,造成1000多人死亡,且死者多为穆斯林。 此片激怒了莫迪政府,并下令禁止该纪录片在印度境内流传。执政党发言人怒呛BBC“浅薄”、“恶意”、“腐败”。没多久,BBC驻印办公室就被突袭查税。不过,对于印度政府疑似的报复行动,英国政府不敢吭声。 这真是印度的历史机遇,尽可对西方随意开枪——就像拜登对高空气球做的事——因为此时西方正需要印度,尤其是当事者英国。 本事件有几个层次应该廓清,好让我们挣脱一般人习以为常的西方概念,并为西方主流媒体下一次的对华攻击做好思想准备。 印度外交部怒斥BBC揭穿言论自由背后的灰色地带 首先,最浅薄、最廉价的层次就是“言论自由”。此要求旨在扩张多元意见,但所谓“多元”就是比“声量”,往往限制了公众的思考。“言论自由”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其结果却是荒谬的,它让社会陷入了虚无主义,因而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 自由必须绑定责任,但当多元价值被高举到信仰层次,“责任”就被无限缩小,媒体成了不必负责的组织,还能反过来指控公权力的监督是“反民主”。这样的风气一旦被社会接受,掌权者就会透过控制多数媒体,享受“不必负责”的红利,曲线打压异议,回头削弱多元主义。 最终,标榜自由的媒体自我匡限了自由尺度,因为它必须为掌权者负责,白话说,看似自由的媒体其实是各方势力的打手,根本没有独立性可言。 所谓的话语权,就是如此逐步成形的,而言论自由打自开始就被权力当成好用的遮羞布,藉以贯彻一个不大体面的历史默契:自由,只属于少数人。 由此,在话语权层次上,当下印度正在使用与中国大同小异的方式拆解西方话语霸权——质疑并否定BBC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印度鞭英国有一个优势,即他们非常了解前殖民主,熟悉英国内部各种牵制力量,藉此以毒攻毒。 关于BBC的公正性,印度精英利用英国媒体监管部门对BBC的不良评价,证明BBC的不公正其实也是英国人的自我认证。 英国内部不乏学者专家抨击BBC“并不独立于政府”,“其与政府和英国精英的关系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说白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媒体,夜路走多了,终究会碰到“那个什么”,要找到它的敌人并不难。 相关报道:BBC客观中立吗? 除了攻击BBC报导偏颇,印度精英还扩大打击范围,将路透社与英国政府也拉下水,指控BBC与路透社承包了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FCO)的秘密计划,培养俄罗斯记者,在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东欧,中亚)建立影响力网络。 其资料来源是美国极左翼网媒“灰色地带”(The Grayzone)。该媒体一向质疑西方叙事,曾指控“新冠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为“阴谋论”。显然,印度精英也十分关注中国反击西方话语霸权的轨迹。 印度人知道,今天的国际反华舆论,迟早会以同等规模转头攻击印度。 另一个显著的攻击点是西方的双标。一方面,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在各国培养亲西方舆论鹰犬,另一方面则限制他国舆论在西方发声,别的不提,光是对俄罗斯的新闻限制,就是说不完的故事了。而印度的反巴基斯坦言论,也被英国严厉筛除。 印度与中国一样,对西方的双标深恶痛绝。 除了揭穿英国主流媒体负有政治任务之外,印方解构西方话语霸权的方法,也包含强调印英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在英国奔向破败之路的此刻,印度有恃无恐。穷英国需要富印度,还想找茬? 在两国关系的层面上,去年,印度GDP已正式超越英国。外界看的不是些微的反超数据,而是两国的前景。毫无疑问,就算印度经济预测被高估,还是能赢过衰退的英国经济,而硬实力走弱,软实力就跟着走弱,BBC在印度横行的时光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印度底气十足,反过来教育英国,若还想保有国际地位,最好平视印度,就算要你仰视也不为过。搜查BBC就是一记教鞭,不服气?那自由贸易就别谈了。 平视印度的步骤,第一步就要杜绝英国社会的反印风气,尤其在穆斯林问题上。 印度已警觉英国的人口变化,穆斯林族群正在快速增长,巴基斯坦裔涌入英国政坛,并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助长了英社会的反印风。 鉴于BBC是英国政府资助的媒体,印度精英有理有据地指控BBC的莫迪纪录片资料来源(前英国外交大臣Jack Straw)并不可靠,此外,还利用少数族群(穆斯林社区)的民族主义攻击印度。 相关报道:15名巴基斯坦裔候选人当选英国议会议员 后者是指BBC以穆斯林社区视角报导阿萨姆邦的禁童婚令,此政策被暗示是印政府进一步打压穆斯林的种族主义措施。然而从印度政府的视角看,他们想杜绝的是恋童癖与儿童性虐待犯罪。 族群问题在印度敏感复杂且深刻,而我们知道BBC的报导取向就如印度精英所抨击的那样,是挑选事实来缝合一个狭隘的叙事。 不是引发事件的政策全无问题,而是BBC偏好将读者视线引导至偏离问题核心最远、最极端的方向,蓄意引发族群冲突的同时,还满足了自己的圣母欲。童婚问题是如此,莫迪纪录片亦然。 国际主流媒体的江湖地位,在物理层面来自于国家实力,在思想层面来自于相对客观。而BBC早已失去后者,现正流失前者。难怪印度政府对BBC的俄式突袭,在其精英眼里是理直气壮的: “不能既要我们在经济上输血,又要我们在思想上输诚。”问题出在“民主降级”吗? 西方话语权的高墙之一是民主,而对于重新定义民主,中印都还在起步阶段,虽在思想上已厉兵秣马,却苦无短兵相接的战场,也就是缺乏国际媒体平台这样的基础建设。 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性传声平台,因此自莫迪执政后,外人粗略感觉印度进入了“民主缩水”或“民主降级”状态,降级为“选举式威权”国家,这印象来自西方。事实上,连部分印度人都认同这个说法,也就是反莫迪的那些精英。 人口大致相当的中国,应怎么看待印度的所谓“民主降级”?其实只要想象十四亿人口如何举行公正的普选就懂了,可能公正吗?选出来的领导人可靠吗?既然答案是问号,怎么谈“民主”?“降级”则更是不知所云。 在印度,还要将几个包袱考虑进去,如严重的宗教矛盾、种族矛盾、阶级制度,劣质而两极分化的教育,巨大的城乡差距。这些包袱让这个巨大的国家难以整合,永远存在瓦解为好几国的可能。 别说很难想像十四亿人口“公正”的普选,连只有2千3百万人口、民风相对温和的台湾,选举也时常有不公正的现象。如此才能理解为何莫迪要以印度教民粹作为吸票保证,任何一个想崛起的人口大国,都经不起完全透明的普选。说穿了,选举只是走个形式,因为选前胜负已定。 印度向来如此,但也是直到经济实力渐增,内部各种势力坐大,更需要强人政治维持统一的近年,西方才感到威胁,培植印度内部亲西方势力的行为也才逐渐表面化。因此对主流印度精英而言,与其说印度民主降级,不如说印度正进入另一波民主转型,以适应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必然随之提升的权力复杂度。 没有例外,经济的快速崛起必然伴随着腐败,或是相反,腐败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以致国内的反对势力增多,其背后的支持力量也趋于复杂,迫使掌权者对反对者的压制更直接了当。想跳出这个内耗的恶性循环,迟早得拿反对者背后的外国势力开刀。 BBC作为印度境内穆斯林人口的同情者,或“见缝插针人”,被莫迪政府扣上反印境外势力,简直是顺理成章。查税只是前菜,再不克制,BBC必然被赶出印度,而英国政府也无可奈何,唉个两声,还是得乖乖上谈判桌,平视印度求输血。 在深刻的民族与宗教裂痕下,印度的难题是如何防止自我瓦解,因此莫迪以多数专制的统治模式诠释自己的民主,并以容忍腐败的模式促进经济增长,而想维持独立自主,就必须凭实力说话——使得西方难以用刻板的自由民主教条驯服印度,进而规范印度的发展。 当然笔者不是说,印度现在的民主状态值得表扬,而是说不能从西方宗教式的粗暴视域出发臧否印度民主。我们可以批评印度,但不必使用西方的阴间滤镜。 BBC,就是个西方打手,但还不是最糟的那一个。我不会用“因言获罪”看此事件,也不需要为莫迪政府粉饰什么,只能说,BBC应有此报,或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热文推荐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