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海南:老海岛的新奇景
这里被诗人喻为“珠崖”“琼山”——
这里是到处珍珠、犀角、玳瑁的珠玉宝地。
这里宝石般的植物欣欣向荣,
这里栖息着全身有五彩的神仙信使“五色雀”
……
海南岛,就是这样神奇的地方,自然而神秘。
随着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保持自然生态、多元文化的平衡发展,是海南面临的新课题。
新时代带给海南怎样的机遇?海南的自然生态保护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国家地理中文网的考察队从琼海市潭门渔港出发,全程驾驭新能源皮卡开启一段无痕之旅,触摸海南发展之脉,寻找海南奇美自然生态景观,探寻多元海南产业生态新赛道。
耕海之人
潭门的老一辈渔民说自己是耕海之人,因为他们常年在南海“耕海牧渔”。
潭门附近海岸线只有40多公里,没有足够的渔场,没有内海资源,渔民先人只能走更远,寻找更丰富的渔场捕捞。
宋代开始,潭门渔民连续开发了西沙、中沙、南沙群岛。
渔船从潭门扬帆,五天五夜到达南沙诸岛。
潭门渔港是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被称为“南海之门”。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给养基地、深远海鱼货集散销售基地。
潭门渔民自宋元以来,主要进行远洋靠岛潜捕作业,就是潜入水下30米,徒手活捉珊瑚丛中的珍稀鱼虾。现在则用刺网、笼壶、手钓、拖网等,一艘船出海一次能捕捞两三万斤各种鱼类,包括龙虾、鳗鱼、石斑鱼、海参、灯光鱼、花池鱼、带鱼、皮刀鱼、鱿鱼等。
渔船回港,各地海鲜批发商蜂拥而至,采购海鲜。潭门海鲜除了供应海南本地,还通过冷链运输发往岛外,供应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市场。
将船上的渔获搬运的集市或更远的市场,过去都是依靠人力装卸、水牛拉车运输,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到机械卸载、机动车输运。近年来,从远洋到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身影。
理想的自然环境和环保的群众基础,夯实了新能源动力汽车在海南的发展前景。而随着相关政策的发布,海南有望在203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使用新能源动力汽车的省份。如今,在新能源动力和先进的捕捞工具助力下,海边的青年渔民已经有余力发挥与生俱来的能力,向更多的生活领域“跨界”。
我们在渔港遇到了当地的年轻人。从小靠海吃海风里浪里长大的他们,现在既是渔民,又是玩水的冲浪教练。
出海捕鱼已经成为新一代渔民的副业,他们多数时间是做水产品出口贸易、带人出海旅游、玩冲浪和教游客冲浪。
新能源的使用趋势,让往昔的海南人从“靠海吃海”转向“休闲渔业”。年轻人们延续祖辈传统,以全新的无痕方式守护着这片大海。
绿岛与咖啡
海南岛受热带季风影响,常年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这里生长着橡胶、咖啡、椰子、槟榔、胡椒、可可等热带作物。
当年,下南洋的海南人融汇中西,创出了风味独特的“南洋咖啡”(也叫海南咖啡),迅速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国民饮料”,现在咖啡已经是海南公路边随便卖的饮品。
海南人不仅到南洋开咖啡馆,还在家乡种咖啡。早在1898年海南人就开始种植咖啡。
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是新中国的第一家咖啡厂,兴隆咖啡在继承东南亚传统焙炒工艺的基础上,精工特制,在颜色、芳香、口感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1960年2月7日,周恩来总理到兴隆华侨农场参观视察,去品尝兴隆咖啡后说:“我喝过好多国家的咖啡,还是兴隆的咖啡香。”
兴隆人离不开咖啡,早就习惯了“蘸着咖啡吃油条”中西结合的生活方式。在兴隆,有人种咖啡,有人炒咖啡,还有人专研冲泡咖啡的技艺。兴隆咖啡园咖啡师陈志强,把咖啡店开在了咖啡林中。
一辆支持户外放电的吉利雷达皮卡架上咖啡机,就成了一家简易的露天咖啡馆。林中空地中铺展开正待日晒的咖啡豆,人们三三两两惬意地坐在树荫间,等待店主端上用新鲜烘焙的咖啡豆研磨出的兴隆咖啡,香气弥漫进身后的雨林中,传达着海南式生活的悠闲与自在。
黎锦与“绿肺”
海南岛中南部五指山为中心的热带雨林,是诸多全球濒危物种和海南岛特有物种的庇护所,亦是黎族人民长期定居、创造独特文化的场所。
从兴隆向西北过五指山市,沿着国道向东北方向行进一小时左右,再走4公里蜿蜒的乡村道路,山坡上鳞次栉比的茅屋映入眼帘,这就是地处五指山西麓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毛阳镇牙合村委会初保村。
初保在黎语方言是“猪槽”的意思,因村子处于地貌像猪槽的地方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部分村民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对外仍称“初保”,但村民用黎语自称新村为“德什龙”,意思是“大水田上面的村寨”。
“德什龙”的房屋墙体多为木板,茅草为顶,看上去似一艘倒扣的木船。
这种民居,是黎族传统“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变中的独特形态,“德什龙”因此被视作黎族传统民居的博物馆。
白沙黎族自治县是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三江”源头,植被覆盖率达84%,被誉为海南岛之“肺”。
黎族人自古采摘五指山野生大叶茶治病,这里出产绿茶已有近千年历史。
白沙县牙叉镇东南有一个直径约3.5公里的陨石坑,独特的丘陵坡地土壤条件,让这里成为优良的绿茶种植基地。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白沙五里路有机茶园,是距陨石撞击点仅五里的核心产茶区。
五里路有机茶园园主黎族姑娘王兴卉兴起了直播的念头,开始向镜头前的观众直播自己采摘大白茶的全过程,推广自种自采的白沙有机茶。对海南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来说,直播带货并不陌生。以往难以解决的户外电源问题,如今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即便身在野外茶园中,只需要一辆有外放电功能的新能源皮卡,他们都能随时发起一场精彩的直播。
白沙黎族自治县也是著名的黎锦产地。黎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染料,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制作精巧,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民族特色。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黎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合作社,方便村里的妇女、孩子学习,也通过直播展示黎锦制品,吸引到更多粉丝关注,也可以更好地传播黎锦的非遗文化。
新兴露营型民宿
离开白沙县来到澄迈县,紧挨着澄迈老城的附近的椰树林里,有一个湖边露营基地。在海南,哪怕只有一段海岸,几株椰树,一片红树林,一辆新能源皮卡,都可以变身为一片惬意的露营空间。
民宿也是海南的新业态。海南拥有多样的旅游资源,雨林、渔村、黎乡、疍家、古船、民居、小港、咖啡、海产以及开放、自由的热带风光,富有“海南特色”的慢生活方式,隔绝于大陆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底色,对大多数城市的年轻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而随着海南近年基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海南自贸区的开发,也促使大批人员返乡创业,带回更多的新鲜思路。新态势冲击下,传统的当地居民开始利用这片原生态的户外景观,面向汹涌而来的旅游人流,转身为“露营风”网红民宿。
红树林的护鸟者
儋州市儋州湾有大片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不仅能够吸附、沉淀有毒物质,净化水体,还是藻类、海鸟、虾蟹以及贝类等多种生物的栖息地,既是“海岸卫士”,又是“鱼虾粮仓”“鸟类天堂”。
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强对湿地和鸟类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每年有大批候鸟飞抵儋州湾越冬,记录到的鸟类有168种,其中有勺嘴鹬、白肩雕、黑脸琵鹭、黑嘴鸥等珍稀物种。
儋州湾护鸟队队长陈正平是红树林边的护鸟人。每天清晨开始,陈正平都要拿着手电筒,挎着相机,开车沿岸巡视,防止发生伤害鸟类的行为。忙完一天的巡视工作,陈正平还得统计鸟类种群数量及总数,检查鸟类栖息地及周边环境,向当地村民宣传介绍护鸟知识,这些日常护鸟工作能为鸟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一流的自贸港离不开一流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海南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发布环保相关实施方案,将于2030年前全面禁售燃油车,绿色已经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此次的“重新发现海南”之旅,我们驾驭一辆吉利雷达的新能源皮卡,从琼海渔港出发,横贯海南岛,深入万宁兴隆的咖啡林,越过五指山下的黎乡白沙,折向东北来到琼州海峡的澄迈,再沿着海岸向西,停驻在海南最大的鸟类栖息地儋州湾。
我们发现了更多属于海南的“奇景”:凝聚着渔业文化精髓的古渔港、记录着中西文明相遇的咖啡庄园、代表着黎族生产技艺的织锦与茶园、象征着新兴产业的新潮民宿、邂逅大自然所馈赠的观鸟胜地……
这些新的“奇景”,无一是原始和孤独的, 串联起这些明珠一般的自然文化新奇景的,是新型户外经济的发展,更是以新能源环保思想为底色而结成的一道“珠链”。
关注无痕出行,一起守护自然奇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