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什么行?
重庆GDP总量超过广州有其标志性意义,但也无需夸大。重庆GDP总量超过广州,但重庆面积是广州的11倍,常住人口是广州的1.7倍,从其他综合指标来看,重庆和广州在人均GDP、人均消费、外贸进出口水平和上市公司数量等指标上仍然有较大差距。
文|《财经》实习记者 李骞
编辑|王延春
2022年,中国五强经济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重庆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
根据近期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城市GDP(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五名的城市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
重庆与广州的“第四城”之争由来已久。
1996年,广州与重庆的GDP之差为118.52亿元,此后,二者之间差距逐步增大,广州保持领先之势,重庆奋起直追。从2013年开始,差距逐渐减小;2019年,二者GDP之差为22.82亿元;2020年,广州以16.32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重庆。尽管2021年差距再度扩大到337亿元,2022年重庆实现反超,GDP超过广州290亿元。
图1:重庆与广州1996年-2022年生产总值(GDP)对比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广东统计信息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向《财经》记者表示,重庆GDP总量超过广州有其标志性意义,但也不应该过分夸大。刘瑞明指出,重庆GDP总量超过广州,标志一个西部城市超越了东部沿海一座城市,但重庆面积是广州的11倍,常住人口是广州的1.7倍,从总量上进行比较时“不应该过多夸大”。从其他综合指标来看,重庆和广州在人均GDP、人均消费、外贸进出口水平和上市公司数量等指标上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例如,重庆2022年人均GDP达到90663元,广州则超过16万元。
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重庆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西部支点城市,战略地位显著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区位优势突出,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2021年,中央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旨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纲要》提出,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022年,《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先后获批。
刘瑞明表示,《纲要》赋予成渝两地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首先,近年来,重庆改革开放力度很大,在对内对外开放、营商环境构造、市场主体活力的培育等方面都做得很好。过去,西部城市普遍落后于东部城市;近年来,西部城市开始发挥其优势,追赶超越沿海城市。
其次,成渝两地互相竞争、互相合作,发挥出城市群的联动作用和集聚作用。此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为更好建成双城经济圈,重庆加大重大基础项目投资。2022年,重庆市在建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354个,较上年增加34个,支撑经济稳健增长。其中,水利投资增长28.7%,城建投资增长11.1%,铁路投资增长49.0%,民航投资增长34.4%。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
从产业结构来看,2022年,工业和服务业支撑重庆经济增长。
公开信息显示,重庆拥有10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和22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11位和第6位。重庆市统计局核算处处长曾佳解读2022年重庆生产总值数据时指出,工业克服疫情、电力等短期冲击影响,在汽车、材料等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实现平稳增长,增加值增长2.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3%;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其他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增长4.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6.2%。
重庆市统计局工业处处长吴丹指出,2022年重庆工业经济运行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支柱产业增速分化发展,汽车行业实现较快回升,二是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有所显现,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2年,重庆汽车行业引领重庆市工业增长。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后,重庆汽车产业生产快速回升,2022年汽车行业累计增长10.2%,重庆市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1%。同为支柱产业的材料和消费品产业平稳发展,分别增长3.9%和2.2%。
此外,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工业下行压力表现出较强的拉动作用。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增加值累计增长6.2 %,增幅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的31.1%,比重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经济、新动能对重庆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
高技术产业增长态势良好。2022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保持高速增长,光伏电池增长40.1%,工业机器人增长31.8%,服务机器人增长19.5%,液晶显示模组增长21.4%,电子元件增长5.7%,集成电路圆片增长9.4%,新能源汽车增长1.4倍,为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高技术服务业保持增长,2022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1.49亿元,同比增长0.9%。
刘瑞明分析指出,重庆近年来着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其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效特色农业等产业布局可圈可点,这也是重庆能够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抓手。除了国家的战略支持以外,重庆近十年来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由此形成了新增长的动力空间,这也和重庆市内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实际上,重庆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需要补齐短板。
从数据上来看,重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5106家,全国排名为1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3000家左右,全国排名26位,排名并不是很占优势。一方面,这和重庆的历史积累有关,短期内很难超越其他城市;另一方面,重庆目前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落地的层面,而非研发引领,只是相较于传统制造业更为创新。重庆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指标仍然相对落后。
重庆还面临着西部城市的共性问题之一,即创新成果如何转化落地的问题。由于科技成果与实际产业需求不匹配、转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创新成果可能无法转化落地为当地生产率,这也是重庆亟待寻找突破口的方面。
人才引进,任重道远
近年来,重庆从多方面发力,持续吸引人才。
2019年,重庆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72名;2021年,重庆相继出台《重庆市加快集聚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的若干措施》和《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吸引和支持不同层次的人才创业;2022年,重庆调整完善引进海内外英才的“鸿雁计划”,扩大政策激励范围。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产业急需紧缺高端人才3000名、优秀青年人才2.5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力争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60万人。
尽管已有伯乐,千里马仍然难求。
相比沿海地区,重庆的人才吸引力和储备量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刘瑞明分析,重庆的人才引进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公共服务,重庆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高端人才不仅会考虑自身职业发展空间,还会考虑城市能否为子女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尽管重庆的房价看起来不高,人才引进仍然受到高质量公共服务缺乏的限制。以教育资源为例,广州有5所双一流院校和18个双一流学科;相较之下,重庆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少,仅有两所双一流院校和4个双一流学科,这对于吸引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刘瑞明表示,未来重庆的人才引进的核心还是在于提高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不是待遇,而是发挥才能的空间,包括配套的实验室研发平台、相应的产业支撑和成果转化机制和鼓励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等。产业、科研和人才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并且都高度依赖公共服务。未来,重庆要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需要激活体制,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