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博士生情侣:“从校服到婚纱”11年爱情长跑
前面提个醒,想考博的快加群——
他,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称号、20多篇研究型论文发表、近20项课题研究、多次获得专业领域学术论文竞赛奖......这位全能学霸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启轩。
学业硕果累累,王启轩在同济也找到了一份双向奔赴的爱情并修成正果,从校服到婚纱。好的爱情,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爱情故事的第11年,一路扶持、浪漫美好。
本科期间,王启轩与高中同学任婕,开启了一段美丽的缘分。任婕同样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谈到两人一起做的最多的事——“学习”,他们培养了绝佳的默契。任婕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博士阶段的学习。
王启轩笑着说,“她才是真的学霸,非常自律,积极向上我们见面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在我心里,她就像一个小太阳,温暖地照亮着我的生活,很希望她能一直在我的未来里。”
科研爱好者
踏实淡定是本色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路走来,王启轩从绘画小白,逆袭成长为全能学霸,他追求卓越、拼搏奋进,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大一大二时,由于画画功底薄弱,王启轩一直找不准学习的方向。直到大三才开始渐入佳境,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后,学习渐渐得心应手。" 学习路上不能急躁,要学会了解自己,多多沉淀、自我反思,才能把握好机会。"硕士、博士期间,王启轩凭借这些心得,成长为传说中的国奖收割机。
研究生至今,王启轩6次获得专业论文竞赛奖项,参与十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其视野不断开阔。
近两年,王启轩也成为部分中文、英文核心期刊的审稿人,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参与规划学科的学术研究。
作为博士生就收到期刊编辑老师的审稿邀约,是对王启轩科研能力的极大肯定。为做好这份工作,王启轩客观地评价每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并细致地提出完善意见。渐渐地,他体会到写论文时总体逻辑的重要性,也学到了不同做研究的方法和逻辑。
王启轩对于科研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在他看来:“科研并不全是高大上、高精尖的;科研素质也可以自我培养、不断提升。”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博士研究阶段“第一课”中的话:“大家选择继续在学术道路上深造,千万不要觉得是因为自己‘优秀、聪明’于常人。要认清自己只是和去从事某些工作的同学一样,选择了科研这一条道路。”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出色地参与完成了近 20 项课题研究,科研足迹遍布祖国南北,用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浪漫。
基于课题研究,王启轩陆续发表了 20 余篇期刊论文,涉及企业流、信息流、货运流等多个视角。
在努力科研的道路上,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在课题组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王启轩培养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在他们团队里,同学们互相支持和鼓励,喜欢交流和沟通,遇到难点会一起反复改进,直到梳理清楚。
但这些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跟随老师和前辈们的大量实践,为王启轩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广州市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项目开始时,我完全是个科研小白,我大概用了两年时间,不断跟着工作室的老师、师兄师姐去现场调研,这才逐渐学习、摸索其中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而这一重要课题,在导师、各团队领导的指导,师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的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而他,也在一个个科学研究之中渐渐成为能解答他人问题的知心学长。
在王启轩看来,“科研素质必须通过,自我培养来不断提升。挤一挤,属于自己的时间还挺多的。” 除了平时的学习,王启轩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静心阅读。
尤其是涉及跨学科,他觉得看起来津津有味,对开拓专业广度十分有用。
除了科研生活,王启轩融入于守护同济大学的点点滴滴。
2022年4月份疫情伊始,博士生社区尚处自组织状态,为减轻阿姨负担,王启轩成为了博3楼楼长,承担本楼的疫情防控及统计排查工作、组织并参与核酸检测、送餐等志愿工作。作为四平校区第一临时党支部青年委员,更是社区党员先锋队的一员,他将楼内骨干党员们团结起来,一起协助驻楼老师建立起完整的疫情管理、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等各种制度,在四月初的前两周,基本每天都是连轴转,志愿时长超过400小时。
编辑/审核:Andy
发论文,
英文不好怎么办?
高质量英文润色、翻译
找【科藤学术中心】@花博士
扫下方二维码⬇⬇⬇以作备用
(扫码关注,注明“需要润色”,否则通不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