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氏双雄:坐拥500亿,干出中国最大茶饮帝国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左)、张红甫(右)
作者:邱处机
来源:邱处机(ID:qiuchuji_1993)
“干脆跳楼算了!”
2003年夏天,正在装修新店的张红超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郑州的城镇化,此前他的刨冰店已经被迫四次拆迁,整个团队身心疲惫。
但一想到父母,张红超还是觉得该把借来开店的钱还上,就咬紧牙关继续奋斗。
命运在第五家店发生转折,张红超的事业开始走上坦途。20年后,他和弟弟张红甫共同创办的蜜雪冰城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饮连锁企业。
蜜雪冰城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到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亿元、103.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2亿元、6.31亿元、19.12亿元,呈逐年上升态势。
截至目前,蜜雪冰城已经打造了三大品牌——现制茶饮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现磨咖啡连锁品牌“幸运咖”和现制冰淇淋连锁品牌“极拉图”,门店数分别超过了2.4万家、1600家、30家,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茶饮品牌。
水涨船高下,在蜜雪冰城分别持有42.78%股份的张氏兄弟,以280亿元的身价双双登上《2022胡润百富榜》,二人合计的财富超过500亿元。
一家产品均价不超过8元的小小茶饮店,竟能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这再次印证了一句话:
“在中国市场,水大鱼也大。”
01
起于微末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伴随这首洗脑神曲,蜜雪冰城在2019年火遍全国。
很多网友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夏日救星,而其CEO张红甫则回应道:
“那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个从贫民窟出来的男生。”
1977年,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小村子,家中同辈还有哥哥、姐姐和弟弟张红甫三人。
张红超的父亲小时候成绩不错,但因为文革中断学业,后来又没能参加高考,最后只能以务农为生。可能因为这段经历,张父对几个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当时的河南农村,一般家庭都想让孩子早点辍学、早点干活。但张父却坚持筹借学费,送孩子去商丘读书,即使别人对他指指点点、嗤之以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六岁时,父亲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十来岁时,他人工给我出应用题;上初中前期,启蒙我提前学英语.......“张红甫后来自述。
在张红甫看来,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投入不一定有回报,但不投入一定没回报。虽然教育和他们未来的事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不过张红超的学业有段波折。初中毕业后,他就中断了学业,跟爷爷倒腾起一些小生意。张红超学过摩托车修理、做过食品业务员,甚至还养殖过兔子。
但在父亲的劝导下,他最终还是在1996年,通过自考进入河南财经学院(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公关文秘专业,开始了在郑州的故事。
因为之前的经历,张红超在郑州读书期间也坚持勤工俭学,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兼职。但临近毕业时,他还是想找一个能长期稳定做下去的事情。
这时,刨冰的想法突然涌入脑海。
早在商丘读书时,张红超就喜欢到商丘体育场后面的一条刨冰街。“把大块的冰块刨成雪花状,然后再把糖浆之类的浇上去,点缀一些葡萄干、碎花生和山楂条.....又能喝,又能吃,还特别冰爽。“这是张红超记忆里的美味。
不过在郑州上学期间,他从未见过这种饮品,于是便想把刨冰引入郑州。
说干就干。为了做出产品,他跑回商丘体育场,一家家地研究别人的做法。张红超动手能力一流,很快便在开封老家用白糖、水果和冰块等材料做出第一杯刨冰,他的奶奶便是第一个品尝者。
奶奶喝了之后,大为赞赏,还拿出压箱底的3000元支持孙子创业。张红超便是拿着这笔钱,于1997年春天在郑州最大的都市村庄“燕庄“物色了一个店铺,取名为”寒流刨冰“。
一代商业传奇,从这里开始。
02
一波三折
任正非说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有过自己的至暗时刻,张红超也不例外。
早期由于资金有限,刨冰店很多设备都是张红超自己买些零部件组装焊接而成,比如刨冰机、音箱、功放、收音机等,就连冰柜和操作台都是买的二手货。
产品更不用说。那一桶桶不同口味的糖浆和水果酱,都是张红超亲自调制而成,然后分别装罐运到店里。
那段时间,就在几平方米的小店里,张红超每天从早起忙到深夜12点。
不过他的努力起初并没有得到眷顾,寒流刨冰在第一年就经历了三死三生。
郑州燕庄店起初生意很好,但张红超过了一个多月发现,这里看上去人气很旺,但反反复复都是那几百号人。他们收入较低,尝鲜过后便逐渐降低消费。
第一家店死在了地利。
人挪活,树挪死,张红超带着家当搬到了郑州南阳路和翠华路的交叉口。那里附近有两所学校,每次下课后都是人头攒动。但由于市政修路,没过多久张红超不得不再次搬迁。
第二家店死在了时运。
张红超的第三家店,开在自己母校河南财经学院附近的白庙市场,对面是已经开业的河南科技市场,聚集不少的知识青年,因此生意还相当不错。
按照五毛到一块五的产品定价,当时寒流刨冰一天能卖一百多块。一个月下来,扣除房租水电和原材料的费用,张红超到手的净收入能有近1000块。
要知道当时他的姐姐一个月才200块工资,因此即使每天忙到不可开交,张红超依旧像打满了鸡血,活力四射。
“我那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梦想,就是想先赚钱,能给家里一点贴补和回报,想在30岁前买个房子把父母接过来。”张红超后来回忆道。
但好景不长,随着秋天的到来,一阵秋雨一阵凉,顾客对刨冰的消费慢慢降低。
淡季之下,张红超想方设法筹齐1万元,和一个卖水果的老板合伙卖桔子。他负责销售,水果老板夫妇则负责财务。
这是张红超第一次和外人合作,他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明明感觉生意不错,但到第二年春天分钱时,对方却说没有什么利润,这段合作只能就此中止。
第三家店失在了人和。
不知道张红超为什么头脑发热,在1998年的秋天,他把寒流刨冰的铺子租给一个打黄金首饰的福建人,自己一个人跑到安徽合肥卖冰糖葫芦。
结果惨不忍睹。在折腾一个冬天后,张红超一分钱没有挣到,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郑州。
“我哥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还是应该在自己熟悉的区域作战,跑的远了,什么状况都可能会发生。但矛盾的是,人又是一种不安分的动物:
当前条件不好的时候,会想着外边的条件是不是更好;当前条件好的时候,又会意气风发想着征战远方的沙场会更顺利。”
张红甫后来在自述创业史里写道。
不过张红超是个极具韧性和毅力的创业者。1999年回到郑州后,他继续鼓起干劲,想要把冰品店做大做强。
为此,张红超不但在产品和消费环境上做了升级,还让博览群书的大哥帮自己的店铺取了个新名——蜜雪冰城。
就在一切欣欣向荣时,更大的磨难又向这个年轻的创业者袭来。
从某种程度讲,蜜雪冰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郑州的拆迁史。2000年初,河南省提出要加大城镇化,于是郑州便有了“拆墙透绿“、”整治臭水沟“等市容工程。
在时代的洪流下,蜜雪冰城冰品店在3年间经历了四次拆迁。到了2003年,更是被迫转型成一家餐厅——“蜜雪冰城家常菜馆“铝厂大院店。
“我曾想过跳楼,但想到父母,觉得该把借来开店的钱还上,就咬紧牙关接着干!”日后张红超回忆这段艰难时光时,感慨万分。
庆幸的是,铝厂大院店是张红超转运的开始,这家店终于摆脱拆迁的命运,一直开到了2014年。
蜜雪冰城也由此进入了上坡路。
03
日渐红火
“出生贫寒,各种白眼,勤工俭学,爱情受挫,颠沛流离。“这是张红甫给哥哥张红超过去打的标签。
因此,张红超常常能够换位思考,体会顾客的难处。“高质平价“的经营原则,就是在蜜雪冰城家常菜馆时期开始建立。
家常菜馆中西餐皆有:汉堡三块钱、薯条一块五、扬州炒饭两块五,就连荤菜也只要五六块钱。
如此低廉的价格,蜜雪冰城还能赚钱吗?张红超想出了两个办法。
首先是精确计算各种材料的成本,进而导出低毛利率的出餐价格。至于水电费房租和人工,他的原则一定是要出餐量大,然后把这些费用摊到很低很低。
其次是提高效率。餐馆的员工很多都是张红超开封的同村老乡,贫苦出身,特别能吃苦耐劳。张红超带着他们每天几乎是近20个小时连轴转,提高出餐量和翻台率。
在大家的团结拼搏下,高质平价的蜜雪冰城家常菜馆日渐红火,生意越来越好。
2006年,为了给餐厅引流,张红超想起早年卖的刨冰,便在门口新弄一个水吧,开始售卖2元一支的蛋筒冰淇淋。如果顾客在餐厅消费,冰淇淋则再减1元。
当时郑州能吃现做冰淇淋的地方,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基本就是蜜雪冰城。因此,后来人们便直奔这支冰淇淋而来。
看到冰淇淋如此畅销,张红超2007年索性就在街口开了家独立冰淇淋店,生意依旧火爆。虽然冰淇淋店收入较少,但用工也少,利润直追当时有着十几号员工的蜜雪冰城餐馆。
财帛动人心。亲戚们想筹钱加盟,由张红超负责提供冰淇淋脆筒和冰淇淋粉,这便是蜜雪冰城加盟模式的雏形。
几个月间,蜜雪冰城冰淇淋店就开出了26家。连隔壁卖包子的阿姨都说这生意怪简单,不用三更半夜起来醒发面,包包子。
同年,23岁的张红甫大学还没念完,便效仿偶像韩寒退学,正式加入蜜雪冰城,梦想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
受哥哥张红超影响,张红甫也充满着创业激情。早在1997年开始,他就经常在假期来郑州帮哥哥的忙,后来自己也卖过糖果,开过烧烤摊,当过音响店销售。
张红甫的加盟,让蜜雪冰城的单店愈加成熟。
“我个人的店,也可以理解为公司的实验田或者直营店,而做这些探索也相当于兼职了研发任务。”张红甫后来提到。
由于冰淇淋具有季节性,夏天销量不如春天,很多加盟商尝试过各种补充单品,比如冬天还卖过爆米花和冰糖葫芦。但许多人难以熬过冬天,生意只做半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红甫从2008年夏天开始不断拓展单品。他先是买了一台双缸果汁机,一缸卖橙汁,一缸卖青苹果汁。
卖了几天,青苹果味销量不佳,张红甫便琢磨着自己研发一个新爆款。
他用哥哥仓库里的雀巢咖啡粉,按果汁的甜度加白糖,再加植脂末,最后用水搅拌了一锅速溶咖啡。张红甫把咖啡倒入原本放青苹果汁的缸里,贴上“卡布奇诺咖啡” 的手写标签,每杯售价1元。
当天晚上一算账,张红甫发现一天竟然卖了800多杯冰咖啡。不到一周,这袋5公斤的咖啡粉就空了。
蜜雪冰城的第二个爆款——冰咖啡,便就此应运而生。
在冰咖啡成功的基础上,张红甫后来又尝试了奶茶和果茶,直到打磨出一家产品能撑满一整年的门店。
04
居安思危
家族化经营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张氏兄弟很早就意识到这点,从2009年开始便引入职业经理人。
在他们的帮助下,蜜雪冰城的logo、企业文化、网站、经营理念和组织架构都得到了升级,公司愈加趋于正规化。
高歌猛进的扩张下,到了2013年,蜜雪冰城的加盟店即将突破千家规模。不过鲜花着锦的另一面,不少问题也在相继爆出。
首当其冲的便是供应链。
蜜雪冰城在2013年遭遇了第一次大面积的原料和设备断货。在门店数量一年翻番后,河南本地的供应商跟不上冰淇淋奶茶店的高速扩张。
这直接影响了加盟商的经营。张红甫一个亲戚在武汉开加盟店,可是装修结束后,冰淇淋机却迟迟未到,其他设备也是故障频频,搞得他差点和张氏兄弟绝交。
张氏兄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于同年成立了河南大咖食品,开始部分原料的生产。
第二年春天,他们更是带领供应链团队奔赴上海,参加国内餐饮业最大的展会——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系列展(HOTELEX)。
据蜜雪冰城早期元老蔡卫淼回忆,那一次我们相当于开了眼界,回来之后就换了一批供应商,成立了品控团队。
在蔡卫淼的主导下,直到2017年,蜜雪冰城才调试出一个能跟上自己扩张脚步的采购系统。
蜜雪冰城之所以对供应链重视,无非是考虑到加盟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价格和品控。
早期蜜雪冰城在供应商面前毫无话语权,预付款要打80%甚至全款。后面随着门店的规模扩张,关系颠倒,蜜雪冰城越来越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价格。
蔡卫淼逐渐成长为蜜雪冰城最擅长压价的狠人。如今蜜雪冰城用在店头的3M喷绘布,市场价1650元/平米,被她谈到了850元/平米。而在去年疫情期间,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涨,但蜜雪却将一半的原物料降价,不得不令人感慨。
另外,蜜雪冰城不允许加盟商自行采购外部原料,一旦抓到就会重罚。
早期蜜雪冰城自己供货价格不好的时候,很难防止此类情况。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严管,而是让自己的供应更加便宜、稳定,这样加盟商就没有动力去找别的货源。
蜜雪的糖,最开始使用的是白砂糖。加盟商要自己将白砂糖加热融化成糖浆,这一过程可能会析出杂质。若温度过高,糖浆还会焦化发黑。
为了省事,不少加盟商自制糖浆,大桶存放,但放久了容易变质。于是,蜜雪冰城找到可口可乐的大供应商嘉吉谈了合作,由对方供应两种经过过滤的液体糖浆——尽可能减少门店操作步骤,让加盟商没有犯错的空间。
不过供应链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到了2017年,蜜雪冰城的加盟店一度签至5000家,但很快又倒闭了一大片。
据知名连锁专家、蜜雪冰城顾问李培芬透露:“当时浙江、深圳的几个茶饮品牌都很强。很多同行应该都在看笑话。(蜜雪冰城)跌落到 3000 家不到,怎么可能冲击万店?”
张红超意识到,蜜雪冰城如果要突破万店,必须重资投入供应链。“只有自己生产原料,才能保证稳定供应,维持极致低价。”
自此,张红超和张红甫确立了分工,前者负责蜜雪冰城的工厂和仓库,后者则负责品牌、招商和运营。
于是,一个投资16亿元的大咖国际工厂在离郑州90分钟车程的温县拔地而起。
如今,这座巨无霸工厂如果产能全开,可以支撑4万家蜜雪冰城菜单过半的原材料供给。所以对于目前蜜雪冰城的2万多家门店来说,供给绰绰有余。
最近一年,大咖国际增加了三层楼高的咖啡车间。据《晚点LatePost》报道,蜜雪冰城未来还要在海南、广西、海外的越南等地设厂,初加工当地采购的草莓和椰子。
除了供应链,门店经营的标准化,也是张氏兄弟的必修课。
2015年,当张红甫决定带领蜜雪冰城走出河南时,与哥哥张红超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的争执,焦点在于蜜雪冰城的发展速度。
在此之前,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已经连续三年翻倍。高速扩张下,往往是上一阶段的问题刚暴露出来,招商部门又新签约了几百家店。
张红超有些担心,但张红甫却开始嫌哥哥“思想陈旧放不开,节约俭省格局小”。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张红甫表示自己完全可以一个人把前后端都搞好。
一气之下,张红超暂时离开了蜜雪冰城,去外面独自考察。
不过毕竟是自己十几年的事业,没过多久,张红超就打电话给张红甫,建议他带着高管向南向北都跑一跑。
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吓一跳。在河南安阳一家标杆加盟店,张红甫踩上粘脚的后厨地板,桶里的糖浆已经发酸变质;在河北邢台,蜜雪冰城加盟店们一家一个出餐标准,几乎看不出是连锁店........
究其原因,是蜜雪冰城总部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
于是到了2016年,蜜雪冰城放慢招商进度,市场团队开始狠抓标准化。不过在加盟模式里,品牌和门店的博弈始终无法完全避免,直到今天,蜜雪冰城门店还是会偶尔传出操作不规范、存在卫生隐患的消息。
标准化是连锁规模化的基础之一,但反过来,规模化又会限制品牌的新品开发。
蜜雪冰城上新的频率永远不可能像喜茶、奈雪那样一度每月两三款新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蜜雪冰城主打的饮品只有一款柠檬水,而柠檬水背后的供应体系也是花了6年才趋于稳定。
后来张红超回归蜜雪掌管产品研发后,才加快蜜雪冰城菜单的更新换代。即使这样,蜜雪通常每个季度才有一两款新品。
蜜雪冰城的产品策略是普适性,能用的水果就那么十几种,永远不会用油柑、黄皮之类口感独特的小众水果。
2019年面世的草莓摇摇奶昔是蜜雪冰城典型的爆款:用常见的冰淇淋、草莓果酱、绿茶制作,唯一的变化是门店不做搅拌,出杯时会有分层的视觉效果。而且利用冰块撞击,顾客能自己摇着玩。
摇摇奶昔系列没有用到任何新原料,但上架后销量极佳。只卖了18天,草莓果酱就供应不上,一度全国断货。
05
超级符号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优秀的品牌形象不但能清晰传递出自己的价值,更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早期蜜雪冰城的logo是一个冰淇淋形状,指向性明确。2009年往茶饮发力时,改成了一个桃心,代表着甜蜜,并在后缀加上冰淇淋与茶。
真正让蜜雪冰城出圈的品牌形象则是“雪王”——非常标准的两个圆,一大一小,叠在一起,头戴皇冠,手持权杖,构成一个雪人的样子。
2018年,为了未来进军全球市场时,公司有个四海皆准的形象,张红甫花了将近500万元,请华与华品牌咨询公司设计一个“超级符号”。
两个月后,蜜雪冰城得到了两个圆圈。如此简单粗糙的设计,直接导致当天一位刚入职的设计师决定辞职,其他不少人也无法接受。
会上和“雪王”一起呈现的,还有“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广告语,但当时还没有配上19世纪的那首民谣《oh!Susanna》。
尽管不少人表示反对,很多加盟商也不愿更换招牌,但张红甫还是坚持推进这个创意。“既然老师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我们就要尝试。“张红甫表示。
张红甫的坚持换来了回报。2019年,伴随甜蜜之歌在蜜雪冰城全国门店循环播放后,这首神曲引爆了互联网。
“刚开始我们觉得雪王真土,后来证明公司领导还是比较高瞻远瞩的。“山东一位加盟商提到。
2019年末,蜜雪冰城门店数量突破7000家,正值冲刺万店的关口。雪王走红极大推广了蜜雪冰城品牌,为它招来更多加盟商,在高基数下保持住了高增长。
有人说,蜜雪冰城的营销太接地气,但这种雅俗共赏可能迎合的正是它的消费群体。
关于蜜雪冰城的品牌定位,张红超和张红甫两兄弟其实还发生过几次争论。
张红甫做过两次高端品牌梦,第一次是2009年。当时DQ冰淇淋、快乐柠檬等美国、台资的品牌进入郑州,张红甫受其刺激开了一家叫My share的蜜雪冰城高端店。
为此,张红甫还亲自去DQ门店卧底学习一周。结果没多久,蜜雪冰城的普通店生意就超过了高端店。
当张红甫2011年决定关掉这家高端店时发现,开业两年半一共才赚了6100元,算是白忙活了一场。
第二次是喜茶爆火的2018年。张红甫不甘心之前的失败,就叫下属尝试孵化高端店“M+”,定价上探至15元。
不过没多久,张红超就叫停了这个项目。“店看着高端,卖的还那么贵,但原料用的还是我们工厂生产的那些,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
一直以来,张红超坚持的就是蜜雪冰城要做低价。“棒打鲜橙”刚上市时售价8元,销量不佳。张红超对团队说,“你们对自己不够狠,卖到6块有没有可能?”后来团队放弃了利润,以 6 元重新上架,果然打动了顾客。
在美团龙珠创始合伙人朱拥华看来,两兄弟性格互补。张红甫好奇心重,喜欢研究科技前沿的事物,他从2020年开始,便把工作重心转到“幸运咖“咖啡的研究当中。
而张红超的风格则沉稳扎实,需要细致耐心的供应链,正是哥哥的长项。两兄弟精诚合作,团结一心,才将蜜雪冰城带进了“两万店时代“。
06
学以致用
过去四十年,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草根出生。在把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便会感到迷茫和焦虑,进而寻求一些“专家”和“老师”的帮助。
张氏兄弟无疑是最肯花钱的老板之一。
2015年,张红甫带领公司九十多号人参加思八达售价40万元/人的课程。后者由刘一秒创立,主要以对员工高管们的激励为主,还包含一些现代管理思想的佐料。
课上,培训老师让张红甫写下此生目标,要影响多少人。他表示要创造一个年销售额过千亿美金的企业,影响20亿人。
也就是在那时,张红甫树立了进军全球的志向。
为此,蜜雪冰城开始疯狂招人,每天早会新员工自我介绍的环节都会长达15分钟以上,每个月新开100多家门店也是常态。
蜜雪冰城总部的员工,也被公司快速的发展拖着成长起来。据蜜雪品牌中心一位2015年加入的前员工透露,他在一年之内就因业绩被提拔为品牌建设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一位客服部门的应届生,在五年里从店员一路升任至招商团队的负责人。
热衷拜会咨询顾问和大师在民营企业中并不新鲜,但蜜雪冰城是少数狂热执行老师建议的公司之一。
之前提过的“雪王”品牌形象就是一个例子。在雪王爆火后,张红甫更加信任华与华的老板华杉。
华杉在简书上连载《资治通鉴》解读,每天的文章都会雷打不动收到“冰淇淋张”的打赏,“冰淇淋张”正是张红甫。
此外,张红甫看好华杉在公司内部推行的“丰田生产方式”,便花费300万咨询费,开始在蜜雪冰城推行这套精益化管理的方法。
几位专家于是来到蜜雪冰城总部—雪王城堡布置“作业”。其中一项要求就是,为杜绝物品和时间资源的浪费,办公桌上不能放任何私人物品。那一次,公司清理出上千支笔和七八十个柜子。
最为传奇的一个故事,是温县大咖国际工厂的建设。2019年开工前,曾有专家告诉张红超,建议整体垫高50厘米,以防范洪水。
但有人劝他,这种情况百年一遇,不用花这冤枉钱,最后张红超还是决定听从专家的建议。事实证明,因为这50厘米,工厂逃过了两年后的河南水灾。
除了自己学习,张氏兄弟还致力于将蜜雪冰城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2021年,蜜雪冰城注册了“蜜雪商学”的商标。这相当于一个内部培训机构,向高管、中层管理、基层员工、加盟商以及大咖工厂的员工提供一切经营管理知识。还包括办公技能、英语、投融资管理、法律、传统国学和党建。
过去一年,蜜雪冰城高管团队为了日后接轨国际,每天晚上都在学习英语,很多人还报名了EMBA课程。
对于张红甫来说,任何知识,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要像是先进经验,他都愿意尝试。
现在每天晚上下了班,蜜雪冰城225名计划培养的干部还要跟着张红甫一起抄《论语》,写读后感。
“《孙子兵法》我们已经学完了。“其中一位干部透露,他正是蜜雪冰城第一批”铁军班“成员,拥有一枚金属徽章,上面写着:蜜雪集团,未来领袖候选人。
07
共同富裕
蜜雪冰城高管曾经自我调侃:“以前认为蜜雪是卖水的,现在蜜雪是一家做粮食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2019年到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0亿元、103.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2亿元、6.31亿元、19.12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食材和包装材料占比87%,其次分别为设备设施、营运物质、加盟商管理收入、直营产品。
所以本质上,蜜雪冰城是一家超级赚钱的供应链公司。
那依附于蜜雪冰城的加盟商到底赚钱吗?
据福建一位蜜雪冰城加盟商透露,门店扣除原料的利润大概在50%左右,要是再减去人力、店租等成本,纯利润大约在25%至30%左右。
去年他的那家门店做了150万的营业额,净利润在30万左右。但他的店开在市区,前期投资太大,加盟费、设备费、培训费以及转让费,让他足足花去了70余万元。
说到开店成本,三年前,如果不算转让费,35万元左右就能在二线城市开一家蜜雪冰城,但现在35万只能到县城开店。
与此同时,为了筹谋上市,蜜雪冰城开始疯狂扩张,过去三年平均每年增加超6000家门店。这直接导致取消了区域保护范围。
2008年时,蜜雪承诺加盟商,1-2公里范围内都不会有另外一家蜜雪冰城。后来这个距离逐渐缩短,现在已经是零保护范围。言外之意,只要有好位置,就可以开店。
再加上其他茶饮、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蜜雪冰城加盟商的利润降低了不少。所以如果加盟商想要赚更多的钱,那只能选择多开一些门店。
不过总部的复制基因,却很难在加盟商身上重现。最直接的矛盾是,一个加盟商的精力有限,除非能找到足够信任的店长,才能确保每家店都能合规经营且盈利。
另外,总部对加盟商的限制,也给他们的收入设置了天花板。
在蜜雪冰城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加盟商的“背叛”。所以总部对单个加盟商的规定是,门店不能超过该城市的一半,以免加盟商一夜之间投奔其他品牌,直接丢掉一个城市。
时至今日,门店数量超过30家的大加盟商在蜜雪冰城的总量里只占5%。
张红甫曾经说过,要开100万家店,联合所有想当老板的人一起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让一部分先富的客户,带动后富的客户。
或许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共同富裕。但现在看来,张红甫离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1、《蜜雪冰城创业史》,张红甫,蜜雪冰城
2、《成为中国最大连锁品牌:蜜雪冰城成长史》,朱凯麟,晚点LatePost
3、《40万在小镇开蜜雪冰城,能赚钱吗?》,钟艺璇,每日人物
4、《蜜雪冰城显形记》,胡楠楠,中国企业家杂志
5、《蜜雪冰城:躺在加盟商身上赚大钱》,张睿,深网·腾讯新闻
最新话题:假期调整是伪命题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