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周期褪去,神话落幕
长期以来,以CRO和CDMO为代表的CXO行业,在资本市场一直自带独特的魅力光环,其特征性标签包括但不限于:"旱涝保收"、"稳定增长"、"集采避风港"、"资本避险地",等等。
总结一下就是:稳定,避险,钱好赚。
但是事实上,从2021下半年以来,CXO板块的走势最终证明:"避险"只是一厢情愿的梦幻泡影。
代表性的几家头部CXO公司,从2021年高点以来的平均跌幅大约为60%,相比之下,恒瑞医药(600276.SH)自2021年高点的跌幅约为56%,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自2021年高点跌幅约为54%。
从涨跌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CXO板块可以避险,似乎无从谈起。
如果说股价走势包含了不可量化的情绪因素,未必足以说明问题,那么CXO板块营收数据的变化,已经明确地昭示:CXO板块正从高增速的黄金时代,向中等增速的白银时代切换。
在已经公布2022年业绩预报的CXO企业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业绩分化,除了药明康德(603259.SH)和凯莱英(002821.SZ)等企业由于新冠业务大订单的一次性支撑,仍然保持着高增速数据,部分昔日的CXO明星企业已经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甚至由盈转亏的局面。
以康龙化成(300759.SZ)为例,其2022年营业收入101亿元至103亿元,同比上涨36%至39%,但是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3%至21%,连续多年净利润50%以上的增速戛然而止。
这其中固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疫情并非只出现在2022年,并不能完全解释净利润的变化。
康龙化成自身也对外表示表示:经历过去几年的复合约40%的快速增长,公司收入基数有了明显的提升,未来三年公司总体收入增速会,逐步稳定在20%-30%复合增长中枢。
CDMO企业因为业务的差异性而导致业绩的变化各不相同,那么以临床前业务和临床试验为主的CRO企业,其向下的业绩趋势,更具备一致性。
以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300347.SZ)为例,虽然尚未公布2022年业绩预报,但是其2022年3季度净利润相比于2021年3季度净利润已经出现了下降。
规模更小的临床前CRO企业,业绩向下的变化更是明显,比如成都先导(688222.SH)净利润下跌58%,南模生物(688265.SH)净利润减少95%。
所以,从业绩的角度来说,CXO板块也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稳定。
有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公开表示:CXO全行业高景气的时代已过去,疫情之后企业业绩是否能够反弹并不确定,还需要具体根据其所在的环节和领域进行判断。
过往几年CXO全行业高度景气的黄金时代,国内得益于海量的资金涌入生物医药行业,并催生大量的药物研发项目,国外得益于大量的海外订单向国内的转移,未来若干年,以上两大驱动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遭到弱化。
从国内对生物医药投资的角度来看,2022年生物医药一级市场吸引的投资资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预计相比2021年减少50%左右,大量创业型的Biotech企业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其中很多甚至高调宣布转型CXO。
客户纷纷变成抢蛋糕的同行,这在其他行业可能是不多见的景象。
此外,即使是手中尚有余粮的企业,随着市场对于"me-too"药物的不再追捧,以及CDE多个文件对于临床试验审批的从严,强调对照同类最佳疗法,强调患者临床获益和风险评估,其立项谨慎度也极大增加,已经有药企直接砍掉当初无脑跟风的"me-too"管线。
以上两点,对于国内临床前CRO和临床试验CRO的影响最为直接,寒气直接传导。
对于以承接国外订单为主的CDMO企业,同样面临着下游客户潜在投入减少的局面。
从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在经济向上、流动性泛滥的繁荣阶段,企业才有动力投入更多资金到风险更大、不确定性更高的研发领域;在经济前景不明朗、流动性收缩的阶段,企业倾向于选择聚焦到确定性更高的领域,放弃部分过于烧钱但是结果未知的研发活动。
在美国不断加息、资金成本高企、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不甚明朗的今日,跨国药企确实出现了一定的收缩迹象。
之前有GSK高调宣布退出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给这一CDMO行业寄予厚望的细分领域浇了一瓢冷水。
最近,诺华又放弃了一款对外合作的NASH新药研发项目,同时诺华也明确宣布正在进行全面的研发重组,未来将专注于有限的核心治疗领域:心血管、血液学、实体瘤、免疫学和神经科学。
CXO仍然是一个好行业。
虽然告别了过往动辄50%甚至100%的黄金时代,即使是年化20%~30%的增速的白银时代,放在所有行业中横向比较,CXO仍然是标准的成长性行业。
只是,过往或许赋予了CXO行业些许不切实际、甚至近乎迷信式的预期,下游产业的起落浮沉,不可能不对上游CXO产生波动式的反馈。
周期,是任谁也无法逃脱的客观规律。
加入阿尔法工场投资者交流社群 | 添加微信:dlfxs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