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男人送去「男德班」,一对00后情侣的「性别实践」
男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女人?
2月底,在北京,一个名为「男德班」的培训班开课了。创办者是男性,来参加培训的也都是男性,提倡男女平等地分担家庭与社会责任。
叫「男德班」这个名,就是为了引起关注,创办人、性别学者方刚说。
「后浪研究所」迫不及待派出我司「男德标兵」李主任,作为学员去卧底「男德班」。从家务事到分娩再到养育孩子,李主任来了个性别大逆转,沉浸式体验了整三天。
李主任这次短暂卧底收获了些什么?这个班真的能提升「男德」水准?欢迎点击视频,围观「男德班」现场。
请观看后浪研究所WOW人类栏目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后浪观察室视频号👇🏻
这是男人和女人间的罗曼蒂克,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正面对决。
「闹哄哄」的共情
不到一分钟,一个七斤左右、套在红色尼龙袋子里的水袋,就被缠缚在了郭阳的肚皮上。光绳子绑还贴合得不够,透明胶带又往腰上缠了几圈。
这下有感觉了。腰间的重量提醒他,现在他的身份是一个怀胎四月的孕妇。上厕所、吃饭、休息,不管做什么,接下来的6个多小时,他都要和这个「胎儿」在一起,中途绝不能取下。「有种怪异的感觉」,尤其是在系鞋带、捡东西时,郭阳明显感觉到了吃力。
二月底的一个周末,在北京东城区一个老式宾馆的大会议室里,郭阳和另外14位男同学正在上一堂「男德课」。课程持续三天。这是第二天,他们要体验怀孕和分娩,从早上9点半开始,每人肚子上都绑了6-10斤重量不一的水球。
下午4点,终于挨到了「卸货」时刻。场面一度混乱。
电视剧《赘婿》关于“男德“的台词
男德班正在朗诵南希·史密斯的诗歌《只要有一个女人》
还有一节课,主题是亲子阅读。两人一组模拟爸爸给孩子念书的场景,老师发给郭阳和同伴5本绘本,每一本都是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一个故事。郭阳突然意识到,在他小时候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每次都是妈妈陪伴读书,再或者是姥姥,「为什么都是女性在带我读书,爸爸呢?」
你感受到了什么?
每天上完课,郭阳都会被女友江蓝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性别话题讨论,是这对年轻小情侣间的日常话题之一。江蓝常常是主动发起者。前一阵子,当「北大宿舍聊天×上野千鹤子」的对谈视频掀起全网讨论的时候,江蓝拿视频给郭阳看,两人因为观点不一致差点吵起来,后来发现双方看的是上下不同半集。
提出去上男德班的那个夜晚,也是在一次性别话题的讨论之后,江蓝提出:「我想请你认真考虑一下(男德班)这个事情,这个话题对我们两个蛮重要。」
没有什么挣扎。毕竟郭阳从小的生活环境就跟女性亲近。小时候,爸爸长期不在家,他跟着妈妈长大,跟几位姨妈和表妹也走得很近。在他的印象里,妈妈在家里拥有大事的决策权,买车买房,她说了算。
作为山东人,打小他就隐隐觉察到了因性别不一样导致的区别对待。去亲戚家里吃饭,遇到女性不能上桌的情况,他感觉「有点难受」。同样是去大城市读研、打拼,他被家里给予极大支持,而同样优秀的表妹却被劝阻,「别读那么多书,赶紧工作嫁人吧。」
但作为女性,到底是种什么感受?现在,他有了最粗浅、直接的体验。
身边最亲近的异性,拥有这些感受,对于江蓝至关重要。「我会觉得这些有感受的时刻是有温度的。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女性困境,他是用头脑和理性去跟我讨论的,但因为他有了这些模拟的体验,哪怕只是一丁点的松动,都会在我们未来的对话中创设出更多经验的共情。」
江蓝比郭阳大3岁。出生在广西的一个大家长式的家庭,妈妈和她的一切事情都要听从爸爸安排,从小,她的穿衣打扮甚至剪一个发型都要经过他的同意。念大学后,她疯狂买了许多从未穿过的吊带裙。
成长过程中,她遭受过不少来自同龄男生的冒犯。初中时,坐在后排的两个男同学会偷偷议论她,「她身材很好,但可惜长了一张这样的脸」;再长大一点,交往了几个男朋友之后就会被男生用别有意味的表情调侃,「很骚」、「你一定很会吧」。
当她把这些经历讲给男友郭阳听时,却发现了另一种困境,「我发现他好像对这部分没有感知,于是我很愤怒。我就会想为什么我懂,凭什么你不懂。」这正是江蓝建议郭阳去上男德班的直接原因,「他需要和我一起感受滚烫的现实。」
男德班正在讨论“好爸爸”的标准
一开始郭阳会有不舒服,「可能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不合,冲击了我的价值观。」但他选择了听她说下去,「理解你为什么这么说。后来可能就慢慢地融合成自己的想法。」
这些想法也展露在男德班的学习中。
和女友讨论得再如火如荼,郭阳都没有将上课的事情告诉实验室的同学。在他的同学圈,男生之间极少主动讨论性别话题,他甚至能想象一些男生的排斥情绪,“如果他们知道,第一句话肯定会问你,你为什么要参加这种东西?”
蚂蚁啃骨头
上完男德课之后,他们认真聊起家务分担。郭阳告诉江蓝:「听到你总是批评我卫生做得不好,我也会感到生气,因为其实我已经尽力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我希望得到肯定,但你没有,我也会觉得委屈。」
这正是男德班所教的:并非指责「你」,而是传递「我」的感受。
江蓝有时候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强势,没有看到对方的感受?」
但她发现郭阳拥有很强的内核,「他早上9点去做实验,晚上10点回来还能捧着一个全英的文献在那里看。其他事情很焦灼的时候,还能专注在他的实验上。他的内核也给了我一些底气,我这样做他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他真的不愿意接受,他会有反驳的。」
对于家务事,现在他们找到了双方最舒适的处理方式,只要江蓝开始干活,郭阳也会动起来,江蓝拖地的时候,他会顺手下楼倒个垃圾,垃圾倒完,江蓝的活儿也干完了。
可对于年轻一代的情侣来说,结婚和生育上的更大的冲突,并不是上一次男德课就可以解决的。
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4季度民政统计分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创下民政部自1986年以来公布结婚数据的历史新低。婚内性别暴力、职场歧视和生育困境,成了年轻女性「恐婚恐育」的部分原因。
交往一年多,有一次,江蓝一时兴起告诉郭阳,「咱们要是不结婚,这样在一起一辈子也可以。」郭阳的表情变了,「有些不对劲」。
江蓝感到好奇,明明自己是年龄更大、应该有婚姻焦虑的人,为什么郭阳一个00后会下意识认为「不结婚」是一件奇怪的事呢?
江蓝把这归结于男性对于结婚的本能欲望,「可以迟一点也可以早一点,但必须要结婚。好像控制女性的生育权这种东西是烙在他们骨子里的。」郭阳的感觉是,结婚这件事在目前还是主流选择,如果不结婚反而是另类的事情。
郭阳是家中的独子,在传统的山东家庭里,传宗接代仍然是不可改变的观念,郭阳的父亲曾经告诉他:「我是家里的长子,你也是,你以后一定要给我们生一个儿子,以后你可是要进祠堂的。」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郭阳奉行的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策略,温和搪塞过去,他回答,「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生男生女都一样。」
和郭阳脾气不同,江蓝更强硬,她会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我跟他的关系要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比如见家长,我会觉得他如果在父母面前弱下来,跟我就显得不是同一战线。」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方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个蚂蚁啃骨头的工作,一定非常漫长。我们对抗的是几千年的父权制度的影响,这不能着急。我也不期待一个学员在这里学习三天,就成为一个性别平等的革命者。我自己也是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走到这里。」
但改变确实在发生。郭阳总结自己的课程感受时说,虽然没有颠覆性的冲击和改变,但他觉得自己的「内在力量」增加了,他也更主动和江蓝交流性别话题了。
他们还打算录一期对谈播客,记录这三天时间里,他们所经历的惊奇、感动和小小进步,那是两个年轻人都有过的真诚探索。
你认为男德是什么?你会自愿或者建议身边的男人参加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本期彩蛋:关注「后浪研究所」,后台私信回复「男德试卷」即可获取同款~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