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老范搞碳化硅设备研发搞了四五年,最近要建产线想开一轮融资,结果遇到不少问题,于是找到阿茂喝茶请教。“阿茂,我最近头都大了,这事要从咱们XX区设了一个引导基金说起。”老范母亲身体不太好,几年前从上海回来YY市XX区,打算一边创业一边照顾母亲。没想到这GDP才千亿出头的XX区,去年设立了一只庞达30亿的引导基金,引得各路GP在此风云际会,平日258元的客房都被炒到了750元。(当地酒店都熟悉VP级别的报销上限了。)今年年初,遴选/申报的GP相继落地,奔着基金总体30%的返投比例,GP们把当地但凡有一丁点资本化价值的投资项目都翻了个遍。
而老范的碳化硅设备,虽然不算同行顶尖,但本身属于半导体产业,下游终端供汽车电子,又有点智能制造的概念,加上本身建产能有些固定资产支出,老范的项目在那些拿了引导基金的GP眼中,BUFF拉满了。阿茂只看到满屏的凡尔赛,所以问题在哪?老范接着说:“我今年主要是扩产线和研发投入想融个3000万,可是投资人对我的融资额有很大的挑战。”“如果投资人觉得你要的钱太多,你可以把详细的投资计划拿出来给他们看,同时拿些上市公司的募投项目做对比。上市公司虚夸水分很大的,你的方案肯定瞬间看起来省钱多了。”原来老范这边有5只带返投任务的基金同时找上门,投资经理们经过半天不到的深入详细的尽职调查,每家机构都在当周出了TS,而且都希望领投,出资额在2000万以上。机构们扫过街了,XX区能投的项目其实并不多,从外地拉项目到这边落地也不是市场化机构所擅长的,再算算30亿的盘子有多少钱必须要返投到当地,肯定是僧少粥多。晚来一步,少投一点,最后能不能拿到引导基金第二期出资还不好说。所以大家立场一致,找到能投的项目就大笔加注,尽快先解决引导基金要求的返投问题。但老范一下子根本用不到那么多钱,GP们也帮忙出谋划策:
- 租赁厂房改成买地自建,再配个员工宿舍,花钱的地方可多了……
- 招人啊,中X院的博士,一年200w年薪,他们不想来当地也没关系,远程上班也不是不行……
- 或者,去并购一些产业上下游的项目,我们也可以推荐啊……
总之,这边一个个GP摆出姿态就是:投少了不行,我的基金很大,你忍一下。
“哎呀,单个项目投多投少对我们来说工作量一样的,肯定是希望投大一点嘛。” ——GP常见语录
老范不想在这个阶段融太多钱,会把股份过于稀释。但这些能拿到引导基金的GP,老范也不知道是哪路神仙,自然不敢得罪。阿茂这才意识到,原来投资圈的内卷还能以这种形式卷起来。“拉高估值也能降低股权被稀释的程度,但说实话,估值太高也未必是好事。“前几年创新药融资的估值是一个比一个高,可一旦市场不热的时候,前期顶上去的估值反而成为了后续融资的障碍,教训牢记在心,阿茂希望老范慎重。
而某些GP为了防止被带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保证投后工作顺利开展,风控条款倒是抓得很到位:又要董事会席位,又要很多事项一票否决权。所以,要拉高估值去接这些钱,以后遇到困难也会很麻烦。老范心里还有其他担忧:早先和两家一线机构谈得挺好的,对于一线机构的加持,不管是规范的投后服务,还是次轮融资的背书,都是老范所看重的。但当地基金知道有其他机构来竞争,为了保证自己额度,直接按对方报价高出50%的估值出TS,老范一犹豫,远道而来的投资经理头都不回了。“你先*****,然后***,那么他们就***,再***,不就成了么!”
各地引导基金都多少带点招商费用变成股权投入的概念:既要项目落地带动当地经济就业出政绩,又要股权上获得超额回报,想法是挺好。但如果没评估返投金额与当地项目容量的匹配程度,外地招来的项目也没能顺利落地,结果就是僧少粥多,引起成交估值过高之类的各种问题,也是非常容易预见的。当然,我也看到个别GP很硬气,不接受返投条款也拿到了某些省级的引导基金出资,自主根据当地给的招商资源去匹配市场化项目,不知道这能否成为一种确定的趋势。
不过,交易定价从来也不由第三方来评判客观与否,都是由买卖双方谈出来的。如果以后一级市场的主要买方,变成这类因返投条款而强制地域输出的基金,而非纯市场化的钱,那么交易定价自然也是由前者和项目卖方去定的。纯市场化的钱越少,定价权越低,自然也要适应项目估值的变化。那么,将来一级市场到底是要跟随二级市场所提倡那样,一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还是在酝酿下一场固定资产投入的估值泡沫,估计要两三年之后再看了。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需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