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消息|美国大学最不想让你知道的4个秘密
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官网放的信息基本遵循“谎话绝不说,真话不说全”的原则。
乍一看挺像回事,其实私底下有很多招生的秘密是没法放在明面上讲的。
上期的“4个美本录取谎言”广受欢迎,本期菌菌趁热打铁,给大家带来美国大学最不想让你知道的4个秘密。
1
推迟入学
当你申请一所大学,你觉得自己会面临几种结果?
一般人会说两种:录取和被拒绝。稍微懂行的会说:还有一种结果,ED被Defer或者RD被Waitlist。再懂行一点的会补充一句,推迟入学。
什么意思呢?你从大学那里获得一封类似录取信的邮件,信中写道:“我们真的很喜欢你,但我们这一届没有位置了。你要么大一下学期来学校报道,要么Gap Year一年来年见。”
为什么大学不直接录你呢?因为他们不想在同一届录太多人,让录取率看起来过高,拉低自己在权威排名机构的逼格,但又眼馋你的条件不想放你走,认为你是个人才,所以才像渣男一样圈住你,承诺录你但不是现在入学。
最常用这种手段的是顶尖文理学院,很多冬季入学的同学被称为Feb。菌菌记得曾经哈佛也发过类似的邮件,告诉一位同学第二年再来哈佛报道,一般拿到这种信就是稳录取了。说真的,如果哈佛想圈住我,我还不是死心塌地被套牢吗?
2
从Waitlist大量录人
近几年,美本申请出现了一种怪象。有些大学会Defer/Waitlist超多学生,RD阶段再从Waitlist上大量录人。他们在等你写Loveletter(Letter of Continued Interest),表明你对学校的持续兴趣。
大学很看重入学率这个指标。入学率的计算方式是,录取者实际去到学校的人数,除以大学发放的Offer数量,它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在某些权威机构的综合排名。所以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它当然希望入学率越高越好,这样能显示出大学很受欢迎。
那如何提高入学率呢?就是靠Waitlist大量学生。
大学想看你的入学意愿有多强?比起直接录你,给你发个Waitlist,再看你愿不愿意写一封Loveletter,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方式。那些动手写信的人的入学意愿显然比不写的人强,所以当有人会问我,要不要写Loveletter的时候?我的答案是写,必须写。
3
转学保证计划
当我们提到典型的大学经历,可能你的第一印象是大学四年都呆在一所学校里,但这不是唯一的选择。转学保证计划(Guaranteed Transfer Program)就是许多美国本地人的选择,先在社区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保持优异的成绩和活动,再以转学生的身份申请四年制的大学。
最常见的是像UC系的公立大学,还有密歇根大学,每年都会从社区大学录人。比如UMich官网就写道,他们2021年秋季收到了1,364份社区大学学生的转学申请。其中有568人被录取,算一下41.6%的录取率,跟UMich去年20%的整体录取率相比要翻一倍。
转学保证计划在公立大学中更常见,因为比起私立大学,公立大学更依赖当地政府的拨款,所以也要承担一部分“让教育变得更平等”的使命。而转学保证计划就是一个打破教育固化的渠道,让有上进心的社区大学学生,有机会去往一个更高的平台。
同时,转学保证计划的录取数据也不被算入大学排名的数据,这能让UCB、UCLA、UMich这些学校看起来更难申。
所以说,比起跟全球14万人卷UCLA的录取,倒还真不如去社区大学读个两年,再转进UCLA来得轻松。不过国内很多学生和家长没法接受这种“曲线救国”的操作,觉得有点自降身价,有这种想法也正常。
4
用标化来评估家庭条件
最后这个情况通常在排名低的美国大学更常见。有些大学会用你的标化分数来衡量你家有没有钱?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有很高的标化成绩,但GPA不高,招生官能看出TA虽然读书不上心,但家里有钱送TA去标化辅导班培训成绩,供TA报名很多次考试来刷分。
他们需要这样“人傻钱多的孩子”来支付学费,所以会专门录一些这样的学生,把他们放到一个录取池子里,以确保有足够多的人支付大学的学费。
在排名更高的学校,我们通常会看到许多六边形战士——GPA、标化、活动奖项都无可挑剔的学生,TA大概率在一所教育质量很好的高中就读,家庭条件也很富裕,有钱有闲来陪学生玩这个规则复杂的申请游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