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奇迹”必须曝光
想不到,一部七年前的BBC史诗巨作,至今称霸着纪录片界。
豆瓣9.8分,几乎零差评,还是当代人的“洗眼”神器——
它就是《地球脉动2》(Planet Earth II)。
从两极之间到辽阔平原,从洞穴迷宫再到无垠深海,场景切换之间,每一帧都是视觉盛宴。
在摄像师的拍摄下,动物们有着野性又不失可爱的一面。
比如雄性树懒,为了勇敢“追爱”不惜跋山涉水,游了好一会才顺利登岛,结果却扑了个空。
捕食的狐狸,在雪地旁静待时机,它只有反复一跃而下把自己插进雪里,才有机会捕捉到一只猎物。
打开纪录片,我们的焦虑和压力被这一幕幕极致的美景所冲刷,坏情绪也被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所治愈。
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也疗愈人心。
可惜的是,这些从纪录片中看到的场景,现实却不及它一半美好。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破坏,野生动物跟着遭殃,物种也随之加速灭绝。
今天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它们的“呼救声”,是时候被听见了。
青藏高原上的“生命奇迹”
过去六年,地球度过了最炎热的六年。
全球变暖,加上过度消费、人口增长和集约农业等原因,都让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
过去50年间,被监测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已经平均下降了68%。
一场野火,就能让森林化作一片焦土。曾经就有一只考拉被山火烧伤四肢,它奄奄一息的样子让无数人心疼。
受伤考拉接受救治 图源:视觉中国
人类和动物的命运在灾难面前,都是那么弱小而无力。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
但你知道吗?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片净土上,却存在着例外。
青藏高原地区,总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4000米,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
它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供应、气候系统稳定,以及碳收支平衡,在世界生态安全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源:视觉中国
翻开青藏高原的画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纯净的高原美景、宏伟的宫殿——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高原精灵们的家园。
横冲直撞的牦牛群,神秘安静的藏羚羊,身姿矫捷的雪豹……
大约210种野生哺乳动物生存于此,野牦牛、藏野驴、雪豹、岩羊、金丝猴、梅花鹿等珍稀濒危物种,都在高原上繁衍生息。
图源:视觉中国
但如此美丽辽阔的土地,却有着另一个名字——“生命的禁区”。
青藏高原地处高寒,植被生长缓慢,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原始植被大面积退化、湖泊干涸、湿地缩小、冰川消融……
再加上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荒漠、无人区,保留着原始的野性之美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创造了猎杀、买卖珍稀动物的机会。
图源:视觉中国
即使生存环境如此危险而恶劣,青藏高原这片广袤大地上依然有新生命在诞生,珍稀动物数量逐渐增加,孕育着一场“生命奇迹”。
短短几年间,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了几十万的规模,野牦牛从6000多头,恢复到了10000多头。
如同青藏纪录片导演罗杰所说:“这10年来我们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有生态的恢复其实取得了很多成效。”
这一切都得益于守护者们的奉献和保护。
西宁野生动物园,就是其中一名“生命守护者”,无数生命奇迹,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西野:生命流动的一站
西宁野生动物园,可能是最具特点的动物园之一。
它位于海拔230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青海省唯一一座大型综合性野生动物园;
它有兔狲、荒漠猫和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哪怕放在全世界看,这些物种也十分罕见。
高山兀鹫
尽管动物园里笼舍老旧、资源有限,但这些动物“居民”里,却诞生了很多“网红”。
比如被誉为“最美猫科动物”的雪豹,每只都有自己的名字,性格也各有不同。
人工繁育的雪豹两姐妹,姐姐“水墨”身姿敏捷,从小就是个运动健将;
妹妹“油画”却是个小短腿,看上去憨态可掬,实则聪明得很,一岁就学会扒兔子皮了。
园里年纪最大的雪豹,也有自己的小癖好——
它时常把鼻涕抹在玻璃上,最喜欢听到鼻涕抹上玻璃时,因摩擦发出的“咯吱咯吱”声。
最受网友喜爱的,莫过于园内的兔狲了,它们“五分不屑三分漫不经心”的眼神,有了一丝“猫中霸总”的味道。
园内工作人员记录下它们的日常,成了一出出精彩的“家庭伦理剧”,获得了几百万网友的喜爱。
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
西宁野生动物园不仅动物可爱,园区的行动也令人钦佩。
这就不得不提到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另一个名字——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表面上是一家“动物园”,实则承担着整个青海省的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那些因自然灾害、意外状况受伤的野生动物们,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救助和治疗。
被救助的雪豹
去年3月,一只老年雌性荒漠猫出现在湟源县的一处垃圾场。
荒漠猫是中国特产的珍稀猫科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发现它时,它已经感染了多种病毒,呼吸道和消化道严重感染,重度脱水、营养不良。
图源: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西宁野生动物园制定了多种治疗方案,历经20多天,才让它得以良好进食、正常排便。
现如今,这只荒漠猫健康状态良好,还被赋予了全新的名字——黄老太。
像“黄老太”这样救治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
2020年秋,不到半岁的黑颈鹤“小灰”在野外落单,被当地牧民发现后,立刻送来西宁野生动物园进行救助。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由于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刚来时,小家伙十分虚弱,只能单独喂养鱼苗、麦粒等食物,并进行了全身的伤口处理。
如今的“小灰”已经恢复健康,逐渐掌握了各项觅食技能,终于成长为一只优秀的“鸟中大熊猫”。
黑颈鹤 图源:西宁野生动物园
西宁野生动物园救助动物,保护着珍稀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成立的十几年间,救护的野生动物有40多种,1500多只,其中半数身体状况良好、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动物,都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在西野的救助理念下,放归永远都是第一选择。
这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从受伤中痊愈,再回归自然繁衍生息、扩大种群,人们逐渐意识到:
原来动物园的围墙可以不是阻挡,打破这道边界,动物园也可以成为动物生命可存续流动的一站。
西野是动物园,也是避难所,每一只动物,都有被好好地爱着。
他们的努力,不该被埋没
刚进动物园工作时,园长齐新章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撕扯,他认为水泥、砖块固定了动物的一生,动物园就像一座动物监牢。
但如今的西野动物园却让我们看见,动物园可以不是监狱,而是救赎。
此前,西野曾救助过一只猞猁幼崽。
它在当地牧民家中偷羊时被发现,当时已然右眼失明、体型消瘦、反应迟钝,年龄为11月左右。
因猞猁耳尖具有标志性毛簇,形似天线,它被取名为“天线宝宝”。
图源:环球网
“天线宝宝”十分争气,在针对性治疗近2个月后,它的右眼视力恢复正常,又在后续一年的饲养中,具备了捕食能力。
就在去年,“天线宝宝”在试验放归中,能够在野外独立生存,最终它重新回到了大自然。
被救助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雕鸮和雀鹰,在重获飞行能力后,也都被放归大自然。
从放归箱出来那一刻,它们振翅高飞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感叹生命之美。
图源:纪录片《国之大者·西宁》
而对于不具备生存能力的荒漠猫“黄老太”,考虑到它年事已高,且消化系统薄弱,动物园将成为“黄老太”的避风港,为它准备丰富的丰容项目,让它远离观众,安心养老。
西宁野生动物园不是束缚动物的牢笼,而是成为野生动物生命中的一个“中转站”。
那些具有回归野外生活能力的动物们,它们可以重新驰骋于自然天地间;
而对于那些不具备生存能力的动物,西野又会成为它们的另一个家。
救助野生动物,就是在救我们自己。
西宁野生动物园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守护着大自然和濒危动物,但生态保护仍需要更多个体和企业投入其中,贡献一份力量。
西宁野生动物园的行动,和联想对于生物存续的理念不谋而合。
由于西宁野生动物园受制于资金、数字化、人才缺乏,长期面临着基础设施老旧,生物数据收集、存储与管理等难题。
于是,联想将从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救助系统、智慧繁育系统三大维度入手,帮助西野更好地进行动物救助保护及繁育工作,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比如,为了给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科研提供参考,联想将携手西宁野生动物园,打造青藏高原区域首个野生物种个体数据库。
联想集团还将通过新IT技术为西宁野生动物园装上“数智大脑”,解决园区数字化、智能化难题,打造青藏高原区域首个野生物种智慧繁育、救助与科研中心,助力西宁野生动物园进行野外救助及人工繁育。
为了提高大众认知,联想集团将助力园区搭建首个青藏高原生物多媒体科普平台,为大众提供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内容。
联想与西宁野生动物园一起发布的《“园”的更多可能》,就是邀请每个人加入生物保护的行动之中。
正如今年世界野生动物日的主题所传达的那样:“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
多年来,联想集团作为数字经济领导企业,始终为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目标,贡献着科技力量。
比如从2021年起,联想集团围绕我国长江这一生态宝库,从最初以大数据能力建设为中心,助力旗舰物种江豚的保护工作;到关注大众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的重要性,聚焦公益科普教育;再到探索青藏高原本土生物保护,以技术创新探索人与自然相处之道,都取得了诸多成果。
如今,联想集团又着眼于青藏高原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西宁野生动物园一起,继续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努力。
西宁野生动物园雪景
这些企业和个体对待每一个生命的善意,以及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身心投入,让我们看到:
在广袤无边的大自然面前,人类力量虽有限,但仍有人愿去做那个燎原的星火,号召全社会力量,一起为生态保护做贡献。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一句口号,更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正如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入园处的第一块科普牌上,写着的那句名言: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在世界第十个野生动物保护日,这些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