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410字,阅读约需11分钟]
可能是最近圆方一直在努力的在身边推广AGI+和AIGC的缘故。身边的小伙伴感觉都被带的有点焦虑了。
(AGI+是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的简写,说的是通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而AIGC即AI Generated Content,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
昨天的文章《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里面提到,圆方在四个领域“陷入,并传播焦虑”,分别是:工作内容、组织变革、孩子教育 、文章创作。而圆方发现身边的朋友最焦虑的其实是“孩子教育”。中国人一向重视教育,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对于教育有如同中华民族这般“信仰”。而这种教育,也催生出来如“鸡娃”这样的社会现象。这两天圆方看到两个颇为心痛的新闻,前几天张家界天门山景区4个年轻人跳崖的事件还历历在目,让人如鲠在喉,从3月19日到3月23日,这短短的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天津学生连续发生了7名学生自杀事件。其中有一个刚刚过了12岁生日的小男孩写的一封遗书:要知道,天津,那可是985,211录取率全国最高的城市,也是“高考移民”的重点地区,全国各地的家长准备去天津参加高考,就是因为相对来说,天津的氛围轻松,学习压力没那么大。想一想天津的考生都不堪重负,让我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这山河四省,高考极困难地区的孩子可怎么办呢!事实上,很多家长说让孩子,去北京,去天津,去上海,甚至去香港参加高考,图一个轻松和容易,但是数据统计,这几个地方也是“鸡娃”最严重,孩子课业压力最大的地方。1500的单词量,在美国参加“高考”肯定够了,在海淀“幼升小”肯定不够。为什么大家这么焦虑,为什么孩子压力这么大,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怎么办?现在都ChatGPT时代了,你还让娃去挤普鲁士教育的产物,有啥用。这里面这个普鲁士教育制度是什么?普鲁士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腓特烈大帝(Frederick)的学校教育模式。腓特烈大帝(1712-1786)在位时期,推行改革,为振兴国势,力图发展教育事业,在其授意下,普鲁士1763年9月颁布《普鲁士普通学校规程》,规定有关儿童就学义务、就学时间及教学、教师、视学制度等。1765年发布《西里西亚学校法》。按年龄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年纪,将知识划分成各个学科,并进一步将学科分为各个独立的单元。采用“课时”这一概念,每节课40分钟左右学习其中一个独立单元。课后休息十分钟后,下节课学习另一门学科的独立单元。引入考试这一概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正式开创了从一个多世纪前直至今天,全球一直通行的教育模式——义务教育。这次改革也使得德国快速推动了工业化,完成了“作为后发国家”的追赶,后来几百年的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更为迅速。之后,普鲁士又成立了柏林大学,这是当时的第一所新制大学,这个大学也影响了此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后来苏联继承了普鲁士教育制度并且发扬光大。苏联教育体制,强调专业化,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成文科和理科,进入大学,专业更是固定的。这种方式可以批量化的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这种教育体制可以极高效率的完成对于劳动力培养。以及推动工业化,让苏联“作为后发国家”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建立在普鲁士系统的基础上,其目的也基本不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大量产业工人。今天教育界认识谈到普鲁士教育,往往是有着负面评价的。因为,普鲁士教育体系,过度强调纪律、服从、从众、等级。这往往会带来课程的固化,记忆的盲目、创造力的抑制等负面影响。包括后来苏联的分学科教学,也有严重缺陷,一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很窄,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由于专业分得太早且一旦分定就很难改变,使得大部分人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承认,作为后发国家,这种方式是完成追赶,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没有之一。而中国的教育制度,传承于苏联,受这方面影响很大。这种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制度,加上中国儒家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结合起来其实构成了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亚洲文化圈教育焦虑如此严重的原因。在过去几十年,这种教育制度帮助了四小龙,四小虎的崛起,也帮助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快速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有一代人受益于这种教育制度,在社会中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化革命的加深,以及人工智能指代的到来,新的学习理念兴起,人类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一场巨大变革,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契合这个时代。旧工业时代对于产业工人和白领的大量需求即将成为过去时。21世纪的工厂不再需要被学校驯化出的温顺工人,而写字楼也不再需要更多的重复性工作的白领,转而去追求更高效的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同时,中国也不再是完全的“后发国家”,我们也在很多方面和领域开始引领发展。那么,现有的教育制度就已经不再适合很多孩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加剧了这次时代的变化。每次时代的变化,都会对一代人的教育理念产生巨大的冲击。清朝末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是洋务运动以来,曾经饱读四书五经的秀才,在科举制度被取缔后,几十年的寒窗苦读都不再拥有任何意义,拥有的“秀才”名号也成了虚无缥缈之物。改革开放前,七八十年代,许多人考上大学不去,去上中专,为的就是能早点进厂,那个时候,能进入诸如纺织厂的工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要么关系过硬,要么要花一大笔钱走路子,为了一个名额,会争破头,甚至兄弟反目。而今天,历史似乎又到了拐点。今天,很多家长拼了命“鸡娃”,本质上是希望孩子重复自己成功过的道路,或者避免踩自己错过的机会。不过家长们可能没有注意,路变了,而坑也变了。过去的康庄大道,今天可能泥泞拥挤不堪。今天许多家长,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最可悲的是数十年苦读,还不一定能够找下好的工作,现在即使是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一抓也一大把。家长和孩子苦苦奋斗,失去了童年又得到了什么呢?在一个变动的时代,“认命”也就是“认清命运的方向”,是比盲目的鸡娃要重要的多的事。前几天圆方参访上海交大密歇根学院,听倪军院长分享对于未来人才标标准的理解。(倪军院长受教育部任命,在交大组建“未来技术学院”。)在这里给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学习心得:未来技术学院,是这么定义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画像的。需要有使命感,有雄心壮志,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效能感,有战胜困难的韧劲,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以科学探索为乐趣,严谨,求实,勤奋,自律,自信,不惧权威等……
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储备,持久的好奇心,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系统性思维,扎实的理论抽象能力,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高超的领导力,坚强的执行力等……说回鸡娃和压力。很多人认为,孩子自寻短见,是不堪压力。压力大就是孩子们跳楼的原因吗?也并不完全是。压力不完全是坏事。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重重压力。人这一辈子,只要活着都得面对压力。比如考试,不管在哪个省,哪个市,甚至把孩子去国外读书,也有压力。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压力,读完书以后能否留在当地的压力,选择回国找工作的压力,压力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导致一个人自杀的根本原因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有压力的时候,内心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而作为孩子,被动的被“鸡娃”,一方面获得不了成就感,同时也不了解除了考试,自己努力的意义,自己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当孩子“认不清命运方向”的时候,自然也就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所以,新的时代,每一个家长都需要重新思考“时代”,思考“命运”,思考“教育”,思考生而为“人”,或者“生人”的意义。学习时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子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