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奖放弃进化了吗?
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公布,建筑师不约而同奔走相告,朋友圈瞬间被获奖新闻霸屏。大多数人的评论都是”实至名归“!
这个在建筑行业被誉为如同“诺贝尔奖”一般神圣存在的奖项,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建筑行业风向标的代表,却在近几年降低了大家对于它的兴奋程度。因为从2010年往后的普奖得主总是出其不意,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人们对于普奖的关注点越来越看不懂了。
但是,今年的普奖得主,网友纷纷评论:好像终于又像那么回事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青年建筑
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
(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 CH)
作为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于2023年3月7日公布,英国知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大卫·奇普菲尔德)在经历”数年陪跑“之后,今年终于不负众望,拿下这一极具分量的奖项。大卫的建筑以“简约、实用和可持续”为准则,对设计本质和意义的关注超越了美观和商业性。
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在全世界设计了无数顶尖文化项目。他的作品在继承现代主义理性本质精神的同时,强调对地域、历史及生活的尊重,关注建筑的场所精神、人的空间体验感,建筑语汇简练、设计手法多元,作品呈现出简约、纯净的特点。
从博物馆到市政建筑,大卫的作品总是拥有干净利落的线条,他推崇“少即是多”的极简设计哲学,不会固守于某一种标志性风格,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设计之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改造项目中,出于对历史遗迹、气候变化和社会议题的关注,大卫的设计方案总是能在新与旧、现代性与艺术性、历史与未来之间取得平衡。
海浦沃斯美术馆 © Iwan Baan
在这个追求技法、过度设计的时代,大卫始终强调空间作为生活和居住场所的本质,以及建筑的长久性。对于奇普菲尔德来说,高品质的建造,不仅是面向过去与现在,更是面向未来,它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应当被看作是对现在以及未来使用者共同的尊重。
看了戴卫·奇普菲尔德的建筑作品,虽然我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建筑师的风格,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建筑最本真的样子。他既回归了建筑学本体,又关注到了社会议题,并且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
苏黎世美术馆扩建 © Noshe
在很多人眼中,普利兹克奖就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能精准地从全球40多个国家逾500名候选人中选出一位名副其实的获奖者。但从2010年后,登上普利兹克奖领奖台的建筑师不再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建筑师,取而代之的发掘了众多未出名或被遗忘的建筑师。
从2016年获奖者智利大叔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到2017年籍籍无名的西班牙建筑事务所RCR获奖,再到2021年普奖得主爆出的大冷门———法国建筑事务所Lacaton&Vassal。对于我们来说,这几位建筑师几乎是在获奖后,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冷门不是普奖挑选得主的唯一条件,但却成了公众对普奖认知的新标签。
2021年普奖得主Lacaton&Vassal
与之相反的是,98岁的巴克里希纳·多西和88岁的矶崎新,这两位在建筑界盛誉已久但是已经淡出大众视野很久的建筑大师分别成为2018年和2019年的获奖得主。业界开始质疑普利兹克奖已经成为“大师安慰奖”的声音,它不是一个“启发”,而是变成一个“冠冕”?
2019年普奖得主矶崎新
在这里并非要质疑小众建筑师、高龄大师的价值。只是近几年的普奖越来越倾向这种“社会关怀”和“政治正确”,远离了对于建筑本体的讨论,渐渐失去了人们为它的判断而贡献观点的威信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开始积极推行全球化战略。全球化其实就是利用自己的各方面优势在全球谋求霸权获得利益。通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货币、资本、军事等优势地位全方位地控制其他国家。
普利兹克奖作为一个来自民间的奖项,是由一个美国公司旗下的凯悦基金会设置的一个奖项,背后是拥有全球酒店事业的普利兹克家族集团。该集团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布局和快速推进其家族的全球酒店事业,并于1979年设立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可以说是普利兹克家族面向全球酒店事业的商业手段之一。
现任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
一方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并利用城市的规划设计信息、掌握土地市场的动态等,让自己的酒店在全球获得更丰厚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控制学术思想、学术倾向以及影响意识形态认知。
2012年王澍获得普奖,有说他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有说他的风格方向不适合中国建筑师,有说他用旧砖旧瓦做新建筑的批判性成就了他的获奖,众说纷纭。“该内容引用建筑师野城关于普奖文章启发”
但是,评审委员会主席帕伦博是这样说的:“王澍之所以能够得奖,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和建筑发展的实验场。基于良性和积极的市场需求,这种竞争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中国建筑风格,它既尊重传统和地方特点,又能满足当下的紧迫需求。”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西方的资本为了实现其全球化战略,在一个特定的时候,用颁奖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通过让一个中国人获奖,使得全体中国人都知晓并关心关注普奖了。从而深刻影响中国的建筑学术思想、学术观念、建筑审美意识和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
任何一个奖项成为某个领域的标杆,成为最高成就,都要归功于获奖者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获奖者足够伟大才能成就这个奖项的伟大。
众所周知,普利兹克奖旨在表彰—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奖章的一面是奖项的名称
另一面则刻有三个词:"坚固、价值和愉悦"。
呼应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
坚固、实用和美观
杰伊和辛迪·普利兹克夫妇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希望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关注度,于1979年设立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一方面,作为芝加哥人,两位发起人看到了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中兴起,那些出自路易斯·沙利文、密斯·凡德罗之手的作品令人惊叹;另一方面,从事酒店设计、经营的他们见证了亚特兰大凯悦酒店高耸的中庭设计对人的行为、情绪产生的影响,因而不论从城市还是人的角度来说,设计优秀的建筑至关重要。(这里的优秀或许可以理解成对公众生活、城市建设、社会环境等产生正面影响的特征,也即普奖寻求的一种价值。)
普利兹克建筑奖创始人杰伊·普利兹克和妻子辛蒂
长子汤姆士·普利兹克解释成立奖项的初衷这样说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路易斯·沙里文、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等建筑伟人设计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
关于普利兹克奖设立的关注点,不妨我们可以通过回顾普奖过去几十年的获奖得主来寻找答案~
1979-2022普利兹克奖得主
第一个转折点(1983):普利兹克奖设立于1979年,在1983年贝聿铭获奖之后,普奖开始关注建筑本体,注重对于空间的推敲,力求做到坚固,实用,美观,同时也关注建筑本身的精神与审美层面。
第二个转折点(1990年):注重与周边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结合。关注到建筑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状况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类都产生着深刻影响。阿尔多·罗西注重城市环境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阿尔瓦罗·西扎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安藤忠雄注重结合自然环境做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于自然光线的运用。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第三个转折点(1998年):主要在建筑造型上有所突破,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大相径庭。代表人物主要有: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
诺曼·福斯特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维特拉消防站
第四个转折点(2011年):进入21世纪之后,建筑设计理念逐渐回归地域精神,评判的关注点明显转向彰显人文关怀与社会联结的建筑师。2011年致力于探索现代建筑葡萄牙本土化的路径的葡萄牙建筑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2012年把中国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建筑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国建筑师王澍,2014年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设计要求的日本建筑师坂茂,2016年以明确的社会目标来完成作品的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 · 阿拉维纳,2018 年凭借高质量和务实的建筑为印度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传统材料的运用,还是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都是以尊重传统建筑精神为基础。
巴克里希纳·多西的Aranya低成本住房, 印度 © ArchDaily
总体来看,普利兹克奖的前20年,这个奖项与全球的建筑师一起走过了一段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建筑道路,它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具备现代主义传统精神但同时更有勇气以独特的方法打破这种传统的建筑师身上。后20年,它改变了风向,从只探讨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法,指向更深刻的问题——人、城市、社会。
普利兹克奖定义下的“好的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中。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普奖可以贡献出在建筑领域里具有积极推动意义的革新性的建筑师,推动建筑学的发展。
普利兹克奖,这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从1979年创立以来,已经囊括了45组全球最重要的建筑师,近几年获奖者的“公民建筑化”倾向让不少人开始质疑普奖的学术性和纯粹性。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于对建筑学边界界定的不同立场的矛盾冲突所致。一些人认为普奖作为建筑师共同体最权威的奖,应该选择在建筑学本体层面有卓越探索的建筑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建筑师应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多的关注建筑的公共性、公民性、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
我们生活的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在日新月异,普奖的风向标也由只关注建筑的艺术性和建造技法转变为更多维度的考量建筑作品,有意识的开始关注更大的议题。而这种变化是基于全球化的发展,当我们关注全球变暖、人口迁徙、以及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时,我们发现很多问题都需要建筑师以专业态度谨慎对待,而普利兹克奖则及时地回应了全球化,关注那些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对全球各类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建筑师。
如今,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既回归了建筑学范畴,又传达出了建筑与社会关系很多极具前瞻性的思考与判断。网友在感叹大卫“名至实归”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难道普奖放弃进化了?
发文编辑|Zyi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Miranda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