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给飞书付费了
飞书刚开了发布会,我看了一会儿谢欣的直播演讲,信息量不少,接下来的重点是要做业务。发布会具体的细节我不想多赘述,我也用飞书有一阵子了,所以也有点话要说。
我们公司现在是飞书的付费用户,用的是商业旗舰版,一个人一年的成本要 1000 多,几十个人一年几万块,作为企业负责人,这是目前还可以承受的价格。再说了,这个钱,还不够一些公司换办公室装修前台的。
年初的时候同事找我讨论要不要付费还是转到别的工具上,之所以讨论,还是觉得价格上有点纠结。其实飞书刚宣布收费的时候我还挺来气,你们一开始让我们免费用,用着用着就要收费,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割韭菜」?但转念一想,作为中小企业能免费用这么久,咱这其实已经是占了三年防疫的光,还想咋的啊?
这其实都是旧消费观念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问题。有太多的中小企业不愿意在软件上花钱,我们今天也快成了这样的人。
不只是针对飞书,针对其他软件的付费与否,我认为应该这样问一下:如果不用这个东西,同事们是开心还是难受?如果一个工具让大多数人用得都很闹心,那就赶紧别用,去找更好用的工具。如果用一个东西能让大家很开心的工作,那最好公司尽快掏钱买。
我知道很多公司买工具是为了老板或管理者,但是如果员工用起来别扭,甚至降低了工作效率,或带来更高的内耗,比如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加班,那这样的工具给公司的价值其实是负的,倒找钱也不应该用。
花钱买飞书,到底值在哪里?现在肯定有不少人还会这样问。
说到底,就是旧思维的惯性在作怪。而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总要打破旧思维,拥抱新变化。
飞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价值?举个例子,我发现同事们很喜欢飞书文档,用上了就不太可能去用别的同类产品。大家从不喜欢写文档,变成不拒绝写,甚至是爱上写文档这件事。这个转变就不是只靠管理所能带来的,这就是好工具的价值。如果不是飞书文档,我想,即使公司给每个同事配上一套 Office,再配上一套 iWork,每周催个十遍八遍,大家也不一定愿意写。
过去市场上讨论企业软件,动不动就是衡量投入产出比,有多少企业高管整天把 ROI 挂在嘴边,但都是扯淡的空谈。对于今天的互联网企业而言,买软件的时候考虑投入产出比已经过时了。这是因为,几乎没有企业能准确算出来投入产出比,非要弄出来个数据,也不具备参考价值,因为很容易造假,也有造假的动力。
为什么这么久都没人戳破这层窗户纸呢?
花钱购买企业软件服务,到底值不值? 有些企业宁愿用盗版,出了问题打官司,也不愿意花钱买正版软件。我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位朋友做的小范围调研,一家公司年收入几千万,购买软件服务的心理价位最高是 1 万块。
这其实是个主观问题,也是个价值观的问题。主要看,你认可哪种价值。
以我们公司为例,平均算下来,这笔费用,一个人一天的成本也就是几块钱而已,而一个人一天的工资成本多少?要几百块起步。有的人会说,我都给员工开工资了,为什么还要额外花钱呢?也有的人会想,多花几块钱,有可能让员工有更好的工作产出,这是多划算的事情。因为作为脑力工作者,心情好不好,太重要了。否则的话,随便磨洋工几个小时不干活,公司有什么收益?或是把时间浪费在折腾不必要的事情上,公司有什么收益?
现在有些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喜欢问公司内部都用什么软件。道理也很直接,如果公司都舍不得花钱买好用一点的软件,又怎么能指望公司对员工好呢?
为一个人一天支付几块钱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一整套飞书工具的使用权。如今飞书的产品体系已经足够庞大,不只是一套 Office 替代工具,文档、妙记、多维表格、OKR……如果还觉得不够用,自己开发第三方应用也很便利,我们公司就在飞书上搭建了几个特定场景下使用的小应用。
如果从支出总费用上看,似乎觉得这笔钱相对而言不算少,但如果从购买到的软件能力来看,则能得到的又太多了。
贵或是不贵,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看。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还没开始付费的企业决策者会觉得飞书贵,为什么呢?
这些还没开始使用的企业,可能在并没有充分体验到飞书产品的丰富能力,有些飞书产品必须持续用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妙处,比如多维表格,这是其一。另外一点,飞书团队可能自己也没意识到定价信息展示是点有问题的。此话怎讲?飞书的官网上,并没有列出具体的产品价格(其实有单独的页面介绍,只是做了折叠),首页只有一个「购买咨询」,点过去,会要求登记销售顾问预约表单,然后是销售顾问来联系你。而对于犹豫中的企业决策者,刚开始听到的报价,始终是偏高的。这就难免会形成一个印象:飞书怎么这么贵?
所以,飞书在这个环节,是不是也应该稍微优化一下。
最后说个小插曲,我们同事问过我,为啥公司要开始用飞书?而且一下子弄出来这么多工具,眼花缭乱的。我跟他们说,把这些工具用起来,哪天你接到字节的 Offer ,入职可以无缝衔接,难道不好吗?
题图:飞书 Logo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