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该变成「黄色新闻」短视频博主
每当严肃新闻发生,看到与蓝V媒体数量极不相称的,孤零零一两篇专业报道,我都会十分难过。
过去批评媒体,基本还是聚焦在其对社会真命题的刻意回避。而当下,太多媒体对日常内容信息的报道,都已烂俗至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当大众惯于上一层的退让,它们却开始了下一层的腐烂。
我这段时间频频在热搜上看到,「大学生洗鞋2月赚8万」「95后夫妻辞职励志收废品」「女儿发现月嫂妈妈500万存款」——这类闻着味都不太对的新闻。
而只要稍微跟进搜寻,就会立刻发现当事人的澄清。我实在好奇,不停报道这类假新闻上热搜的专业媒体们,是不是连基本的事实真实性都无法做到。
如果说致富新闻的错漏只是最近,那么「黄色新闻」的泛滥,已是经年累月。
「黄色新闻」,本是指19世纪美国一些媒体,肤浅报道、煽情渲染、刻意引发争议的劣质新闻。
而谁能想到,竟在短视频时代的许多国内媒体身上,又一次复活。
你我在当下大众舆论空间看到的新闻报道,是数不清的鸡毛蒜皮小事,和充满间离感的人命关天大事,而无论前者后者,往往都只浓缩为,一个黄底黑字、配着搞笑或悲情音乐的、不到15秒的短视频。
视频内容的二手性,更是抹杀了最后一丝新闻专业主义。从一手的网友、当事人、官方通报的发布中,无比拙劣地进行截取、转述、改装。
至于其所谓采访功能,最多采到一句经典的「当初觉得挺有意思就拍下来了,没想到火了」。
不详细、不深度、不重要,瞬时的情绪和流量成为它们唯一的追求,高油高盐的信息零嘴成为它们唯一的产出。
娱乐的必要掩盖不了职责的沦丧,媒体的身份不该去做网红的内容。
传播技术的升级,非但没有带来社会个人和专业媒体的双向互动增益,反而带来了媒体对速朽文化的单方面臣服。
网络的进步,貌似带来了公共声音的平等赋权,然而个体并不具备开发严肃新闻内容的许可和能力,而具备这种条件的许多正经媒体,却忙于无比热忱追捧着价值空洞的娱乐内容。
那么当严肃议题来袭时,大量媒体的缺位与不在场,你我又有什么好疑问不解。
国内当然仍有坚持专业的媒体,但其数量的稀少自动拉高了内容获取的门槛,知识圈层的小范围关注与传播,在「黄色新闻」的洪流中,是如此沧海一粟。
而就算是这些专业媒体,我们也越来越难在其身上,看到媒体最深职责的履行——发现事件、设置议题。
报道,越来越只是对舆论声量的一种回应。如电影《聚焦》原型那样,于社会无声处起底教会系统恶行的媒体行为愈发不可见,连基本的认真跟随事件、参与议题,都已被视为难能可贵。
我们就这样看着,一个个媒体,不再报道,而只「造景」。
致富之景,娱乐之景,暖心之景,烟火气之景,就这样,把真实和客观埋进信息的土壤,用批发的花草与水管,将世界装点成苍白的公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