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当场抢走教授话筒,值得喝彩吗?
这两天出了个事情,很多读者都已经知道了。合肥师范学院某副教授在庐江某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了很多不大体面的话,结果就被台下的一位中学生当场“帮他体面”了——学生当场抢走话筒,反驳了这位教授之前讲述的学习的目的。
那位副教授具体说了什么,大家可以自己细察,网上都有。大概这位教授还觉得自己说的都是“过来人”的“掏心窝子的真话”。但实际上,那确实是结合了一些不太健康的理念和至少一吨重的自鸣得意(绝不只是有些媒体说的“功利的价值观”)。
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更有意思的,倒是那个男生的做法。
他夺下了教授的话筒,说了一段话,大意就是:这个教授鼓吹什么为了发财而学习,我不认同,我认为我们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下面坐着的其他学生纷纷鼓掌。
如今的学生,确实是更大胆了,也更不惧怕权威了。这当然是令人开心的事。
不过,我觉得这件事情还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学生学用的这句话,恰恰是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所遵从的愿景。
为什么党和国家在当前的阶段是这个愿景而不是其他的?这确实是十分有讲究的。
首先,到底什么是复兴?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针对这个愿景提出的工作目标,主要是让中国逐步成为发达国家。或者,从根本上说,就是让我们全体民众的生活,能够逐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同时,为了维护这一水平的长期稳定(或进一步提高),还有必要使得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国防等方面达到发达的水平。
这个愿景,一方面当然是普罗大众所想要追求的。因为从根本上讲,人类结成组织乃至国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这个目标是当前中国各阶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从富豪或资本的角度看,只有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他们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资产增殖。这种发展不但有赖于国内经济发展(亦即国内经济循环的逐步壮大),也有赖于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他们的海外投资保驾护航。
从中产的角度看,只有经济继续发展,只有占领和发展更多更高科技的行业,才能产生出更多的高收入岗位。只有如此,中产才能获得更高收入,中产人群才能进一步扩大。而中产人群最重视的问题之一——子女如何避免发生阶层滑落,在这种趋势下才会越来越容易解决(因为中产规模扩大了,所以子女保持父母阶层也就更容易了)。
从低收入阶层的角度看,只有经济继续发展,转移支付才能继续扩大规模。同时高收入岗位的扩张,一方面使得很多低收入者有机会跻身中产阶层,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利用率的上升,一些原本收入不高的低端服务岗位,其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这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情况。
因此,由于我国的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持续提升全民收入(亦即做大蛋糕)的潜力仍然很大。所以,在这个阶段,持续发展经济(也就是“伟大复兴”)符合所有阶层的共同利益。
但这并不是说各阶层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很多具体的政策,往往更有利于某些阶层。现在整个国家还在高速发展,就算被切走了蛋糕,大家也还觉得很快就会因为蛋糕的扩大而能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所以阶层之间的妥协,还没有那么困难。如果到了如今欧美的状态,增速放缓,一个阶层的蛋糕扩大往往要以另一个阶层蛋糕的长期缩减为代价,那社会内部矛盾就会高度激化。
因此,在我们这个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全民都能接受的一种愿景,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就是所有阶层的学子都能接受的使命。
这位学生提出这个使命,能得到台下学生的共鸣,我觉得并非偶然。
很多自由主义者对这个口号中蕴含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不屑一顾,但我们想想看,如果这位学生提出“为自由的思想而读书”、“人类的解放而读书”、“读书就是为了读书,不是为了任何目的”,或者“为自我的觉醒而读书”,那恐怕未必能引起非常广泛的共鸣。因为以上的使命,往往只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群体。
“等你受到了社会的毒打就不会这么天真了”
每当有年轻人提出志存高远的追求或者宏大的使命时,总会有人这样说。
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疑惑。
从概率上看,真正有机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显著影响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绝大多数人,最后都只会成为一颗螺丝钉——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既不显著,也很容易替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人生的使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就变成了“解决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于是,我们这些螺丝钉回头看去,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当年怎么会抱有那么遥不可及的使命呢?于是就会觉得自己当年有点可笑。进而会觉得那些抱有如此想法的年轻人,也十分可笑。
但是呀,虽然能够实现宏大使命的人寥寥无几,但终究有一些走到了那里。
也许当年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有千千万万,其中大多数都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痕迹,但终究是有一些人走到了最后。
所以,即便概率不高,但在学生们抱有这种想法时,我们也不会知道他们肯定都走不到最后。相反,他们之中肯定有些人能走到最后。
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可能走向高位,因此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宏大的使命,那么,会不会最后走到高位的人就没有那么好(毕竟竞争变得没那么激烈了)?会不会甚至有些本应有人做出的重要贡献,就没有了呢?那么最后,这就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损失。
古人说,莫欺少年穷。本质上就是年轻人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任何一个年轻人——即便穷困潦倒——也不见得未来就不能身居高位和/或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年轻人普遍有雄心壮志,这绝不是一件坏事,绝不应该打压。
当年轻人有雄心壮志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要走到最后是不容易的”,但也应该为他们鼓掌和加油。
这就像我们一群人一起去爬一座高山。一开始没人知道谁能登顶。有的人因为身体不好或者背负太多,走了一段路就走不动了;有的人因为没有足够的给养而只能停下脚步;有的人各种条件都很好,但不小心摔了一跤,受了伤,只能驻足原地。
这时,我们看到了新的一批人来到了山脚下,又要开始攀登。我们知道,在这群人中,能够到达山顶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前路险峻,但没必要贬低他们的雄心壮志。
如果我们已经爬不动了,那坐在原地为他们鼓鼓掌,总是可以的。
对职场/管理/沟通技巧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也会探讨管理技巧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