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56字,阅读约需5分钟]
首先抱歉一下,这一开年,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拼”,都喊出来了“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口号,圆方这么佛系的也跟着卷起来了,所以最近一段出差比较多。再加上很多部门,很多地区,都要赶到全国两会前完成因为去年疫情耽误开的一些会议。所以现在圆方时间并不是很能自主,更新时间大概率会比较混乱。圆方尽量守住不发生“断更”的底线,但是更新时间可能会比较乱,怕收不到推送的小伙伴可以加个星号,这样就能收到推送啦。
最近出差比较多,跑了许多地方,其中有已经很发达的如大湾区包括港澳。也跑了许许多多的县区,其中有一些欠发达的地方,比如某些过去的的国家级贫困县。(现在已经脱贫)一个地区,经济落后肯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有的是受天然条件所限制,有的是当地营商环境不好,有的是受到了宏观规划的限制。不过在过去,一个地区不发达,对于刚刚去的主政官员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反而没有那么重的包袱和历史业绩,相对容易出成绩。比如一个县区GDP一千亿,想要做到一千两百亿,难度肯定不小。但是一个县区GDP一百亿,想要弄到一百三十亿,难度似乎就低了很多。而这个地方的发展速度,其实和主政官员的“有为”与否,是紧密相关的。过去圆方一直认为“有为”是对的,毕竟连春晚这不都开始批评“躺平式”干部了嘛。但是这最近圆方走了很多地方以后,有了一个和现在“主流价值观”多少有些违背的思考,就是“有为”,特别是为了经济发展,“有为”到底好不好。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上面这段话出自圆方很喜欢的一本书《置身事内》,书中写到: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实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政府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而这样一个进程,有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
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
而在这个过程中,领导是不是“有为”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汇聚资源,需要“有为”,而分配资源,需要“有位”。而往往“有为”才“有位”,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经济建设的目标是长远的,这是每任领导都要干的事。而在任内要做事情,首先得有钱,而且税收上的钱不能随便用,因为预算支出是有要求的,必须花在规定目标上。但是通过土地换来的钱相对灵活很多,可以搞一些项目,同时因为用土地去融资,跟金融系统嫁接起来比较方便。这种发展方式的优点是能快速扩大投资和对外贸易,利用全球化的契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缺点是经济结构失衡。因为资源向企业和政府转移,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而且,这种做法的前提是“有人”,有源源不断流入的人口来接盘才行。但是,现在对于很多地区来说,这个时代变了。前几天,“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再次登上热搜。比如人口只有12万的山西娄烦县,搞起了“精兵简政”:通过机构改革试点,该县将9个县委机关减少到6个,26个政府部门降至16个。这样的机构改革,在山西、青海等多地都在进行。
没有人,连政府都要缩编,那么土地自然就更卖不出去了。而这个时候再要求发展,当地主政官员在经济上,越“有为”可能造成的财务负担就越重。有的地区,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数字”而发展,通过各种平台公司,比如国控、城投、交投,水投,城投、旅投等融资平台。融资平台承接了绝大部分“项目工程”。看似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越来越少的老百姓买账,选择用脚投票离开了这些地方。回来算总账一看,如果是这样的“有为”,那还不如“无为”来的好一些。过去,我们的主政官员熟悉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有为”,学会如何去处理“增量”问题。但是正如一个好的将军,能打顺风仗不算本事,而能把逆风仗打好,不至于溃败,保存住力量,才是真正的能力。而如何在人口流失的城市,做好管理,做好服务,不再是以经济发展,而是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作为衡量,这道考题,才刚刚开始。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