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 11 年,瑞金博士熬成脱口秀冠军
作者:Acca
「去年博士毕业,医院就给我分了套房,在黄浦区,二十万一平。」
眼前这个男人咧了咧嘴,右手比了个二。底下观众交头接耳,他等待着最佳抛梗点,「那是我们医院的住院病房。」他故意露出一个尴尬的微笑,近百人的演播厅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这是李方圆的脱口秀首秀。作为一名 30 岁出头仍在医院轮转的住院医,他的段子从熬夜值班聊到家长里短,念叨生活的一地鸡毛。
脱口秀播出当天,他意外在同事朋友圈里刷到了这个视频。微信聊天框里不断弹出信息,轮转科室的医生带着视频问他:「李方圆,你还去参加脱口秀比赛了?」看到转发数字停在「10 w+」时,李方圆意识到,视频火了。
短视频的评论区众声喧哗。一众对医生的感谢声中,一条评论被顶上了前位,「常常觉得医生太累了,想问你是怎么保持乐观的?」
医学脱口秀的冠军
这段表演来自于《健康脱口秀》,一档邀请医生用脱口秀方式科普健康知识的电视节目。李方圆从两百多位医生中脱颖而出,在三十出头的年纪拿下脱口秀冠军。
李方圆在舞台上进行脱口秀表演
刚开始看到脱口秀比赛的消息,李方圆觉得有些拧巴。他觉得「脱口秀」是一种新奇的分享,而「科普」更像是有板有眼的说教。另一处矛盾在于,评价医生的标准或者是临床或者是科研,与表演毫不相关。登上舞台说脱口秀,算是不务正业吗?
「请假去搞笑,这是在搞笑吗?」李方圆抖了个包袱。
「当时辅导员鼓励我,你网上不是挺幽默的嘛,我觉得那就试一试吧。」在辅导员看来,李方圆是个不常规、甚至有些不安分的学生。医院里他混入人群并不出挑,完全没有露出他的网红马脚。如果没有网友投诉视频内容可能侵犯患者隐私,辅导员并不知道李方圆是个坐拥十万粉丝的 B 站视频博主。
李方圆在 B 站开设视频号,目前粉丝共有 11 万
李方圆不希望让同事们知道自己去参加脱口秀。「我没有走医院内的途径,而是在网上直接报名。」同样参加比赛的好朋友,瑞金医院胃肠外科医师巴突尔·艾克木回忆道,「李方圆没有告诉我参加比赛的事。我本想撺掇他一起参加比赛,结果聊天时发现他已经报了名。」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抽空就准备稿子。自媒体的运营经验帮李方圆养成了一个习惯:利用碎片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查房时有患者问忌口,他一开始回答「爱吃啥就吃点啥吧」,突然意识到不合适。回家的地铁上,李方圆琢磨起这句话,打开手机里的备忘录,把患者的「发物困扰」和「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我们已经尽力了」写进段子,主题就叫「医生最不要和患者说的三句话」。
李方圆手机上的脱口秀稿子
真实的幽默浸润在日常的点滴里,李方圆试图抓住稍纵即逝的变化与感受,装入戏谑的瓶子。「1 床要换药,2 床睡不着觉,3 床撒不出尿,4 床好像疯了,大呼小叫……」荒谬的,真实的,两种感受在语言中冲撞。
读稿会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台下坐着专业脱口秀演员,当时就笑趴下了,说我有冠军相。」李方圆念叨着正式表演没有彩排发挥好。看惯了其他选手把疾病机理说得有模有样,李方圆的表演让节目组眼前一亮:一个本意让医生辟谣、科普健康知识的舞台,偏偏来了一个吐槽自己学医苦的人。
「我觉得在科普上我有点跑题了,但节目组的意思是,这叫苦中作乐、笑中带泪。」李方圆解释。
他决赛本打算打安全牌,辟谣减肥必须戒碳水的观点,后来节目组再三斟酌要求他换题。而这,也成就了李方圆的脱口秀冠军。
严谨权威的医生,冒犯的脱口秀演员,李方圆在这两者间找到了一些平衡。「大家觉得我挺有意思的,没事翻一翻我的视频,我的老师也会给我提供素材。视频火了后我发现,医生对脱口秀的态度不是之前想的那样保守与批判。」
用力找机会
李方圆没有当冠军的野心,「未来都是不确定的」。最初,他只打算逛一圈电视台,把比赛体验录下来剪个视频,上传到账号涨粉。没想到「一轮游」这个最保守的想法,成为最难实现的事。
李方圆参加比赛前没有脱口秀相关的基础,他买了一些单口喜剧的书自学
他的 B 站账号并不像传统医生一样开展医学科普。镜头中的李方圆不穿白大褂,背景是苹果电脑和摄像机,简洁的,科技范的。他讲述着自己 11 年来的学医经验,从升学备考到外语记忆,俨然像是一个教育类博主。打开粉丝列表,他的粉丝多是高中、大学就读的学生,很少有患者的身份。
「创设这个视频号,我就定位成一个教育类账号。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为学医途中迷茫的人留一点方向。」
李方圆本科就读于泰山医学院,当时是一所二本医学院。他的学长学姐多选择留在当地深造,选择去北上广闯荡的屈指可数。
大二那年,一场交大学长的回校分享会点燃了李方圆的斗志,他将上海交大视作「终极目标」。以此次选择作为分水岭,几乎左右了人生的方向。而后来的故事是,李方圆意外地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名学硕。
之所以用上「意外」这个词,是因为他是被调剂进入的学硕专业。「大二的时候很亢奋,考研的时候发现亢奋『用错』了地方。」李方圆从来只是把交大视作规划,没有意识到专硕名额的紧俏。
李方圆博士毕业后,在瑞金医院留影留念
13 年前,医学生学制改革的热潮悄悄起了势头,上海四证合一模式逐渐铺开,规培成为大势所趋。2014 年,上海交大等 64 所院校作为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1]由于培养周期大大缩短,部分医学生将专硕视作第一选择。
然而,「北重临床南重科研」并非空穴来风。2014 年,首都医科大学计划招收 750 名硕士中,专业型硕士占招生总额的 2/3;相较之下,上海交大医学院拟招收约 850 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名额有 500 人。[2,3]作为国内顶尖医学院,上海交大竞争何其激烈,往年专硕只录取个位数,内科、外科的专硕考研录取人数甚至只有 1 个。
就像是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李方圆面临着专硕名额短缺的窘境,却得到了调剂学硕的机会。
好运不会眷顾傻瓜。尽管没有研究基础,不清楚学硕发展方向,李方圆知道有调剂名额后,立刻联系了学长学姐,与导师获得联系。「当时也不清楚学硕和专硕到底有什么区别,有机会就要抓住。」
调剂带来的影响不只于此。接触学硕的圈子后,李方圆意识到自己缺乏的除了学习能力,还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眼界狭隘:「那些上海学医的同学,奔着学硕来,也有出国深造的想法。如果可以,我也很想有人告诉我这些选择。」
走上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李方圆尽力去适应节奏。阅读文献材料,实验室做实验,他忙得像个陀螺。
只是,当他和交大本科同学坐在一间教室,听同一位老师讲述医学研究的基础课程时,李方圆发现,他的骄傲逐渐变成落差。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尤其是在三甲医院,科研是医生的敲门砖。无论是留院还是晋升,评审材料就是一道坎,国自然、基金项目、论文成果都需要考虑。而这些都超乎李方圆的预期。
「小城里读书,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专硕也能过活的很好,但我读硕后才知道科研是留在大医院的基础。」认清规则后,他坦然接受了科研内卷的现实。学硕第二年,当他得知学长放弃了转博名额,立刻向导师争取了这个机会。
三十岁,接着熬
创建 B 站账号时,李方圆正处在人生旅途的换乘站。
2021 年夏天,他刚完成医学生到住院医的转变,上海交大、医学博士这两块金光闪闪的招牌成为他学医 11 年来的答卷。他自豪地把这些标签呈现在网络中,称呼自己是「人生赢家」:学医十一年,二本逆袭,上海交大博士毕业。
另一个转变,是李方圆有了小孩,贷款在上海买了房。李方圆合计了下,算上工资、补助、奖金,规培到手每个月差不多 8000 块钱,这对大城市生活来说是杯水车薪。
恰好这几年,总有网红公司顺着招聘网站上的简历联系医生做视频博主,李方圆拥抱了流量。「每个月能从平台拿到的跟规培差不多,靠做自媒体养活自己,也算是赚一点奶粉钱,补贴点家用。」
李方圆在朋友圈调侃道,「很难相信我钱最多的一张卡,是饭卡」
他感觉到自己的拧巴。常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李方圆的 B 站账号简介将它改造成「有时是恰饭,常常是科普,总是去生活」。
面对评论区「凡尔赛」的质疑,李方圆哭笑不得:「这怎么能算凡尔赛呢?这充其量是标题党嘛!把医学博士、上海有房、人生赢家放到视频标题,是用了炫耀的、大张旗鼓的手法。」李方圆不忌讳自己追求流量的事实。
李方圆清楚,社会认知上的「赢家」或者「冠军」,对医生而言不过是虚名。学博毕业,30 岁的他还在医院做住院医生。每个工作日,李方圆骑上自己的电动车开向 5 号地铁站。因为家住得远,他必须得在 6 点半赶到地铁站,赶上拥挤的人潮,花一个小时左右准时到达城市另一头的医院。
李方圆拍摄了他值班的一天
「我们医院吧,能人太强了,你看有发明新药的,有大型临床试验的,有发国际顶刊的,我们这种脱口秀冠军,不过是过家家而已。」李方圆很习惯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前几天,李方圆特别忙。拿下脱口秀冠军后,他被邀请参加线下演出,节目组催着他交稿。事情都挤在一起,国自然的项目申请同时开始,他熬了好几个晚上准备标书。到现在规培快过了两年,能不能留在瑞金医院还得指望科研基金的申请情况。
家里人支持他的选择,但也会偶尔问几句,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主治。李方圆将这种无奈写进段子里:「以前都是我妈劝我要慢慢熬,现在都是我劝我妈了:妈,你得慢慢熬,带孩子都是先苦后甜。」
「三十而立」是一种期待,但三十这道坎可能只是医生生涯的起点,在这之后,临床、科研甚至科普的压力纷至沓来。
脱口秀比赛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段子是好朋友巴突尔的决赛段子。「1993 年,郑民华教授,也就是我的导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那一年他三十岁;今年我也三十岁了,但我完成了镜头的调试,和清洗。」
李方圆笑了笑,保持着他一贯的幽默,「我的三十岁就不一样了,至少熬成了脱口秀冠军。」
时间倒回到二十年前,亲人的因病离世让他确定了学医的梦想。学医十一载,他基本没有接触过临床,如今的规培生活让他意识到治病救人只是医生身份中很小的一部分。医生对他而言,价值到底是什么?李方圆说这个问题太尖锐,他回答不了。用他的幽默的口吻来讲,做医生「这种累死累活还没钱的感觉,真让人沉迷」。
向前看,李方圆有种莫名的乐观。他打算将副业视作一种过渡,重心放在医生这块,拿副业养主业,按部就班做好眼前事。「解决温饱才能谈价值。」他决定好了,等到理顺自媒体和医院的工作,他想申请博士后。至于脱口秀,就好像是一个短暂的出口,暂时让他把焦虑的生活抛在脑后。
策划:Acca |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参考资料: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05/t20130516_152422.html
[2]https://yz.chsi.com.cn/kyzx/kyft/201309/20130909/507236339.html
[3]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3-09-12/1547394988.shtm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