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价猛涨
一只猴子,能卖多少钱?
实验用猴的价格正在打破人们的传统认知,近期,一只实验猴价格能达到10万、20万甚至更高。
“我们目前没有实验猴,都已经被订购了。”珠三角多家实验动物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告诉南风窗,整个(实验猴)市场都处于这个状态,供应紧张;需要提前预定,不是熟人拿不到猴。
实验猴的紧俏也可以从不断攀升的高校招标中标价格窥见一斑,2020年,尚有高校买到均价4万一只的食蟹猴,2022年,10多万一只猴已是“常规操作”。
食蟹猴价格逐年飙升
“与人接近的生理特质”,让实验猴成为部分新药上市前不可或缺的实验品。但也因为生理特性,它们无法像小白鼠一样迅速且多胎地生产,接近6年的生产周期决定它们价格不菲。
市场无法等待。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告诉南风窗,6年周期的存在让不少实验猴生产基地选择在猴价上涨时直接售卖猴子而不留种,有些猴子提前一两年就被预定出去。它们一般被售往药企CRO、高校和科研单位,而后两者往往处于不那么强势的地位。
为了满足单位和他自己的科研需求,孙强已在自己养猴,虽然仍要等待猴子生出来后4到5年才能使用,但他说,没办法,市场上的猴子买不到、买不起。
猴子“缺货”
实验猴紧缺已变成长期问题。
“市场缺口太大,相对实验猴需求量,现在的供应只能满足一半,后面还有可能更少。”孙强告诉南风窗,早在2013年猴价便开始回升,近几年增长更是迅速,按照目前的情况,一只猴卖到20万元甚至30万元都是有可能的。
当前,国内实验猴包括原产东南亚的食蟹猴和本地的恒河猴,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无论捕猎、繁育、交易都受到法律限制,需要拿到相关批文。
而食蟹猴以繁殖快、体型小(用药相对少)等特点,成为了主要的实验用猴,国内的养殖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南地区。
食蟹猴
相比小鼠、兔子等实验动物,实验猴的价格堪称一骑绝尘。
有养殖场工作人员向南风窗表示,他们一只兔子价格在90到100元之间,如果不需要合格证的话,仅需60元一只。而猴子的价格可以高出百倍。
猴子究竟贵了多少?
据2018年中国政府采购网采购信息,暨南大学采购60只母食蟹猴,花了82万元,合每只13600元。
2021年2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食蟹猴招标公告,平均每只猴7.05万元。
到了2022年,不少实验猴单价都超过了10万元。2022年2月,中国采购网公布浙江大学食蟹猴中标公告,15只猴,单价为115000元一只。
同年3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22年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招标中,给出了530万元的预算,采购“雌雄各半,年龄2到5岁”的食蟹猴40只,平均每只猴的预算为132500元。
2022年3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招标预算金额达到530万元人民币
有科研人士说,实验猴贵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如果等不到猴子,实验就得推迟,研发进度就可能被耽搁。
他还表示,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猴,一般需要提前很久预订,最好还得是熟人。
珠三角的一家实验猴养殖基地工作人员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他告诉南风窗,公司告知他们都是没有猴,都被定光了。“如果有需要,你可以问问实验室的导师,他们之前对接的购买方是谁,看能不能买到。”
他提起,养殖基地和高校等机构都有长期合作,现在来问,都是没有货的,市场供应很紧张。
另一家坐标江苏的生物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有恒河猴在售,数量不多仅20只,一只15万元。
恒河猴
对方发来的表格显示,这批猴子年龄3-5岁,雌雄各半。“无生育史”“肢体健康”“生产销售过程合法、合规”等。
他表示,自己是代人售卖,不方便让买家直接对接猴场。
双重法则
猴价高涨,和其较长的生长周期有关,同时也是市场运作的结果。
近年来,和艾滋、癌症等大病治疗相关的大分子药物市场越来越得到重视,广阔前景让药企巨头纷纷入局,而猴子则在该类药物研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向南风窗解释,动物实验是研发必不可少的一环,实验动物通常是小鼠、大鼠,再到猴子,研究者通过观察动物体内药物代谢、毒性和效果等判断药物数据是否“漂亮”,能否进入临床。
其中,猴子是最接近于人体特征的实验动物,能更好地模拟人体对药物的反映。
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产生交叉反应实验显示,食蟹猴极高的交叉反应也是其成为最佳实验动物的原因(来源:实验动物那些事)
有媒体报道,一款新药在临床前试验中的用猴量没有固定数字,平均而言,重复给药28天的毒理实验需要约40只猴子,如果还要做药物代谢等试验,则还需20只左右。
买方对实验猴需求猛增,但在存量有限的情况下,猴子本身的生长、生育周期又制约着供给方的供货能力。
“实验猴产业链虽已成熟,但它的市场比较特殊。”
孙强解释,猴子成长生育周期在五年左右,其中包括性成熟的4年,以及怀孕、分娩和哺乳的一年。
也就是说,现在开始留种,到五年后它才能有子代出栏。临床前实验使用的动物多要在2岁以上,因此,从出栏到可用至少还要再等一年,这样实验猴的整个生产周期达6年之久。
这六年周期的存在,使得产业链对市场紧缺的反应滞后严重。
“从发现市场出现紧缺之际,到(猴场)反应过来并留种到新猴出栏就得用上6年。”孙强说,这个周期太长。
食蟹猴的生育、成长、出栏周期近6年,市场供应十分紧缺
自2013年国内的大分子药物市场紧随国际趋势开始扩张,猴子需求也不断回温,但当时商家受制于规模、资金等因素,基本选择直接出售猴子而不是留种。
市场和卖家的选择,让猴子供应愈发紧张。
直至今日,大多卖家仍会选择有猴就卖,几乎不留种或者留种很少。“换位思考,你也会这样干的。”孙强说,猴子是活体,6年的花费成本不菲,卖家还需要承担其生病和死亡的风险。
“到2017年,新药研发更加火爆,实验猴价格也在涨,但还不算太高,在15000元左右,到2019年时,已翻了三番,在45000左右了。我心想,坏了。”孙强说。
猴子涨幅越来越大,几个月就会涨个一万、两万,到2020年就有人报价10万,即使这样,科研院所、药企也得提前一两年预定。
孙强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转基因、基因编辑、干细胞操纵和体细胞克隆等技术手段开展模式动物构建及相关技术建立和优化,需要用到实验猴,用量不多,但要定期更新繁殖种群。
养殖人员检查实验猴(来源:新华社)
早在2020年,他意识到市场困局后,为满足单位和他自己的研究需求,开始自己做实验猴繁殖,他的猴场规模很小。虽然这些猴子生出来后要再等4年到5年后才能使用,但他说,没办法,市场上的猴子买不到、买不起。
除去猴子本身特性和市场原因,政策也在影响猴子价格。
一方面,国家林草局早在十年前便禁止了从野外捕捉猕猴用作种源,疫情后食蟹猴进出口又趋于停摆,只能依靠国内市场的存量的猴子繁殖、供给。
另一方面,新药流程审批加快,让药企对猴子的需求也更大了。
这时,以药明康德为首的药企CRO(帮助药企进行药物研发的某个或某些阶段的盈利性质公司)们看到了这些问题。
猴往何处
为抢占先机,CRO们或选择收购猴厂,或自主繁殖。市场上存量告急的猴子,又有一些流向了CRO和药企。
2020年,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苏州康路生物收购广东春盛生物公司,获得了2万余只的食蟹猴。
2021年,康龙化成分别以1.1亿元掌握了新日本科学旗下肇庆创药50.01%控股权,此后又以2.06亿元收购康瑞泰(湛江)生物100%股权,不仅获取了近1万只猴子,还拥有了康瑞泰14万平方米的猴繁育基地。
2022年4月,昭衍新药18.05亿元连续买下广西玮美生物和云南英茂生物。目前,其猴子总数已达2万只。
财力雄厚的药企会拥有更长远的留种计划吗?
孙强说,和养殖基地一样,药企选择留种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不高,在“实验”和“留种”之间,前者的吸引力实在太大。
他举例,药企现有的猴子市价10万、15万,但对于公司来说,价值可能是乘以10的,如若药物能顺利研发,放大效应会更加彰显。药企总得赚钱,至于6年后的事情,鲜有人考虑。
实验猴虽价格高昂,但因研发效应明显,需求只增不减。图为2001-2016年,全球在研药物数量逐年增长(来源:healthib俱乐部)
目前,国内唯一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饲养食蟹猴和恒河猴共计三四千只。
除了留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在探索解决猴荒的其他渠道。
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可放开进口,缓解部分缓解当前紧张局面;在食蟹猴、恒河猴之外,尝试开发更多品系等。
但以上观点也都有反对的声音,还有人认为,开发实验猴模型并非易事,就算可以通过代际遗传建成模型,以猴子的生命周期计算,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药企CRO可以高价购猴,科研机构、科研人却不一定掏得起这个钱。
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任进曾提到,目前中国90%的实验猴都控制在私人企业手中。
绝大部分实验猴的购入都控制在私企手中
任进建议,上海市可启动实验猴政府定点采购计划。比如,相关部门能否去现有实验猴繁殖饲养基地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将实验猴的资源调拨纳入政府资源调配规划,首先满足国家战略项目需求。
“如果猴价一直这么高,科研是很难做的。”孙强也提到,研发不能越过实验这一环 ,除了自给自足式的繁育,只能花更高的价格购买市场上的猴子。
在孙强眼中,实验猴如今的涨价也是市场行为的推动,谁钱多,猴子就向谁流去,很难直接干涉、控制价格。
他建议,对于科研人员用猴难问题,国家可以投资做一些非人灵长类的繁殖中心,优先供给关系民生的基础研究单位和科研院所。“优先供给的意思是,价格不能定这么高,能保证科研人员用到一部分猴。”
编辑 | 向由
排版 | 茜雯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