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你习以为常的事,已经被教育部禁止了!
江苏泰兴,一男老师在课堂上狠抽一男学生的手心,这一幕被后排同学偷拍下来发布上网,直接冲上热搜。
老师为什么要打这学生?
因为他错题太多。
我看了视频,老师用力抽打,比老师还高的男孩,摊着手站在那里默默受罚,一声不响。
说实话,这类话题真是屡见不鲜,再说都要盘出包浆了。本想划走,可是评论区一边倒支持老师的声音却惊到了我,简直比戒尺打在手心的声音更响亮。
答错题不该打吗?
老师连这点权力都没有吗?
打得还是太轻了!
愿意打你的都是负责任的好老师。
还是查查拍视频的学生吧,一起惩罚。
请把戒尺还给老师!
少数几个“可以私下打,但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适度打就好了,不要打得这么狠”的声音,也被绝对的支持和叫好声淹没。
他们都不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权力“支持”?
不说情理,就说法理。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就明确强调了,“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七类不当教育行为明令禁止,其中就包括教师以击打、刺扎等直接造成身体疼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罚。
所以谁再问:“老师连这点权力都没有吗?”
对,现在的老师,还真就没有这个权力。
能不能体罚孩子今天就不讨论了,但我想聊聊支持体罚的群众心态。(如果碰巧读到这篇文章的您也支持这位老师,那么请注意,前方扎心预警。)
仔细看那些评论,我发现有很多人他们支持体罚不是认为这个行为多么正确,而是因为“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被打过来的” “我挨过的打比这重多了”。
原博评论区堪称容嬷嬷的小黑屋,如果要办一场“你的童年遭过哪些毒打”比赛,打手心简直连海选资格都没有,扇耳光、戒尺打头、助跑飞踹、薅头发撞墙、椅子砸背、打断木棍的、打出鼻血的,才叫平常。
这让我想起我的小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小学,我所在班级是个重点班,很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塞进来。
我的班主任非常重视成绩,也是出了名的严厉,他惩罚“差生”的情形我至今难忘。
他让那些学生站到讲台上,先是把手放在他们的头上或肩上,跟全班同学讲述他们有多么差劲,说着说着会突然一记耳光扇过去,被扇踉跄的孩子,要站回原来的位置重新来一遍,直到被扇仍能一动不动。
他还会让几个男生蹲成一排,使劲儿压他们的头,几乎压到裆里,蜷缩成一个球,他命令他们保持那种姿态,然后再把他们一个一个踢出去,在地上滚。
图源网络
我还能记得那几个男孩滚出去时老师说他们就像粪球时的笑,而当他的目光扫过我时,出于恐惧,我也不得不和其他同学一样,配合他发出笑声。
对女生就是打手板,敲头,罚站。罚站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不许低头,用他的话说:“让大家都看看你脸皮有多厚”。
这个老师教学成绩很突出,很多家长争先恐后给他送礼、送锦旗,后来听说他当了校长。
他没打过我,但他的笑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噩梦。
我不知道那些支持体罚的声音中,是否有我曾经的同学。
但就算有,也很好解释——
因为“我们小时候都被打过”,所以这事儿正常。
因为“我们小时候都被打过,眼看着还打成材了”,所以这事儿好上加好,现在的孩子怎么能不挨打就成材呢?
说白了,自己上学时处境艰苦,就看不得现在的学生日子过得太舒服。
就像刚步入职场总被欺负,所以当了领导也要拼命折腾新人;就像年轻时受过婆家刁难,所以当了婆婆也要处处针对儿媳妇。
甚至有些父母面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也会加入到“拉你共沉沦”的行列中。举个最容易让我们共情的例子,无痛分娩。
图源:《不完美的她》
2022年,医师报对“无痛分娩”这一话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82%的意愿支持无痛分娩,但在实际中,仅有54%的家庭在生育中采用无痛分娩。而在中国,仅有30%的产妇采用无痛分娩。
其中阻力,除了费用和麻醉资源不足,认知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认知阻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人反对。
我家有长辈是妇产科医生,她经常会跟我们聊起产妇本人想要无痛,却因为家人坚决反对而放弃的案例。
虽然无痛分娩在流程上只要产妇本人同意就可以实施,但产妇本人的意愿却常常被长辈的意见裹挟。在临床上,为了避免纠纷和矛盾,很多医生还是会征求家属意见。
图源:《卿卿日常》
抗拒无痛的,除了大猪蹄子和公婆这些主力军,有些亲爹亲妈也把“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哪个女人生孩子不疼”“我生你的时候也没打无痛啊”挂在嘴边。
尤其是作为过来人的母亲,她们知道生孩子很痛苦,但降低产妇疼痛却打动不了她们,比起不相信无痛的安全性,似乎她们更不能接受的是现在生孩子可以不用像她们当年那么受罪了这件事。
直到女儿经历一场死去活来的疼痛,她们才能获得“每个女人都得有这么一遭”的踏实。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身体力行地演绎着“因为我淋过雨,所以我也要折断你的伞”,转嫁痛苦以获得心理平衡。
他们不愿意接受社会观念、生活条件在时间尺度上的进步发展,巴不得一代一代人把他们以前遭过的罪都再遭一遍。
这种人做上位者很可怕,也不适合为人父母,因为他们不是苦难的终结者,而是会借身份地位和晚辈对他们的敬畏,将自己亲历的苦难一直传递下去。
还有一种心态很普遍。我知道每次聊体罚总有一些人不遗余力现身说法,以自身案例证明体罚不仅合理,还很有效:我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就是被打了才变好的。
总结为“打你都是为你好”。
图源:《狗十三》
这是不是有那么几分广告的味道了:一时打,神清气爽,一直打,清华北大,您确定不给您家孩子来几下?
就连没挨过打的也跳出来说“可惜我小时候没人这么打我,我才没能成材”,“如果能有人这么打我,我现在也不至于这样”。
这……
一个成年人,把自己不如意的人生归咎于“欠揍”,总觉得奇奇怪怪。
被打成材的我还没见过,但越打越废的事儿倒不少见。
我儿子现在读幼儿园大班,班上有个转学来的男孩叫杰瑞,特别调皮,我每天听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他,不是抢女孩子的文具,就是跟男孩子打架,没有一天不闯祸。
把班里小朋友打了一遍之后,只有我儿子“武功”跟他不相上下,于是就天天找我儿子“比试”,老师批评他也不听。
我问儿子,杰瑞是不是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或者超级英雄,所以在模仿呀,儿子说,不知道,因为杰瑞只打架,不聊天。
刚开始我是有点担心的,但半学期过去,我儿子都没受过什么伤,甚至衣服都没脏过,而且听他的讲述,他似乎还觉得很有趣,我就没再多问。
直到有一次,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我儿子跟杰瑞打闹时,脸被划破了,吓得我赶紧赶到学校,还好只是很小很浅的一道划痕,看起来像是指甲刮了一下。
我仔细询问了儿子,他说是跟杰瑞摔跤时不小心弄的,他反复跟我强调他不疼,杰瑞也不是故意的。
老师也调取监控给我看了,两个孩子摔跤时嘻嘻哈哈的很开心,杰瑞应该是在搂抱时指甲不小心碰到我儿子太阳穴的位置,的确没有任何恶意,也没影响两个孩子继续玩。但是老师后来发现划破的地方离眼睛很近,还是叫来了杰瑞的家长。
我本来猜测,杰瑞这么个混世小魔王,家长会不会特别护短。谁知杰瑞妈妈一到,二话不说先是对着杰瑞的屁股踹了一脚,那是真踹啊,然后揪着他的耳朵劈头盖脸一顿骂,我赶紧跟她解释说孩子没打架,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蹭一下也不要紧,可她似乎只当我是客气,一边道歉一边说她这个儿子让她多头疼,在以前的学校就爱打人。
老师打断了她,拉着杰瑞的手说,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但弄伤了小朋友还是应该道个歉的,杰瑞甩开老师的手,说,要打就打,你哪那么多废话。
“打就打吧”—被“打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图源《非常静距离》
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连老师都懵了。
杰瑞的妈妈当时就发了飙,摁着杰瑞就暴揍,拦都拦不住。
过后的几天,我儿子说,杰瑞都没再找他“比武”。
说实话,杰瑞这个小朋友的言行,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我总觉得,他只是想跟我儿子玩,他说不好听的话,他打架,是因为他只会那种方式。
他确实听不进教导,但他从来如此吗?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他顶嘴那句“你哪那么多废话”,实在不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话。
杰瑞妈妈说,打一次能学乖几天。
于是杰瑞消停的这几天让她更加笃定打是有用的,只有打才有用。
图源:《小委托人》
这让我想起我的姑姑,她推崇体罚,更以自己对孩子的“狠”为荣。
我表妹是我姑唯一的女儿,一个江南女孩孤身在北京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我姑经常跟亲戚们炫耀,说这孩子就是从小被她打成材的。
可她不会知道,表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抱着我哭,说我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家了,我再也不想回来了……
图源:《妻子的浪漫旅行6》
不知道我姑有没有想过,她唯一的女儿为什么要离家那么远,为什么给她钱,给她在家乡买房,但从不接她去北京团聚,也不回家过年,还坚决不让她带外孙呢?
她真的把女儿打好了吗?
挨一次打能消停几天的杰瑞又真的“乖”了吗?
表妹选择的是逃离,而总有一天,杰瑞会比妈妈更有力气。
等杰瑞妈妈打不动了,如果有老师能站出来替她“管教”,她也会像热搜评论里那些人一样,支持并感谢老师,并因为有这么多人声援,而更加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吧?
最终我还是没有跟那些支持体罚的人辩驳。
或许,看似一边倒的舆论只是因为温柔的人没有那么大声罢了。
不是每一个挨过打的人都想捡起戒尺再去打别人的,很多人会越活越柔软,他们经历了苦难,不希望再有人去经历,他们淋过雨,所以想要给别人递把伞。
他们会以己度人,将心比心,他们努力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即便遇到育儿难题,他们也不惧选择有挑战但更有温度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传递戒尺。
而那些捡起戒尺,打向下一代的人,恰恰证明了暴力的危害多么久远而深刻。
图源:《都挺好》
前些天我带儿子逛老门东,在一个文创店里看到一把戒尺,儿子问我那是什么,我说,这个是很久很久以前,小朋友不听话时用来打手心的。
儿子很好奇,非要试一下,我轻轻在他手心拍了一下,他说,不疼啊,我说我没有用力当然不疼,然后他自己拿过去使劲打了一下自己,顿时疼哭了,好在小孩子来得快去得快,安抚一下就继续开开心心游玩了。
返回的时候又路过这家店,儿子说,妈妈,要不我们把戒尺买回家吧,还挺好玩的。
他明明刚被戒尺打哭了,但竟然一点都不怕。
原来让孩子恐惧的并不是打手心的疼。
真正让他们恐惧的,是戒尺后面那张狰狞的脸。
我没有买那把戒尺,它或许在历史长河的某一段中,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现在,就让它待在橱窗里吧。
我们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传承和沿袭,戒尺,就算了吧。
-END-
欢迎点击关注↓↓↓
女子无才便留德 由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
无才姐,一位才华有限而热情无限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本文由无才姐团队原创,作者羊羊@无才编辑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